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岁杨振宁妻子入职清华被质疑走后门,官网查无此人,官方回应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1-14 14:58 1

摘要:消息一经曝光便引发了诸多质疑,“翁帆是关系户”、“清华给翁帆开后门”、“中国学术圈是个讲人情世故的江湖”等词条铺天盖地而来。

质疑声再起!

杨振宁先生去世后,49岁翁帆入职清华建筑系讲师被嘲讽专业能力不过关。

清华官网无法查到翁帆入职信息,校方曝料关键信息引更大争论。

近日中国建筑设计圈一条消息被传播地沸沸扬扬: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聘用翁帆为讲师。

消息一经曝光便引发了诸多质疑,“翁帆是关系户”、“清华给翁帆开后门”、“中国学术圈是个讲人情世故的江湖”等词条铺天盖地而来。

而翁帆入职清华一事再次引起了人们对杨振宁先生遗产分配的讨论。

根据公开信息显示,杨振宁先生生前约10亿人民币的现金资产归三个前妻子女继承,翁帆获得清华大学别墅的居住权。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居住权指的是翁帆获得杨振宁别墅的“生前居住权”,而非“产权”,也就是她只可以居住,并不能出售或者继承。

遗产分配中还点明,杨振宁与翁帆婚后21年的收入全数交付翁帆继承。

有网友粗略地算了一笔账,杨振宁生前每月约百万的收入,21年总金额累计过亿。

在遗产分配中,杨振宁与杜致礼的三个子女获得了其遗产资金的大头,所以外界传言,翁帆担任建筑学院讲师是清华的特殊照顾和情感补偿。

其实,这段相差54岁的跨年婚姻从一开始就被舆论和质疑缠绕,2004年,82岁的杨振宁迎娶28岁的翁帆,一时间世界为之哗然。

有人说翁帆是杨振宁原配杜致礼的替身,有追名逐利之嫌,有人说两人年龄犹如天堑的婚姻伤风败俗,满是嘲讽。

可那时候的杨振宁就说:“不管今天大家对我们的婚姻是什么看法,到30年、40年以后,大家会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一个罗曼史。”

