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国数千年王朝更迭的时间线中,“改朝换代”四个字往往与烽火连天、尸横遍野绑定。从秦末的巨鹿之战到明末的山海关大战,多数开国帝王的龙椅都浇筑着将士的鲜血与百姓的苦难。但历史的褶皱里总有例外,部分王朝的建立过程意外“轻松”,甚至让人觉得像是上天馈赠的“大礼包”。
在中国数千年王朝更迭的时间线中,“改朝换代”四个字往往与烽火连天、尸横遍野绑定。从秦末的巨鹿之战到明末的山海关大战,多数开国帝王的龙椅都浇筑着将士的鲜血与百姓的苦难。但历史的褶皱里总有例外,部分王朝的建立过程意外“轻松”,甚至让人觉得像是上天馈赠的“大礼包”。今天,我们就循着史料记载,盘点那些“捡漏式”开国的王朝,看看它们的龙椅究竟有多好坐。
第五名:唐朝——父子接力的“乱世渔利”
公元617年的晋阳宫,时任太原留守的李渊正对着桌上的密信愁眉不展。信是儿子李世民派人送来的,字里行间都在催促他趁隋末大乱起兵反隋。彼时的天下早已乱成一锅粥,河南的李密率领瓦岗军围攻洛阳,江淮的杜伏威聚众数万劫掠州县,河北的窦建德更是自称“长乐王”,各路势力把大隋的江山撕得支离破碎。
李渊并非没有野心,只是更懂隐忍。他清楚自己麾下的三万精兵,在群雄中根本排不上号,贸然出头只会成为众矢之的。在李世民的反复劝说下,这位五十岁的贵族终于下定决心,但走的却是一条“曲线开国”的聪明路。他先派使者带着大量金银珠宝出使突厥,与始毕可汗达成协议——突厥出兵助李渊入关,事成后长安的财富归突厥所有。这一招既解决了后顾之忧,又给自己添了强悍助力。
与此同时,李渊亲笔写信给瓦岗军首领李密,信中极尽谦卑之词,称自己只想辅佐李密成就大业。正与王世充死磕的李密见李渊如此“识相”,便彻底放下了对他的戒心。就在各路势力打得昏天黑地时,李渊突然率领大军从晋阳出发,仅用四个月就兵临长安城下。
进入长安后,李渊没有急于称帝,而是拥立隋炀帝的孙子代王杨侑为帝,自己则以“大丞相”之名总揽朝政。他下令封存府库、安抚百姓,甚至对隋朝的旧臣也尽数留用,迅速稳定了关中的局势。公元618年,江都传来隋炀帝被宇文化及缢杀的消息,李渊这才“名正言顺”地逼迫杨侑禅位,定国号为唐,定都长安。
唐朝的开国难度,从始至终都透着“捡漏”的意味。真正让唐朝坐稳江山的,是李渊那个“开挂”的二儿子李世民。武德元年,李世民率军在浅水原大败薛仁杲,平定陇右;武德二年,他又生擒刘武周,收复河东;随后的虎牢关之战中,李世民更是以少胜多,一举歼灭窦建德和王世充两大势力,彻底奠定了唐朝统一的基础。等到李渊把龙椅坐热时,天下已经基本平定。不过这位开国皇帝的好日子并没持续太久,公元626年,玄武门的箭矢划破夜空,李世民踏着兄长的血迹登上皇位,李渊只能在太极宫的孤寂中“提前退休”。
第四名:南宋——流亡路上的“半壁江山”
公元1127年的汴京城外,金军的营火连成一片,如同噬人的鬼魅。这一年,“靖康之变”爆发,金军攻破东京,将宋徽宗、宋钦宗两位皇帝,以及太子、宗室、大臣等三千多人尽数掳走,连同宫廷仪仗、典籍文物一起押往北方。曾经繁华的东京城被洗劫一空,延续一百六十多年的北宋王朝就此覆灭。
就在赵宋皇族几乎被一锅端的时候,宋徽宗的第九子赵构却成了漏网之鱼。当时他正以“天下兵马大元帅”的身份在相州招募兵马,得知京城沦陷的消息后,这位二十岁的皇子第一反应不是领兵救援,而是带着少数随从向南逃亡。他的逃亡之路充满狼狈,从相州跑到大名府,又从大名府辗转至扬州,一路上如同惊弓之鸟。
公元1127年五月,赵构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登基称帝,建立南宋。但此时的他根本不敢停留,金军的追兵如影随形,他只能继续南逃。公元1129年,金军渡过长江,赵构一路从建康逃到杭州,又从杭州跑到越州,甚至一度乘船漂泊在海上躲避追兵。直到金军北撤后,他才在临安(今浙江杭州)站稳脚跟,将这里定为“行在”,也就是南宋的实际都城。
