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廖昌永的童年,被四川内江农村的泥土气息包裹。他家住村口一间土墙瓦房,屋顶铺着破旧的茅草,每到雨天,屋内总要摆上几个接雨的木桶。作为家里唯一的男孩,他有三个姐姐,父母虽清贫却对他疼爱有加 —— 母亲总会把仅有的鸡蛋留给他,姐姐们也常帮他缝补磨破的衣角。
廖昌永的童年,被四川内江农村的泥土气息包裹。他家住村口一间土墙瓦房,屋顶铺着破旧的茅草,每到雨天,屋内总要摆上几个接雨的木桶。作为家里唯一的男孩,他有三个姐姐,父母虽清贫却对他疼爱有加 —— 母亲总会把仅有的鸡蛋留给他,姐姐们也常帮他缝补磨破的衣角。
1975 年,7 岁的廖昌永遭遇人生重创:父亲在外出务工时意外离世。葬礼上,他看着母亲抱着父亲的遗像,哭得几乎晕厥,三个姐姐也红着眼眶互相搀扶。从那天起,原本爱笑的母亲变得沉默,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喂猪、种菜,傍晚还得去田里收割庄稼,瘦弱的肩膀慢慢扛起了整个家。
刚上小学的廖昌永,很快学会了帮母亲分担。每天放学,他放下书包就扛起比自己还高半头的锄头,跟着母亲去田埂上干活。春天要给玉米浇水,他提着水桶在田垄间来回跑,汗水顺着脸颊流进衣领,后背的衣服湿了又干,结出一层白花花的盐渍;夏天要给水稻施肥,他蹲在田里撒化肥,膝盖被泥水泡得发白,起身时常常直不起腰,只能扶着田埂慢慢挪。
唯一能让他暂时忘记疲惫的,是村口那棵老槐树下的大喇叭。那是村里唯一的娱乐设备,每天傍晚六点准时响起,有时播新闻,有时放歌曲。每当《我的太阳》前奏响起,廖昌永就会停下手里的活,侧耳倾听。高亢的旋律透过喇叭传到田埂上,他会不自觉地跟着哼唱,哪怕歌词听不懂,只是跟着旋律张口,浑身的酸痛仿佛瞬间被冲走,眼里也会重新亮起光。“那时候觉得,这歌真有劲儿,听着就不想累了。” 后来他回忆起这段时光,总这样描述。
初中时,廖昌永的体育成绩格外突出 —— 跑步、跳远总能拿年级第一,体育老师常拍着他的肩膀说:“昌永,好好练,将来当体育老师,靠谱!” 他也悄悄把这个想法埋在心里,觉得能站在操场上教孩子们运动,也是件幸福的事。那时的他还没意识到,乡野间的那支歌,早已在他心里埋下了音乐的种子。
二、高中转折:一声歌唱引来伯乐
1986 年,廖昌永升入高二。那年元旦,学校要举办新年晚会,各班都要出节目。班主任在班里征集节目时,廖昌永突然想起小时候跟着喇叭哼唱的场景,鬼使神差地举起了手:“老师,我想报独唱。”
话音刚落,班里就响起一阵笑声。同桌拍着桌子说:“廖昌永,你别闹了!你平时说话都没多大声,还独唱?别到时候唱跑调,让全校笑话!” 其他同学也跟着附和,有人甚至模仿他干农活时弯腰的样子,调侃道:“还是好好扛你的锄头吧,唱歌不是你该想的事。”
廖昌永没反驳,只是攥紧了衣角。晚会当天,他穿着姐姐们凑钱给他买的新衬衫,站在后台时,手心全是汗。轮到他上场,聚光灯打在身上,他看到台下密密麻麻的人,还有之前嘲笑他的同学正咧着嘴笑。深吸一口气后,他想起了村里的大喇叭,想起了《我的太阳》的旋律,慢慢张开嘴。
当第一句旋律从他喉咙里传出时,台下的笑声突然停了。他的声音清亮又有力量,带着乡野间的质朴,却把歌曲里的热情诠释得淋漓尽致。旋律流淌间,整个校园仿佛都安静了,只有他的歌声在教学楼间回荡。唱到高潮部分,他闭上眼睛,完全沉浸在音乐里,忘记了紧张,忘记了别人的眼光。
歌曲结束时,台下沉默了几秒,随后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 比之前任何一个节目都响亮。之前嘲笑他的同桌,也用力拍着手,脸上满是惊讶。他鞠躬下台时,音乐老师张老师快步走过来,拉住他的胳膊:“昌永,你太有音乐天赋了!这天赋可不能埋没!”
