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妻子坐在门外,眼圈红肿,一句话都不说。她不明白,丈夫没乱来,生活上也挺“干净”,怎么就得了这种病?医生叹了一口气,说,真不是光靠私生活“干净”就能躲过的,有两件事,他改不了,才是关键。
一个40岁的男人,身体壮实,家里幸福,生活也算规律,可谁也没想到,查出来的时候,竟然是阴茎癌晚期。
妻子坐在门外,眼圈红肿,一句话都不说。她不明白,丈夫没乱来,生活上也挺“干净”,怎么就得了这种病?医生叹了一口气,说,真不是光靠私生活“干净”就能躲过的,有两件事,他改不了,才是关键。
说到底,癌症从来不是“坏人得”的病,它不讲道理,也不讲人情,看的是你身体里那一套长期积累下来的“账本”。
阴茎癌这种病,听起来吓人,名字也让人讳莫如深,但它并不罕见。
根据《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的统计,中国每年大约有8000-10000例新发阴茎癌患者,而且发病越来越偏向年轻化,不再只是七八十岁的老年人专属。这些年里,像这位40岁的患者,并不少见。
很多人以为,阴茎癌一定是“乱来的病”,其实这是一种特别大的误会。确实,性传播的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尤其是16和18型,是阴茎癌的主要诱因之一,但绝不是唯一。
有些人一辈子不吸烟不喝酒,也不乱交,可还是绕不开这个病,为什么?因为还有两件事,很多男人“嘴上说着要改,身体却很诚实”——抽烟和包皮过长。
先说抽烟。烟草这东西,你别看它点燃的时候轻飘飘,其实它燃烧出的化学物质超过7000种,其中至少有70种是明确的致癌物。吸烟会让身体的免疫系统变“迟钝”,尤其是局部粘膜组织,像阴茎皮肤这种比较脆弱的地方,更容易被病毒趁虚而入。
世界卫生组织就明确指出,吸烟者患阴茎癌的风险,是不吸烟者的3到4倍。而且这个风险是累积的,抽得越久,风险越高。
再说包皮过长。这个问题说起来常常被忽略,很多人觉得“男人嘛,包点皮也正常”,但如果包皮长期不能翻开,容易藏污纳垢。
包皮垢里含有大量的细菌、死皮细胞和油脂,就像是给病毒搭了个窝。尤其是HPV病毒,在这种潮湿又不通风的环境里,繁殖得特别快。时间一长,局部慢性炎症不断刺激,就可能触发细胞病变,最后演变成癌。
妻子说,他二十几岁时医生就告诉他包皮太长,建议做个小手术,他嫌麻烦,说“又不疼,干嘛动刀子”。抽烟也一样,每次体检医生劝他戒烟,他点头说“好好好”,回头照样一根接一根抽。他觉得自己还年轻,身体挺好,不在乎。
人有时候就是这样,总觉得病离自己很远,直到它贴着脸来了,才知道后悔没用。阴茎癌早期其实是有迹象的,比如包皮下反复发炎、有小疙瘩、局部发红、瘙痒、出现异味、流脓,甚至有小溃疡,但很多人以为就是“湿气重”“上火”,搽点药膏就过去了,结果把早期干预的机会白白错过。
治疗阴茎癌,说句实话,比别的癌症还残酷。因为这不仅仅关乎生命,还牵扯到一个男人的尊严、自信、夫妻关系,甚至整个人的心理状态。到了晚期,多数需要做部分或全部阴茎切除手术,心理冲击可想而知。即便术后配合化疗或者免疫治疗,也很难完全恢复原来的生活质量。
有意思的是,在欧美,阴茎癌的发病率比中国低很多,为什么?一个是普遍进行男婴割礼,另一个是HPV疫苗普及率高。你没看错,HPV疫苗不只是女孩的“专属”,男孩打了也能有效预防阴茎癌、肛门癌等性传播相关癌症。
可惜在国内,很多家长甚至不知道男孩也可以打HPV疫苗,更别说成年人主动接种了。
还有一个被大家忽略的点,就是私处卫生。很多男性从小被教育“男人要粗”,结果洗澡都敷衍,甚至一个礼拜洗一次还觉得“挺干净”。阴茎的卫生状况,直接影响局部的炎症风险和病毒感染概率。尤其是包皮过长的人,更应该每天认真清洗,保持干燥通风,这是最基本的防线。
不少人问,阴茎癌能不能治愈?早期发现,完全可以。局部小范围的病灶,通过手术切除,甚至不影响外观。
但问题是,大多数人能“拖就拖”,等到疼了、流脓了、溃烂了,才来医院,那时候已经错过最佳时机。这病不声不响,却极其凶猛,一旦扩散到腹股沟淋巴结或者盆腔,治愈率就大大降低。
还有一个误区,很多人以为只要性生活不混乱,就不会得HPV。HPV传播不仅仅靠性行为,皮肤和皮肤的接触、甚至共用毛巾、内裤都有可能传染。而且有些人是“携带者”,自己没症状,却能传染别人。这就是为什么“私生活干净”并不等于“绝对安全”。
一个医生朋友说,他最怕看到的不是病人痛哭,而是家属的那种“我早就劝过他”的眼神。那种眼神里有愤怒,有无奈,有心碎,还有“你说了他也不听”的无力感。真正毁掉一个人的,不是某个病,而是对健康问题的“习惯性忽视”。
如果你家里有男人抽烟,包皮过长还不肯处理,或者总是说“身体挺好的,没事儿”,你该做的,不是劝,而是陪他去医院,直接安排检查。有时候,嘴皮子说破十年,不如一次体检来的扎实。
现在医学发达了,阴茎癌不再是“绝症”,但前提是你得早发现、早治疗。而最好的办法,其实还是防。打疫苗、做包皮手术、保持清洁、不抽烟,这些事,说起来都简单,但能坚持下来的,才是真的把命当回事。
人这辈子,谁都怕死,可很多人怕得不够早。等到真看见病理报告上的“恶性”两个字,再怎么怕也来不及了。
声明: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中国阴茎癌诊疗指南(2020年版)》[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20,41(06):401-405.
[2]汤钰绮,张波,李涛.人乳头瘤病毒与男性泌尿生殖系统肿瘤的相关性研究进展[J].中华男科学杂志,2023,29(10):921-926.
来源:内科谢医师讲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