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网红韩安冉因“自媒体”身份被拒签的哭诉,戳中了无数从业者的痛点。有人觉得这行“不务正业”,有人靠它实现职业理想,这场关于认同的讨论,背后是中国370万全职、600万兼职自媒体人的生存现状。在我看来,自媒体不仅是正经职业,更早已成为承载多元价值的时代职业选择——
网红韩安冉因“自媒体”身份被拒签的哭诉,戳中了无数从业者的痛点。有人觉得这行“不务正业”,有人靠它实现职业理想,这场关于认同的讨论,背后是中国370万全职、600万兼职自媒体人的生存现状。在我看来,自媒体不仅是正经职业,更早已成为承载多元价值的时代职业选择——关键看从业者如何定义它的价值。
自媒体的职业属性,早已被专业实力和社会价值证明。浙江广电集团的“新闻姐”邹雯,从广播记者转型自媒体后,用每条视频5小时的打磨、通宵追更热点的坚守,打造出全网4200万粉丝的账号,累计传播量超400亿,最终入选首届“全国十佳新闻工作者”。她的经历打破了“自媒体=不专业”的偏见,证明选题策划、内容打磨、用户沟通这些专业能力,和传统媒体的职业要求一脉相承。更有无数垂直领域创作者,农民博主用镜头带火家乡农产品,医生博主科普健康知识,职场博主分享实用经验,他们的内容填补了信息鸿沟,成为社会运转的有益补充。
行业的规范化进程,更让自媒体的职业身份愈发清晰。全国政协委员接连建议建立自媒体职称认定体系,将“数字编辑”纳入职业分类,就像网络主播被纳入国家职业分类一样,这种认可正在对冲行业的不确定性。国家网信办也早已出台管理通知,从资质认证、信息标注到违规处置,一系列规则让行业告别野蛮生长。如今的自媒体从业者,要懂内容创作、会数据分析、守版权规则,甚至需要掌握法律合规知识,避免因误用背景音乐、泄露隐私等问题踩坑,这些专业要求丝毫不亚于传统职业。
当然,自媒体行业确实存在争议。“邪修起号”靠虚假互动刷粉、部分账号洗稿抄袭、68%创作者月收益不足3000元,这些乱象让“自媒体=赚快钱”的误解蔓延。但这并非行业本身的问题,而是任何新兴职业发展初期的必然阶段。就像早期的互联网行业也曾被质疑“不务正业”,如今却成为经济支柱一样,自媒体正在经历“去芜存菁”的洗牌——那些靠流量泡沫生存的账号陆续停更注销,而深耕垂直领域、坚持优质内容的创作者,反而能获得稳定发展。
判断一份职业是否值得认可,核心看它是否创造价值、是否合规发展、是否能让从业者实现自我认同。自媒体让普通人拥有了发声渠道,让专业知识得以广泛传播,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灵活就业岗位,更催生了内容电商、短视频剪辑等相关产业。当政协委员为其争取职称认定,当“新闻姐”这样的创作者获得国家级荣誉,当网信办的规则为行业划定边界,自媒体的职业合法性早已无需争议。
不认可自媒体的人,看到的是流量乱象和不稳定;认可它的人,看到的是专业价值和可能性。370万从业者的坚守证明,这不是“风口泡沫”,而是需要专业能力、长期主义和责任担当的职业。随着职称体系的建立、行业规则的完善,自媒体终将摆脱“非正规”的标签。真正值得认可的,从来不是“自媒体”这个身份,而是那些用真诚、专业和坚守,在方寸屏幕间创造价值的从业者——他们让这份职业,配得上应有的尊重与认同。
来源:三农讲解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