张老师随后四处打听,联系上了四川歌舞剧院的男高音歌唱家周维民。她带着廖昌永去见周老师时,特意提前把他的家庭情况说明:“这孩子家里穷,父亲走得早,母亲和姐姐们供他读书不容易,但他唱歌是块好料。”
周维民让廖昌永唱了一段《我的太阳》,刚听两句,就放下手里的茶杯,眼神亮了起来。等廖昌永唱完,他当即说:“孩子,你跟我学吧,学费我不收,我把我会的都教你。” 那天,周维民还送给廖昌永一本《声乐基础教程》,在扉页上写着:“音乐不分出身,用心唱就好。”
三、上海求学:赤脚赴校与匿名善意
1989 年,廖昌永参加高考,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消息传到村里,亲戚们却纷纷劝他:“一个农村娃,学音乐能当饭吃吗?不如读个师范专业,将来当老师,稳定!”
母亲却握着他的手说:“儿子,你想读就去读,妈和你姐们支持你。” 三个姐姐也凑过来,大姐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皱巴巴的 50 元钱:“昌永,这是我打工攒的,你拿着路上用。” 临开学前一晚,母亲把家里仅有的 100 元钱塞进他的书包,又拿出一双新做的黑布棉鞋 —— 鞋面上还绣着简单的花纹,是母亲熬了三个晚上做的。“在上海冷,别冻着脚,好好照顾自己。” 母亲的声音带着哽咽。
开学那天,上海下着大雨。火车到站后,廖昌永背着装满衣物的帆布包,手里提着母亲做的棉鞋。走到学校门口时,雨水已经漫过了脚踝,他怕棉鞋被淋湿,赶紧蹲下来,把鞋子脱下来,小心翼翼地塞进书包最里面,然后卷起裤腿,赤着脚走进校园。雨水打在水泥地上,溅起细小的水花,冰冷的地面让他忍不住打了个寒颤,但他看着教学楼的大门,在心里默默发誓:“妈,姐,我一定好好学,不辜负你们。”
到了学校,廖昌永每月的生活费只有 60 元,全是三个姐姐在广东打工省下来的 —— 大姐在电子厂组装零件,每天工作 12 小时,二姐在服装厂缝衣服,手指被针扎得满是小洞,三姐在餐馆洗碗,常常要忙到深夜。他舍不得乱花一分钱,每天去食堂吃饭,只打一份白米饭和一碟炒青菜,有时甚至只买一碗白饭,配着免费的清汤吃。为了避免别人异样的眼光,他总是端着餐盘,悄悄坐在食堂最角落的位置,快速吃完饭就离开。
他的举动,被钢琴系的女生王嘉看在眼里。王嘉出生在音乐世家,父亲是音乐教师,母亲是钢琴演奏者,她从小穿着漂亮的连衣裙,吃穿不愁,身上总带着一股温婉的气质。那天她去食堂打饭,看到角落里的廖昌永,面前只有白饭和青菜,便走到打菜窗口,问打菜的李阿姨:“阿姨,那个男生每天都吃这个吗?”
李阿姨叹了口气,往廖昌永的方向看了一眼:“是啊,这孩子可怜,来这么久了,从没见他点过一份肉菜,连份番茄炒蛋都舍不得买。” 王嘉听了,心里一阵发酸,悄悄做了个决定。
从那以后,每个月月初,廖昌永都会在课桌抽屉里发现一个白色信封,信封上写着 “奖学金” 三个字,里面装着 50 元钱。他以为是学校给贫困生的补助,没多想,把钱存起来,偶尔会买一本声乐方面的书,或者改善一下伙食 —— 买一份炒肉片,分成两顿吃。
直到半年后,一次院系活动上,廖昌永和王嘉被分到同一组。聊天时,王嘉无意间提起:“你之前收到的‘奖学金’,还够用吗?” 廖昌永愣了一下:“那不是学校发的吗?” 王嘉笑着说:“是我放的,我看你吃得太省,怕你营养不够。”
廖昌永瞬间红了眼眶,手里的水杯都有些拿不稳。他张了张嘴,半天说不出话,最后只说了一句:“谢谢你,王嘉。” 这份匿名的善意,像一束光,照亮了他在上海求学的艰辛岁月。后来,两人在相处中互生情愫,慢慢走到了一起。
四、名师引路:严师教诲与国际成名
在上海音乐学院,廖昌永遇到了第二位贵人 —— 声乐系的罗魏老师。罗魏老师对学生要求格外严格,每次上课,从发声位置到情感表达,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有一次,廖昌永唱《松花江上》时,情感表达得不够饱满,罗魏老师让他反复唱开头的两句,唱了十多遍,直到他眼里含着泪光,声音里带着对故乡的眷恋,才点头说:“这才对,唱歌要用心,要把自己放进歌里。”
