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核心”到“网络”:如何以已知基因为锚点,绘制其上下游通路图谱!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4 14:41 1

摘要:从“核心”到“网络”:如何以已知基因为锚点,绘制其上下游通路图谱!

在生命科学研究的浪潮中,我们常常从一个关键的“核心基因”出发,它可能是一个差异表达最显著的癌基因,一个决定细胞命运的关键转录因子,或是一个与疾病表型紧密关联的遗传位点。然而,基因并非孤立运作,其功能镶嵌于一张精密而复杂的分子互作网络中。真正理解一个核心基因的生物学意义,关键在于系统性地解析其上游调控机制与下游功能效应,即绘制其完整的上下游通路图谱。

一、核心思路总览: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策略融合

追寻核心基因的上下游通路,本质上是回答三个核心问题:

➤上游:谁调控了它?

—— 哪些转录因子、表观遗传修饰、信号通路控制了核心基因的表达与活性?➤平行:它与谁直接“对话”?—— 核心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与哪些分子发生直接的物理相互作用?

➤下游:它调控了谁?

—— 核心基因的活性改变,会直接影响哪些靶基因的表达或其它细胞功能?二、探寻上游:揭秘核心基因的“开关”启动子/增强子分析

技术介绍:这是一项基础的生物信息学与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技术。首先,通过生物信息学工具获取核心基因转录起始位点上游的启动子区及可能的增强子区序列,预测其中富集的转录因子结合位点。

可以将推测的启动子/增强子片段克隆至含有荧光素酶基因的载体中,转入细胞。通过检测荧光素酶活性,可定量评估该片段是否具有转录启动或增强活性,并可利用点突变等技术验证特定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的必要性。鉴定上游调控因子:这是一种在体内捕获蛋白质与DNA相互作用的“金标准”技术。首先用甲醛交联固定细胞内蛋白质与DNA的复合物,随后通过超声波将染色质随机打断。利用针对特定转录因子的抗体,通过免疫沉淀的方式富集与该转录因子结合的DNA片段。最后解交联,对富集的DNA进行纯化,并通过qPCR或高通量测序进行分析。

ChIP-qPCR:用于验证转录因子是否结合在核心基因的特定启动子区域。

ChIP-Seq:可无偏地在全基因组范围内发现该转录因子的所有结合位点,从而发现其可能调控的核心基因之外的新靶点。

EMSA)一种传统的体外验证技术。将标记的DNA探针(包含推测的结合位点)与细胞核提取物(含有潜在转录因子)共同孵育。若转录因子与探针结合,会形成分子量更大的复合物,在非变性凝胶电泳中迁移速率变慢。通过加入竞争性冷探针或超级迁移,可验证结合的特异性。三、探寻平行与下游:勾勒核心基因的“作用网络”寻找直接互作伙伴

技术介绍:旨在发现与核心基因蛋白质发生直接物理相互作用的分子,包括其他蛋白质、核酸等。

:一种经典的体内蛋白质互作筛选系统。将核心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与转录因子的DNA结合域融合,作为“诱饵”;将cDNA文库与转录因子的激活域融合,作为“猎物”。只有当诱饵与猎物蛋白相互作用时,才能激活报告基因的表达,从而在酵母中筛选出互作蛋白。类似于ChIP的原理,但应用于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利用针对核心蛋白质的抗体,从细胞裂解液中将其及与其在天然状态下结合的蛋白质复合物共同“拉”下来。随后通过Western Blot验证特定候选蛋白,或通过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无偏地鉴定所有共沉淀的蛋白质。鉴定下游调控靶点

技术介绍:核心基因作为转录因子或信号分子,会调控一系列下游基因的表达。寻找这些靶基因是绘制下游通路的核心。

转录组测序:这是目前最全面、最主流的方法。通过人为干预(如过表达、敲低或敲除核心基因),设置实验组与对照组,然后对两组的mRNA进行高通量测序。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差异表达的基因,这些基因极有可能是核心基因的直接或间接下游靶标。整合ChIP-Seq数据,可以进一步区分直接靶标与间接靶标。

基因芯片:是RNA-Seq技术普及前的常用工具,通量高但灵敏度与动态范围不及RNA-Seq,目前仍用于一些特定场景。

四、整合与验证:从数据到生物学结论

来源:科学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