赵构的开国过程堪称“颠沛流离”,但与那些在刀光剑影中拼杀的开国皇帝相比,他的难度简直是“新手级”。北宋虽然覆灭,但“赵家天下”的正统观念早已深入人心,各地的官员和百姓大多认可赵构的皇位。更重要的是,他手下有一批能征善战的将领——岳飞率领岳家军在郾城大破金军精锐“铁浮屠”,韩世忠在黄天荡以八千水军困住金军十万大军四十多天,刘锜在顺昌之战中以少胜多,打得金军丢盔弃甲。
军事上有猛将支撑,政治上赵构也颇有手腕。他一边依靠岳飞、韩世忠等主战派抵御金军,稳固民心;一边又重用秦桧、黄潜善等主和派与金人谈判,为自己争取喘息之机。公元1141年,“绍兴和议”达成,南宋以向金称臣、割让部分土地、每年缴纳岁贡为代价,换来了南北分治的局面。虽然这份和议充满屈辱,但赵构确实凭借着“流亡皇帝”的身份,捡回了赵宋的半壁江山。
第三名:隋朝——关陇贵族的“权力继承”
杨坚的开国之路,从出生起就铺好了“快车道”。他的父亲杨忠是北周的开国元勋,官至柱国大将军,被封为随国公,是关陇贵族集团的核心成员之一。关陇贵族集团有多强悍?这个由关中、陇右地区的豪门望族组成的政治集团,掌控着北周的军权和政权,北周的多位皇帝都要依赖他们的支持才能坐稳皇位。
杨坚继承了父亲的随国公爵位后,凭借着显赫的家世,在官场上一路顺风顺水。他不到二十岁就被任命为骠骑大将军,后来又娶了北周重臣独孤信的第七女独孤伽罗。独孤信可是北周的“顶级岳父”,他的大女儿嫁给了北周明帝宇文毓,四女儿嫁给了唐高祖李渊的父亲李昞,七女儿独孤伽罗则嫁给了杨坚。这桩婚姻让杨坚与北周皇室、其他关陇贵族建立了紧密的联系,他的势力也因此愈发庞大。
公元578年,北周武帝宇文邕去世,太子宇文赟继位,也就是北周宣帝。宇文赟荒淫无道,继位后不久就禅位给年仅七岁的儿子宇文阐,自己当起了“天元皇帝”,终日沉迷酒色。此时的杨坚已经官至大前疑,成为北周朝廷的核心重臣。宇文赟对杨坚颇为猜忌,曾多次想除掉他,但都在独孤伽罗的周旋和杨坚的隐忍下化险为夷。
公元580年,宇文赟病逝,年仅七岁的宇文阐成为北周的实际君主。杨坚在独孤伽罗和心腹大臣的支持下,以“辅政大臣”的身份入宫,迅速掌控了北周的军政大权。为了巩固权力,杨坚以谋反的罪名除掉了北周宗室中的反对势力,又拉拢了关陇贵族集团中的其他成员,彻底架空了小皇帝宇文阐。
公元581年,在群臣的“再三劝谏”下,宇文阐被迫禅位给杨坚。杨坚假意推辞几次后,最终接受禅位,定国号为“隋”,定都长安。开国之后,杨坚的统一之路也异常顺利。当时南方的陈朝君主陈叔宝荒淫无道,朝政腐败,军队战斗力低下。公元589年,杨坚派儿子杨广率领五十万大军南下伐陈,仅用两个月就攻破了陈朝的都城建康,俘获了陈叔宝,完成了全国的统一。整个过程几乎没有发生大规模的血战,杨坚的开国之路,更像是关陇贵族集团内部的一次“权力交接”。
第二名:北宋——陈桥驿的“黄袍加身”
赵匡胤的开国故事,充满了戏剧性的“巧合”。他原本是后周的一员猛将,在周世宗柴荣手下屡立战功。柴荣是五代时期少有的贤明君主,他立志统一全国,曾多次率军南征北战,赵匡胤因为作战勇猛,深受柴荣的信任和器重,逐渐成长为后周的顶级将领,官至殿前都点检,掌控着后周最精锐的禁军。
公元959年,柴荣在北伐契丹的途中病重,不久后便去世了,年仅七岁的儿子柴宗训继位,也就是后周恭帝。主少国疑,朝堂上下人心浮动,赵匡胤的威望和势力在此时愈发凸显,成为了后周朝廷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公元960年正月,后周朝廷突然接到边境急报,称契丹和北汉组成联军,大举南下入侵。年幼的柴宗训和辅政大臣们惊慌失措,在宰相范质的推荐下,赵匡胤被任命为北伐军统帅,率领禁军北上御敌。正月初三,赵匡胤率领大军从开封出发,当晚抵达陈桥驿。
夜晚的陈桥驿,军营里的气氛异常热烈。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心腹谋士赵普等人暗中联络禁军将领,散布“主少国疑,不如拥立点检为帝”的言论。将士们本就对年幼的皇帝缺乏信心,又被赵匡义等人的言语煽动,纷纷表示愿意拥戴赵匡胤称帝。
正月初四清晨,一群将士拿着事先准备好的黄袍,闯入赵匡胤的营帐,不由分说地将黄袍披在他的身上,随后纷纷跪倒在地,高呼“万岁”。赵匡胤从睡梦中惊醒,假意推辞,称自己“受世宗厚恩,不能背叛”。但将士们却以“若不答应,我们便死在您面前”相逼,赵匡胤“无奈之下”,只好答应了将士们的请求。