在罗魏老师的指导下,廖昌永的歌唱水平进步飞快,成绩始终名列前茅。1992 年,罗魏老师要出国深造,临走前,他把廖昌永推荐给了著名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周小燕先生。“周先生,这孩子踏实又有天赋,您多指点他。”
周小燕先生同样对廖昌永严格要求。她会逐字逐句地抠歌词,会让他对着镜子练习台风,甚至连上台时的呼吸节奏都要反复调整。廖昌永也格外努力,每天早上五点就去琴房练声,晚上图书馆闭馆才回宿舍,琴房的钥匙,他几乎是最早拿到、最晚归还的。
1996 年,廖昌永迎来了人生的高光时刻。他先后代表中国参加了法国 “图卢兹国际声乐比赛”、意大利 “多明戈世界歌剧大赛” 等三项国际顶级声乐大赛,每次都拿到了第一名。消息传回国内,上海音乐学院的师生们都为之自豪,他的名字也开始响彻国际声乐界。
成名后,廖昌永偶尔也会有松懈的时候。有一次,他回老家四川,参加了一个小镇的文艺演出,没提前告诉周小燕先生。周先生知道后,特意把他叫到办公室,脸色严肃:“昌永,你怎么没跟我说有演出?演出的作品是什么?准备得怎么样?”
廖昌永有些不以为意:“老师,就是一个小镇的小演出,没什么好说的。”
周先生皱起眉头,声音提高了一些:“演出不分大小!只要你站在舞台上,下面就有观众,你就得对得起观众的掌声,就得把最好的状态拿出来!再小的舞台,也要当成国际舞台来对待,不能松懈!”
廖昌永低下头,脸上一阵发烫。他意识到自己错了,连忙说:“老师,我知道了,以后不管什么演出,我都会认真准备,绝不马虎。” 从那以后,哪怕是社区的小型演出,他也会提前排练,仔细打磨每一个细节。
五、不忘初心:回馈家人与坚守故土
毕业后,许多国外的音乐公司向廖昌永抛出橄榄枝,给出丰厚的待遇和优越的条件,邀请他去国外发展。但他都婉言拒绝了:“我是在中国的土地上成长起来的,我的根在这里,我想留在国内,帮助更多像我一样有音乐梦想的孩子。”
1999 年,廖昌永和王嘉结婚。岳父母不仅没有嫌弃他是农村出身,反而对他格外认可:“昌永踏实、有上进心,对王嘉好,我们放心。” 有一次,廖昌永想报考研究生,却凑不齐学费,岳父母知道后,二话不说就拿出钱:“你专心读书,钱的事不用愁。”
随着事业越来越好,廖昌永第一件事就是回馈家人。他给三个姐姐在四川老家买了宽敞的房子,还给每个姐姐买了一辆车,方便她们出行;他把年迈的母亲接到上海,和自己一起住,每天早上都会陪母亲散步,晚上给母亲捶背;对妻子王嘉,他更是体贴,不管工作多忙,都会抽出时间陪她看电影、逛公园。他常说:“没有我妈,没有我姐们,没有王嘉和岳父母,就没有今天的我。”
2018 年,廖昌永被任命为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在学校里,他经常和学生们交流,分享自己的求学经历,鼓励他们:“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对生活和工作的热忱。只要你们有梦想,肯努力,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深秋的一个下午,上海音乐学院的琴房里,廖昌永正在指导一个农村来的学生练声。学生唱完一段后,他耐心地指出不足:“这里的气息再稳一点,像你小时候在田里干活时,扛着锄头慢慢走,别着急。” 学生点点头,重新开始练唱。阳光透过琴房的窗户,洒在廖昌永的身上,他的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像当年周维民、罗魏、周小燕老师对他那样,用心守护着新一代的音乐梦想。
傍晚时分,他和妻子王嘉一起散步回家。路过小区门口的菜市场时,王嘉笑着说:“还记得你当年在上海,连份肉菜都舍不得买吗?” 廖昌永也笑了,伸手牵住王嘉的手:“记得,所以现在更要珍惜,珍惜你,珍惜家人,珍惜现在的一切。” 夕阳把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慢慢消失在暮色里。
来源:小马阅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