摘要:此前,在景德镇的街头,网红“鸡排哥”以其炸鸡排摊位迅速走红。他以“6元鸡排,60元情绪价值”的个人魅力吸引了大量顾客。然而,随着人气的飙升,原本的幽默在“鸡排哥”忙碌的身影中逐渐变味,直至“翻车”。这也反映了消费者对“情绪价值”期待过度索取的现象,也暴露了情绪
前言
此前,在景德镇的街头,网红“鸡排哥”以其炸鸡排摊位迅速走红。他以“6元鸡排,60元情绪价值”的个人魅力吸引了大量顾客。然而,随着人气的飙升,原本的幽默在“鸡排哥”忙碌的身影中逐渐变味,直至“翻车”。这也反映了消费者对“情绪价值”期待过度索取的现象,也暴露了情绪消费中的潜在问题。
一、情绪消费,价值已超“两万亿”
近年来,情绪消费作为一种新兴的消费形态在中国逐渐兴起,成为市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情绪经济的市场规模预测达到23077.67亿元,且随着消费者对情感和精神需求的日益关注,这一市场将在未来几年持续扩展。情绪消费涵盖的领域广泛,除了宠物、潮玩、解压产品等实物商品外,虚拟陪伴和AI互动等数字产品也开始崭露头角。这些商品与服务的核心驱动力不再仅是物质功能,而是带给消费者情感上的愉悦与满足。
情绪消费的兴起反映了当代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变化。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高压力,使得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开始寻求通过消费来调节情绪。这类消费往往是冲动性强、即时满足性高的,更多的是为了解压和寻求愉悦,而非满足实际生活需求。根据数据,消费者表示情绪消费比传统消费决策更为冲动,同时也对价格更不敏感。这种消费行为的背后是现代人越来越追求即时的、低成本的情绪快充。
例如,LABUBU便是情绪消费潮玩商品。这个搪胶玩偶以其“不完美”的形象触动了广大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人内心的共鸣。它的“邪恶”而呆萌的形象,成为了一种情绪的投射,很多消费者将其视为压力和焦虑的释放。这种情绪消费不仅是为满足现实中的情感空缺,更是对虚拟情感的深刻需求,使其超越了纯粹的物质属性,成为消费者情感的寄托和身份认同的象征。
二、情绪消费,过犹不及
尽管情绪消费满足了消费者对情感的需求,但也暴露出企业或品牌在这一领域的过度营销现象。许多企业或品牌借助情绪消费的特点进行过度包装和营销,往往忽视了产品的实际价值,追求的只是通过情绪渲染来吸引消费者的购买力。
例如,情绪陪伴平台的虚拟陪伴和情感倾诉服务在近年来的快速发展,虽然表面上是对用户情感需求的满足,但实际上暗藏着“割韭菜”嫌疑。平台通过收集用户情绪数据,精准推送情感需求,从而让消费者在“情绪消费”的陷阱中越陷越深。消费者往往被过度营销的“情感价值”所吸引,产生了“情绪依赖”,一旦满足不了这种情感需求,就会不断寻求新的消费点。这种由品牌商家主导的情绪营销,加剧消费者的情感焦虑,反倒对自身品牌和产品造成伤害。
过度的情绪消费不仅无法提供长久的心理慰藉,反而可能使消费者更深刻地感受到情感空虚和孤独。例如,一些平台推出的产品如“好运喷雾”或“情感树洞”等,虽然能够短期内满足消费者的情感需求,但缺乏真正的情感深度。这些产品通过包装“情绪价值”来吸引消费者,却未能真正解决情感层面的根本需求,过度简化了情绪的复杂性,将情感的解决方案商品化,未能提供真正的情感支持或持续的心理健康帮助。
三、情绪消费市场的未来
随着情绪消费的不断增长,未来的品牌营销将更多地依赖于情感价值的传递。然而,如何平衡商业利益与消费者的情感需求,将成为品牌未来成功的关键。比如香水品牌的店铺打造一场舒适、美学是拉满的气味营销;珠宝品牌致力于打造“愿每一次佩戴,总有美好随身”的用户情绪价值;白酒品牌在保留核心口感的同时打造一场定制化口味的情绪服务;手机品牌出新品在各大主流平台制造情绪标签,如在OPPO X8 Ultra的发布和销售过程中,抖音平台的情绪营销策略贯穿了整个流程,成功吸引并打破了年轻消费群体的圈层等等,商家需要在满足情绪消费需求的同时,避免过度营销和误导消费者,将情感价值与实际产品价值相结合,创造出既具情感触动力又具有实际意义的消费产品。
未来的情绪消费市场将逐步趋于理性和规范化。在这一过程中,品牌的责任不仅是提供即时的情绪满足,更需要从长远角度帮助消费者建立健康的情感消费观。市场将需要更多关注消费者的情感健康,而非单纯的消费刺激。例如,情绪陪伴类产品和服务可能会逐步转向更加专业化和个性化的方向,依托心理学和情感健康的专业知识,提供更具价值的服务,而非简单的情感补充品最终实现“小闲既欢,小清既静”的状态。
小结:情绪消费作为新时代的消费趋势,代表了人们对心理满足和情感价值的深刻需求。然而,在这场消费革命中,品牌商家的过度营销、市场的不规范行为以及消费者情感需求的盲目追逐,正在将情绪消费推向更加复杂的局面。未来的品牌营销需要更加关注消费者的情感健康和理性思考,推动情绪消费市场朝着更加健康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作者:wen
编辑:志玲不是姐姐
图源:网络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联系方式:020-38814986。
来源:健康与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