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食闻】老果园里种出新甜头 山西临猗以标准化种植破解“看天吃饭”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1-14 14:42 1

摘要:金秋时节,在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北辛乡卓逸村的“郇阳果园”里,果农王海峰已早早完成了苹果树的秋季修剪工作。园内,一行行果树整齐划一,工人们在宽敞的行间空地上操作机械进行着施肥作业。“我们的‘大卫嘎啦’苹果7月底就卖完了,现在的任务是抓紧进行采摘后的水肥管理和整形

金秋时节,在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北辛乡卓逸村的“郇阳果园”里,果农王海峰已早早完成了苹果树的秋季修剪工作。园内,一行行果树整齐划一,工人们在宽敞的行间空地上操作机械进行着施肥作业。“我们的‘大卫嘎啦’苹果7月底就卖完了,现在的任务是抓紧进行采摘后的水肥管理和整形修剪工作,让树势尽快恢复,为明年的丰收打下基础。”王海峰的语气里没有传统农闲时节的松懈,只有对下一个生产周期精准管理的从容。这种从容,源于临猗果业正在发生的从依赖经验“看天吃饭”到全程可控“标准出厂”的品质革命。

临猗县是我国苹果的重要产地之一,苹果种植面积达70多万亩 。虽然如此,但产业在前些年却遭遇了多重瓶颈:上世纪90年代的大规模栽植导致多数果园步入“三十年”树龄大关,“人老、树老、品种老”的“三老”问题日益凸显;品种结构单一更是致命伤,临猗县约70%的苹果为晚熟富士,上市期高度集中,导致果农常常陷入价格战的恶性循环;占主导地位的乔化栽培模式使果树密集,通风透光不良,管理极度依赖人工,生产成本居高不下,果业的发展仿佛撞上了一道无形的“天花板”。

转机始于2019年,临猗县委、县政府有关负责人前往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林业果树研究所,引入了一把破解困局的“金钥匙”——“一抗双脱”苗木。它既能克服重茬障碍,实现老果园的“即拔即栽”,缩短3—5年的轮作等待期,又脱除了花叶、锈果等多种危害严重的病毒,为果树健康奠定了先天优势。以此为核心,临猗县系统性地构建起一套集“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理念”于一体的“郇阳果园”标准化生产体系。

新品种是先锋。临猗县果断放弃“富士独大”的格局,科学引进以“大卫嘎啦”为代表的60余个早中熟新优品种。王海峰果园里的那些7月底就成熟的苹果,正是新品种的典型代表。“我种的苹果比传统‘嘎啦’苹果早上市20天,每斤能卖到4元,亩产3000—4000斤,收入直接翻番。”王海峰尝到了“人无我有”的市场甜头。

新模式是骨架。走进任何一片“郇阳果园”,最直观的感受是宽敞。宽行密植的栽培模式看似浪费了土地,实则为机械化作业铺平了道路。“行距宽了,打药机、除草机、采摘平台车都能开进来了,效率大幅度提高。”在该村的集体果园里,临猗县北景乡峰仙村党支部书记李锋岗介绍道。

新技术是血肉。在新模式的“骨架”里,填充的是现代化的管理技术: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将水分和营养精准送达每一棵果树,省水省肥;防草布取代了除草剂,生态环保;高纺锤树形配合简化修剪,优化了光能利用;免套袋技术不仅节省了人工成本,更让苹果充分着色、口感更佳。“以前管理果园,剪枝、套袋、摘袋……环节多得数不清,天天从早忙到晚。现在的新果园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机械化管理,还不用套袋,最关键的是苹果熟得早、糖度高、价钱好。”峰仙村果农雷曙光对比今昔感触颇深。

这场品质革命并非农户的“单打独斗”,而是体系化推进的系统工程,从政策精准赋能、经营模式多元化、技术网络下沉、产销无缝对接等多维度发力,收获了“三省三提高”(省工、省力、省时,产量、品质、效益提高)的显著成效。

临猗县压实县乡村三级责任,主推“大卫嘎啦”品种,争取项目资金,协调金融支持,为果园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探索出股份合作型、集体经济型、大户带动型和小户自发型4种经营模式,适应不同层次的生产力需求。峰仙村便是集体经济型经营模式的成功范例:李锋岗带领村民通过“清化收”(清理合同、化解债务、增加收入)整合土地,建起200多亩的集体果园,并建立“5311”收益分配机制(50%用于壮大集体经济、30%用于民生实事、10%用于帮扶困难群众、10%作为奖励分红),让村民共享发展红利。

为破解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难题,临猗县率先进行乡镇农技队伍改革,设立村级农技员。目前,临猗县共有160余名村级农技员,他们既是种植能手,也是政策宣讲员和技术指导员,通过线下指导与线上直播,将先进技术送到田间地头。

与此同时,临猗县还注册了“郇阳”苹果商标,并与盒马鲜生、胖东来等连锁商超签订了包销协议。王海峰种植的苹果就通过这一渠道销往全国,实现了优质优价。

这一系列组合拳最终收获了“三省三提高”的成效:免套袋、少拉枝、轻简化管理使每亩用工量减少了70%,一个农户可管理50—100亩果园;全程机械化几乎取代了所有重体力劳动,解决了“谁来种地”的难题;抗重茬技术实现了“即拔即栽”,缩短了3—5年的轮作等待期,果树提前1—2年即可进入盛果期,加速投资回报;实现“三年丰产”,亩产可达1500—2000公斤,完全丰产后甚至能突破2500公斤;优果率提升了10—15个百分点,可溶性固形物(糖度)提高了2—3度,风味更佳;在增产的同时节省了人工、水肥、农药、果袋等成本,果农可大幅增收。

“过去种苹果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现在是‘数据在手种田不愁’。”王海峰站在果园里说道。当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当标准化渗透到每个生产环节,黄土高原上的果园正焕发新生。

截至今年,临猗县的“郇阳果园”面积已发展至1.3万余亩,成为驱动当地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大科技要素的投入力度,让‘郇阳果园’在全县遍地开花,以新质生产力擘画果业提质升级的新图景。”临猗县果业发展中心主任刘鹏表示,将对果园进行全面摸底,精准施策,构建更高效的技术推广体系,通过视频教学和现场培训,让果农“看得到、学得会、用得上”新技术;将持续探索创新经营模式,深入研究气候变化规律,科学制订动态管理方案,推动果园实现可持续的效益增长。

从王海峰修剪果枝的果断,到李锋岗带领村民共享红利的喜悦,再到技术员奔走田间的孜孜不倦,临猗县苹果的旅程,不再是一场听天由命的冒险,而是一条从苗木、管理到销售都高度可控的标准化“出厂”流程。这场品质革命正将延续多年的“看天吃饭”彻底封存于历史,为农业转型提供了一个鲜活而有力的“临猗样本”。

(孟小平 董战轩)

来源:中国食品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