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时间线摆一下,9月10号,罗永浩微博,落地去吃一顿西贝,团队说菜是预制的,菜价不低,口感一般,他写了那句希望立法要求餐厅标注是否使用预制菜,话题一下子就聚到这点上。
这事真不算什么突然的闭店潮,像是前面好多小坎一直堆着,到这个节点一起冒出来,外面风不算大,里面的做法更关键。
大家看到贾国龙和闭店这两个词挨一起,脑子里闪过他和罗永浩对话那段,人设很硬,表达很直接,现在门店关了,压力到头上。
这回不是市场一脚踩刹车,也不是口味被换掉,是一场自我操作的公关动作,把一个本来能稳住的牌子,推到了被广泛质疑的位置。
时间线摆一下,9月10号,罗永浩微博,落地去吃一顿西贝,团队说菜是预制的,菜价不低,口感一般,他写了那句希望立法要求餐厅标注是否使用预制菜,话题一下子就聚到这点上。
预制菜这个词,关键不在菜,而在知情权和信任,顾客要的不是神秘感,是透明。
很多品牌的应对,一种是不说话,一种是发个声明,承认有问题,流程改一改,菜单动一动,过几天流量往下一掉,门店照样开门。
贾国龙没走这条路,他自己开视频,把数据摆出来,说西贝没有预制菜,还放话要打官司,不做生意也要把事说清,调门很高。
那一刻看着不像是在做危机处理,像是在上擂台,路子歪了一点,效果就打折。
当时我心里只有一句,短期声量能起来,长期关系会受影响,顾客不是对手,是坐在桌边的人。
舆论一热,西贝开始自证,直播,探店,媒体看后厨,冷冻仓里拍到半成品,后厨流程里有加热环节,有门店被查到原料标签不明,一环接一环,画面都在网上。
紧接着又出来一条视频,顾客拍莜面里有活虫,门店现场先道歉,总部后面发声明说不属实,市场监管去核查,视频属实,这条线一下子就变成了把事越搅越大。
救场的方式,让问题变成了更大的问题,动作快,落点不稳,信任一层层往下掉。
后面就是关店,南京那家开了七年的门店,公告里把弘阳广场写成弘扬广场,一个错字把心态都写出来,纸贴上去,人就撤,后面北京上海苏州杭州,多家门店跟着关。
内部有人说,单日亏损在十万级,为了把自己说清楚,西贝做了百元代金券活动,消费就送券,全国通用,有人去试,用四块钱买个馒头,也能拿到100元券,客流起来了,成本也起来了。
一边做折扣活动,一边持续强调自己的立场,节奏乱了,沟通越来越难,媒体看的是信息,顾客看的是态度。
外面开始问他会不会调整,现在看后续动作,核心判断没怎么动,策略还在原轨道上走。
西贝过去靠真材实料和西北气质起家,顾客认的不是你把菜做得多复杂,认的是你真实,门店越多,标准化越重,距离现场的烟火会拉远,跟顾客对着讲法律和流程,容易变成沟通障碍,强调自证,体验层面的感受被放到一边。
商业的盘,西贝这几年一直押的是信任溢价,卖的不只是牛羊肉和莜面,是一段西北味道的记忆,信任一旦松动,溢价就会掉,故事讲不动。
这次更像一个公关反作用的样本,流程可以讲,标准可以讲,语态要稳,把信息摆平,别把情绪当判断,舆论里最怕把现场的感觉忽略掉,顾客在桌边,不是在法庭。
行业里面有个惯性,品牌做大,觉得沟通可以少一点,今天的顾客信息渠道很多,细节随手就能拍出来,透明才是省事的路,流程越复杂越要讲清。
西贝的转折不是今天才出现,疫情那几年开始做供应链扩张,全国一千家左右的规模,中央厨房和冷链是底座,为了效率,标准化和现场制作之间取了一个模糊的点,预制不是起点,是现实的一部分,顾客愿意给时间,是因为信任在,信任松了,修复就要更花力气。
贾国龙太相信叙事这条路,以前那句让世界爱上中国菜,把旗举得很高,抗疫情不裁员,口碑也很亮,现在的传播更看动作落地,顾客看的是你怎么把一碗菜端到他面前,真不真,一眼能看出来。
商业像长跑,不是对抗,越想赢谁,越容易把自己绊住,稳住每一天的体验,稳住每一条流程,长出来的才是根。
关店现在还在继续,我去翻了下信息,上半年还在讲IPO的计划,三季度财务出现亏损,叠加舆论的聚焦和线下客流的下降,策略空间被压缩,节奏要重排。
餐饮行业淘汰很快,2019年海底捞也关过不少店,收缩,低调,价格动一动,效率提上来,又过了一段坡,西贝这次更像认知和沟通的挑战,资产是形象和信任,修复周期会更长。
想起以前在西贝吃的那碗羊肉泡馍,店里那句你来了就是西北人,烟火气很足,现在去看那些关店现场,玻璃门上贴着感谢七年相伴的纸,字打得很简单,像一段仓促的收尾。
这件事给企业的提醒很具体,品牌不是靠把话说硬,是靠把事实说清,把错点找出来,把流程修好,把体验做好。
那句宁可不做生意也要讲清是非对错的口号,今天怎么落到动作上。
来源:文史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