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考场硝烟落定,青春如释重负。朋友们相约着,一起背起行囊,去往祖国大西北,在新疆的蓝天白云下看雪山、吃烤肉、与哈萨克族少年同舞。18岁的林阳也是这样,和同学们在高考后兴奋地踏上了向往已久的旅行。
考场硝烟落定,青春如释重负。朋友们相约着,一起背起行囊,去往祖国大西北,在新疆的蓝天白云下看雪山、吃烤肉、与哈萨克族少年同舞。18岁的林阳也是这样,和同学们在高考后兴奋地踏上了向往已久的旅行。
回到家里,他始终不敢告诉父母,自己在皮肤破损后和朋友共用剃须刀,游泳池里扎堆打闹,没有注意个人卫生,一场本该难忘的毕业之旅,却最终变成了噩梦。两个月后,他被确诊感染艾滋病病毒(HIV)。
“为什么还是感染了?我根本没有高危行为……”林阳不解也惶恐。更令人警觉的是,后来医生追查发现,林阳和他的小伙伴们,竟然都忽视了3个防护关键点。
这不仅仅是一个少年的意外,更是摆在每个家长、每个青年人眼前的警钟——艾滋病,真的离我们很远吗?哪些细节恰恰是防护的短板?“第3个细节”可能90%人都想不到。
青春、旅行、友谊与疾病,在这短短一个暑假激烈交织。林阳的故事,比教科书更真实、更刺痛,更有力地提醒我们:在与同龄人肆意欢笑的年纪,有时候,一次大意的疏忽就可能改变一生。
感染艾滋:没高危行为,如何还是中招?
大部分人一想到艾滋病(HIV感染),都会与高危性行为、静脉吸毒等词汇直接挂钩。但实际上,权威数据显示,中国青少年(15-24岁)HIV感染比例逐年上升,2020年新发病例6,418例,校园相关占比近17%。
为什么这么多年轻人,在“没有明显高危行为”的情况下也可能被感染?
专家解读:艾滋病病毒可通过血液、性接触及母婴传播。除了我们常说的不安全性行为,日常生活中忽视的小伤口、共用洗漱用品、不规范的纹身穿耳、甚至淋浴间地面杂物等,也有可能在特殊条件下构成传播风险。
林阳的案例,恰恰暴露出青少年防护知识的普遍不足。
剃须刀、指甲刀、耳钉、牙刷等“贴身物品”,一旦沾染血液或者体液,病毒便有机会通过细小伤口入侵。不少年轻人觉得“兄弟情深”,这些日常“小细节”并不在意,却忽略艾滋病毒对外环境的短暂耐受,在体外潮湿血液中,可存活数小时。
此外,公共游泳池、澡堂、简陋旅馆用品,如果没有高温消毒,也极易成为疾病的“跳板”。在青春放纵与安全防护之间,往往隔着一层认知的“薄纱”。
坚持自我防护意识,这些年有关艾滋的宣传很多。但林阳的感染,究竟在哪几个关键步骤上疏忽了?
共用个人护理用品危险极高
林阳的剃须刀就是最“致命”的失误。广州疾控中心曾检测:沾有HIV血液的剃须刀,即使几小时后使用,也能造成皮肤损伤暴露。不仅仅是剃须刀,指甲刀、牙刷、耳钉等共用行为都容易跨“红线”。
皮肤黏膜破损后的“无感暴露”
旅行经常有磕碰划伤,无论大伤小伤,只要外出洗浴、游泳、挤集体更衣室、落座浴凳等,开放伤口直接接触污染物品,就构成暴露可能。权威机构建议,即便只是细小划口,病毒也可趁虚而入。
对艾滋传播误区的“惯性忽视”
绝大多数认为“朋友之间不可能有事”,“室友没事,我也会没事”,情感信任让防护心理大打折扣。林阳和同伴“兄弟情义”下不设防,是推广防控难以落地的典型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误区不仅限于青春群体,中年、老年群体同样易犯,数据显示,50岁以上感染比例呈现每年递增趋势。
要科学防艾,最关键还是做好可执行的日常防护,别让“小意外”演变为“大代价”。下面3招,青少年和家长一定要牢记:
个人卫生用品绝不共用
剃须刀、牙刷、指甲刀、毛巾等,坚定“一人一用”,外出旅行自带全套用品。如有伤口,尤其避免使用公共洗漱台杂物,防水创可贴及时包扎。
及时处理皮肤黏膜伤口,洗手消毒要到位
外出旅游高强度活动频繁,磕碰小伤不可忽略。用流动水大量清洗后可局部消毒,避免泡温泉、泳池等环境中暴露。提倡“有伤不外露”,确保伤口完整愈合前不共用浴巾、床品。
摆脱侥幸和从众心理,主动科普防护知识
青年阶段要有健康边界感,对“情谊”“信任”与“健康安全”的区别心知肚明。如有高危暴露怀疑,需在72小时内前往正规医院寻求PEP阻断治疗。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收藏以备不时之需,转发给你关心的人!
参考资料:
《全国艾滋病疫情年度报告(202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HIV感染青少年防控进展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中国青少年HIV流行趋势分析》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艾滋病病例日常传播途径分析》健康报
《中国学校HIV暴露预防指南》中国疾控中心学术专刊
来源:月浩健康科普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