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细看这份成绩单,挪威国家石油公司(Equinor)调整后利润暴跌57%最为触目。相比之下,欧洲主要能源公司显得稍具韧性:道达尔能源(TotalEnergies)微降2%,bp下降3%,壳牌(Shell)下降10%。美洲方面,雪佛龙(Chevron)利润同比下降
在全球能源市场的这个冬天,寒意格外刺骨。
国际油价持续下行,让能源化工巨头们交出了一份集体“缩水”的三季度成绩单。
利润普降,但内涵各异。
细看这份成绩单,挪威国家石油公司(Equinor)调整后利润暴跌57%最为触目。相比之下,欧洲主要能源公司显得稍具韧性:道达尔能源(TotalEnergies)微降2%,bp下降3%,壳牌(Shell)下降10%。美洲方面,雪佛龙(Chevron)利润同比下降20%,而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虽同比下降6%,其80.58亿美元的利润绝对额依然令同行难以企及。
化工领域同样艰难,陶氏化学(Dow)净利润近乎腰斩,同比下降48%,巴斯夫(BASF)也略有下滑。
那么,导致国际能源企业利润下降的“敌人”是谁?
油价!是他们共同的“敌人”。
利润普遍下滑的背后,油价下跌是他们共同的“敌人”。2025年第三季度布伦特原油价格同比显著下跌,这直接侵蚀了各家公司的上游盈利基础。
然而,油价并非唯一因素。炼油利润率减弱同样带来了压力。与此同时,化工产品需求疲软成为拖累业绩的又一重要原因,这在埃克森美孚化学品利润暴跌79%和陶氏化学业绩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面对寒冬,巨头们坐以待毙吗?答案是否定的。
而是依据自身情况,走出了不同的求生路径。
相当一部分能源巨头选择通过增产来对冲价格下跌。雪佛龙创下408.6万桶油当量/日的产量纪录,埃克森美孚也将产量提升至476.9万桶油当量/日。在坚持油气主阵地的同时,极致的成本控制成为关键。埃克森美孚通过自动化和运营技术优化,将盈亏平衡点降至每桶40美元左右,远低于五年前的水平,并实现了巨额的结构性成本节约。即便利润承压,这些公司也坚持通过派息和回购回报股东,以维持投资者信心,例如雪佛龙在三季度向股东返还了60亿美元现金。
而一些公司的下游业务在逆境中焕发光彩,成为有效的缓冲垫。道达尔能源的下游部门和炼油化工部门调整后净收入分别同比大幅增长76%和185%。这展示了在油价波动中,一体化产业链所带来的风险抵御能力。
更具前瞻性的公司,则在寒冬中为未来播种希望。道达尔能源坚定地发展可再生能源发电业务,其综合电力部门调整后净收入同比增长17.7%,这一战略已初见成效。壳牌选择了强化液化天然气(LNG)作为过渡桥梁的战略,其综合天然气业务虽然利润同比有所下降,但仍贡献了总利润的39.5%。同时,壳牌的可再生能源和能源解决方案业务成功扭亏为盈,也显示了其在新能源领域的探索。
在这个三季度,对于全球能源化工行业而言,无疑是一次压力测试。
它揭示了在传统油气业务之外,下游炼化的精细化运营、成本控制的极致化,以及面向未来的能源转型布局,正构成企业抵御行业周期的多重防线。
当油价这把统一的尺子不再能衡量一切时,巨头们的路径选择已然分化:有的深耕传统,追求极致的运营效率;有的向下延伸,挖掘产业链的缓冲价值;有的眺望未来,在能源转型的浪潮中寻找新的增长极。这个冬天过后,能源化工行业的格局或许将因此而重塑。
来源:妖精不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