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常听人问:“我换了万元相机,为啥拍的照还不如别人的手机片?”其实答案特实在——相机是“手”,审美才是“脑”,没有脑子指挥,再灵活的手也拍不出能打动人的东西。
——《易饕自驾行摄影》
常听人问:“我换了万元相机,为啥拍的照还不如别人的手机片?”其实答案特实在——相机是“手”,审美才是“脑”,没有脑子指挥,再灵活的手也拍不出能打动人的东西。
我见过太多摄影新手,抱着说明书死磕光圈、快门、ISO,背熟了黄金分割却拍不出一张有温度的照片;也见过有人拿着旧手机,蹲在菜市场拍半小时,把沾着水珠的青菜拍成了生活诗。差距从不是设备和技术,而是“能不能发现美”“会不会呈现美”的审美能力。
说到底,摄影审美不是玄乎的“感觉”,而是能拆、能学、能练的4项硬本事,每一项都直接决定照片的质感。
第一,是“发现美的眼睛”,这是拍好照的第一步。
同样逛公园,没审美的人只看到“树很多”,有审美的人会注意到:清晨的阳光穿过槐树叶,在石板路上投下的光斑像碎金;独自行走在林荫大道上,镭射光影斜射,影子重叠在一起的弧度很温柔。说白了,就是能从杂乱的日常里,拎出那些藏着“生活气”或“氛围感”的小细节——这比背10个构图法则都管用。
第二,是“把画面摆对的本事”,也就是构图。
不是非要卡着“三分线”“引导线”,而是让画面“不挤、不乱、有重点”。比如给一桌人拍吃饭的照片,不用把整桌菜都塞进去,只拍一只只握着筷子的手,状似夹菜,中间一主体,要么一火锅、要么一菜品等,反而比满屏的菜更有烟火气;拍风景时,天空太单调就少留,地面有好看的野花就多放,核心是“让观众一眼看到你想拍的东西”,而不是对着照片找半天重点。
第三,是“调对味道的能力”,靠的是光影和色彩。
不是越亮越好,也不是越鲜艳越好:拍凌晨的街头,就保留暗调的蓝,突出路灯的暖黄,才有“城市刚睡醒”的静谧;拍秋天的枫叶,别把红色调得刺眼,加一点灰调的绿当背景,枫叶的红才更显厚重。记住,光影是“骨架”,色彩是“皮肤”,两者搭对了,照片才有“气质”。
第四,是“让照片说话的底气”,也就是情感表达。
拍孩子,别总让他站着“笑一个”,拍他蹲在地上追蚂蚁的专注,比刻意的笑脸更打动人;拍旅行,别只拍“我在XX打卡”,拍同行人递水时的手,拍风吹起围巾的瞬间,这些细节里藏着的故事,才是照片能留很久的原因。没有情感的照片,再好看也只是“糖水片”,过眼就忘。
可能有人会说:“我审美天生差,学不会怎么办?”其实审美从不是“天生的”,而是“练出来的”,就像学做饭,看的好菜谱多了,自然就会调味。我自己练审美时,没搞过复杂的方法,就靠“3步笨办法”,半年内明显感觉拍的照片不一样了。
第一步,“带着问题看”,而不是瞎刷。
刷摄影作品、看电影、逛画展时,别只说“好看”,多问自己3个问题:这张照片的重点在哪?光线是从左边还是右边来的?如果我拍,会去掉画面里哪个多余的东西?比如看电影《海街日记》,注意它拍海边时,总让人物站在画面下方1/3处,天空留2/3,蓝白的色调很淡,这就是“清新感”的秘诀,记下来下次拍海边就能用。
如图所示:
自己拍时,也可以这样:
第二步,“对着好片仿”,从模仿到熟练。
看到喜欢的照片,别只存着,试着用自己的设备拍一张类似的。比如看到别人拍的“窗边读书照”,光线从右边窗户进来,人物侧坐,手握着书,你就找家里的窗边,摆上一本书,调整自己的姿势,模仿着拍。仿的时候会发现:原来光线要斜着照才不会显脸油,原来人物不用正对着镜头才自然——这些实战里的经验,比看10篇教程都管用。
第三步,“拍完多复盘”,把不足变成经验。
每次拍完照,挑出3张自己觉得最好的,再挑1张最不满意的,对着看:满意的那张,是因为光影好还是构图好?不满意的那张,是不是背景太乱,还是没突出重点?比如你拍的早餐照,不满意是因为盘子旁边有杂乱的纸巾,那下次拍就先把纸巾收走;不满意是因为光线太暗,那下次就挪到阳台拍。复盘多了,下次拍照时就会下意识避开这些问题。
第四步,摄影从来不是“比设备”,而是“比脑子”。
你能发现别人没注意到的美,能把普通的日常拍得有温度,哪怕用的是旧手机,也能拍出让人点赞的好照片。
别再纠结镜头够不够贵,先把审美练起来——毕竟最好的相机,永远是你愿意用心观察、用心思考的那颗脑袋。
来源:资讯递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