抛开某些别有用心之人的嘲讽与质疑,剥去两人身份、地位和年龄差距的外壳,我们回首看,杨振宁先生的话其实一点也没错。

1995年,18岁的翁帆以汕头大学接待员的身份第一次见到从美国回来的杨振宁先生和杜致礼女士,临走时,杜女士夸她讲解细致,主动交换了翁帆的联系方式。

2003年底,杜女士去世的消息传来,悲痛之余,翁帆从旧信里翻出地址,给杨振宁寄去了一封慰问信,没想到杨振宁亲自回信了,字里行间却满是孤独。

此后,他们的信件往来逐渐频繁,杨振宁会聊与杜致礼相遇的往事,翁帆则聊自己的工作和短暂的婚姻,灵魂的交流就像一颗颗石子,在彼此的心海里荡起涟漪间。

2004年,两人相约去北海旅游回来不久后,82岁的杨振宁通过电话向28岁的翁帆求婚成功。

这段备受质疑的婚姻的质量其实从不需要靠他人的眼光来衡量,而在于当事者两人是否获得了精神的成长和生命的圆满。

在杨振宁的回忆录中,对于这段关系的描述,字里行间都洋溢着幸福,每日早起时,因为怕吵醒翁帆,杨振宁会主动躲进厕所读书看报。

翁帆学习杨振宁爱吃的潮州菜,手艺一般,可杨振宁总夸她做的比外面餐馆的好吃,看书、写作、散步、谈心成了他们每一天的日常。

探讨博物馆里最喜欢的画,一起修改徐志摩的诗,杨振宁还会经常出数学题给翁帆做,而翁帆常常做不出来。

网友对此评价道:在温情回忆的点滴里本来我都快落泪了,直看到杨老给翁帆出数学题又忍不住捧腹大笑。

85岁前,杨振宁坚持自己开车带翁帆进行环世界旅行,两人的照片遍布在青海湖的油菜花田里。

在大雪纷飞的季节,杨振宁别出心裁制造浪漫,执意在半夜开车带翁帆去火山附近看熔岩入海的景象,这些点滴构建了翁帆口中“象牙塔中的象牙塔”。

而且早在2022年杨振宁因摔倒病重后就曾鼓励翁帆在自己去世后改嫁,并早在2010年就督促翁帆冻育九颗卵子,为她保留了未来组建家庭,成为母亲的可能性。

杨振宁先生去世后,他与前妻的个子女在其追悼会上对翁帆女士二十一年来对父亲陪伴的支持与肯定,更是直接打破了外界的质疑。

10月28日,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聘请翁帆为讲师的消息满天飞的时候,潇湘晨报的记者核实发现,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官网师资板块中并没有翁帆的名字。

随后清华大学官方出面澄清,翁帆担任的教学科研岗讲师,属于专项学术岗。

其实这更像是一种学术传承中的“精准匹配”,杨振宁晚年扎根清华十数年,期间带学生、开讲座,推动中国科研发展。

这份贡献大家是有目共睹的,清华聘请翁帆首先是对杨振宁学术贡献的一份自然延续,是对其未尽心愿得一种承接。

清华作为中国最高学府,其学术底线自然不用怀疑,如果翁帆真像某些人口中的“关系户”,其实根本立不住脚。

翁帆本身的实力就过硬,清华建筑历史博士,当初是从外语专业跨界考进清华建筑系的,读博期间跑遍世界各地做文物考察。

在诸如《建筑师》、《世界建筑》等这些顶尖的期刊上均发表过论文,还曾参与翻译各种西方建筑学典籍,本身就符合清华大学的聘用标准。

翁帆陪同杨振宁出席各种国际学术会议,协助翻译二十多本专业书籍,那些说她贪图物质的人永远都看不见,他正在与一个伟大的灵魂进行深度对话。

真正让翁帆无可替代的是她陪伴杨振宁二十一年的特殊经历,杨振宁不止留下了手稿和笔记,更为重要的是一套治学思想和精神脉络。

清华官方也表示,翁帆女士的主要职责是整理杨振宁的手稿、邮件及批注,编撰学术全集与《晨曦集》。

翁帆对于杨振宁的学术遗产,不仅是看得懂纸上的公式这么简单,最重要的是她最懂这学术理论背后的思考。

就像整理大师的手稿,不能随便找个研究员,然后简单地按照编号归档就行,所以说翁帆的工作是他人难以替代的。

杨振宁先生生前曾说,自己身体里流淌的是中华文化的血脉,留下的是一共同途的嘱托,翁帆留在清华不是简单的聘用,而是一个完整的闭环。

专业能力够格,情感链接也深刻,这是使命的一种延续,既守住了学术的严谨,也尊重了精神的传承。

2008年,杨振宁曾在个人文集《曙光集》里写道:

“幸运的中华民族终于走完了这个长夜,看见了曙光,我今年85岁,看不到天大亮了,翁帆答应替我看到。”

翁帆说:“杨先生为我创造了一个很纯净的世界。”

杨振宁说:“翁帆是上帝给我的最后一个礼物。”

一位科学成就可比肩爱因斯坦的巨擘,用宝贵的21年全心全意陪伴了一个女子,而一个年轻女子,顶着全国人的骂声,在最美好的年纪悉心照顾年迈的丈夫。

他给了她生命的厚度,她给了他生命的长度,这段感情不是传奇,是两个灵魂以真诚为舟,渡过世俗的河。

对于翁帆入职清华一事以及两人的婚姻过往大家都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哟。

参考链接:

百度百科:《翁帆》

央视网:《清华确认翁帆入读建筑系 拒答是否杨振宁特殊安排》

北京青年报:《“曙光已转为晨曦” 时隔十年杨振宁翁帆携手再出书》

来源:亘古神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