随后,赵匡胤率领大军掉头返回开封。由于禁军大多掌控在赵匡胤的心腹手中,开封城的守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早已接到消息,打开城门迎接赵匡胤入城。宰相范质等人见大势已去,只能被迫拥立赵匡胤为帝。柴宗训无奈之下,只能颁布禅位诏书,赵匡胤正式登基,定国号为“宋”,定都开封,史称北宋。
北宋的开国过程几乎没有发生流血冲突,赵匡胤兵不血刃就拿下了后周的江山。虽然后续统一南方的战争花费了十余年时间,但开国本身的难度极低。赵匡胤登基后,为了防止类似的“黄袍加身”事件再次发生,通过“杯酒释兵权”的方式,解除了禁军将领的兵权,巩固了自己的统治。
第一名:西晋——司马家三代铺就的“登基之路”
如果说其他朝代的开国是“捡漏”,那么西晋的开国就是司马家三代人“蓄谋已久”的结果,司马炎只是摘了最后一个果子。这一切的起点,要从司马懿说起。司马懿出身于河内司马氏,是东汉末年的名门望族。他早年在曹操手下任职,凭借着过人的智谋和隐忍的性格,逐渐得到曹操的重用。
曹操去世后,司马懿辅佐曹丕篡汉建魏,成为曹魏的开国功臣。曹丕去世后,司马懿又辅佐曹叡继位。在这期间,司马懿多次率军抵御诸葛亮的北伐,平定辽东公孙渊的叛乱,威望越来越高。曹叡去世后,年幼的曹芳继位,司马懿与曹爽共同辅政。曹爽为了独揽大权,处处排挤司马懿,司马懿则选择装病隐忍,闭门不出,让曹爽放松了对他的警惕。
公元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同曹芳前往高平陵扫墓之机,发动政变,控制了洛阳城,随后以“谋反”的罪名诛杀了曹爽及其党羽,彻底掌控了曹魏的军政大权。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高平陵之变”。司马懿虽然没有称帝,但他为司马家篡魏铺平了道路。
司马懿去世后,他的长子司马师继承了他的权力。司马师比司马懿更为强硬,他废除了曹芳,立曹髦为帝,进一步巩固了司马家的势力。司马师去世后,他的弟弟司马昭继位。司马昭的野心更加明显,他率军灭掉了蜀汉,威望达到了顶峰,民间甚至流传着“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说法。公元260年,曹髦不甘心做傀儡皇帝,率领宫中侍卫讨伐司马昭,结果被司马昭的手下成济所杀。司马昭随后立曹奂为帝,曹魏的皇权彻底名存实亡。
公元265年,司马昭去世,他的儿子司马炎继承了晋王爵位和父亲的权力。此时的曹魏已经是司马家的“囊中之物”,曹奂不过是个象征性的皇帝。同年十二月,在司马炎的暗示下,曹奂被迫禅位给司马炎。司马炎假意推辞几次后,最终接受禅位,定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
公元280年,司马炎派大军南下伐吴,吴主孙皓投降,东吴灭亡,西晋完成了全国的统一。从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到司马炎登基称帝,司马家花了十八年时间,三代人接力,最终兵不血刃地夺取了曹魏的江山。不过西晋的辉煌并没有持续太久,司马炎登基后,大封宗室为王,导致诸王权力过大。他去世后,继位的晋惠帝司马衷是个著名的昏庸皇帝,一句“何不食肉糜”流传千古。不久后,“八王之乱”爆发,西晋的国力迅速衰退,北方的少数民族趁机南下,引发了“五胡乱华”的惨剧,西晋仅仅存在了五十一年就宣告灭亡。
夕阳下的洛阳城遗址,断壁残垣间似乎还能看到司马炎登基时的盛景。这个凭借三代人谋划建立的王朝,最终却因为统治者的昏庸和制度的缺陷迅速崩塌,成为中国历史上“最短命的统一王朝”之一。而那些开国时看似“轻松”的王朝,往往也需要后续的励精图治才能长久,这或许就是历史留给后人的启示。
来源:曹速看室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