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事儿奇怪不?一个从枪林弹雨里爬出来,爬到那么高位置的将军,人生谢幕却如此简单。他这一辈子,抗日打过,解放战争干过,朝鲜战场也去过。可人们聊起他,说的最多的,不是他打了多少胜仗,而是他身上那种又硬又软的劲儿。硬,是军人的骨头,软,是心里的那点墨水。
2014年,一位上将走了,走得很平静,没留下惊天动地的话。他叫周克玉,曾是总后勤部的政委。一个管着全军钱袋子的人,他的离开,却像一片秋叶悄悄落地。
这事儿奇怪不?一个从枪林弹雨里爬出来,爬到那么高位置的将军,人生谢幕却如此简单。他这一辈子,抗日打过,解放战争干过,朝鲜战场也去过。可人们聊起他,说的最多的,不是他打了多少胜仗,而是他身上那种又硬又软的劲儿。硬,是军人的骨头,软,是心里的那点墨水。
他的一生,就是一部大书,里面写的不是权谋,也不是战功,而是两个字,干净。
九十年代,周克玉接了一个烫手的山芋,总后勤部政委。这是个什么地方?说白了,就是全军的“大管家”,从吃的喝的到用的穿的,从军饷发放到物资调配,全都归这儿管。这位置,权力大到没边,随便漏点油水,都够普通人几辈子吃喝不愁。
多少人眼睛盯着这块肥肉,可周克玉坐在这个位置上,硬是没让一滴油污沾到自己身上。他就像个铁算盘,账目算得清清楚楚,人情也分得明明白白。公家的就是公家的,一针一线都不能乱动。他手下的人都说,跟周政委干活,你别想那些歪门邪道,把心思放在正事上就行,心里踏实。
“我管着全军的钱和物,但这些东西跟我个人没有一分钱关系。”
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于上青天。在那个位置上,能守住这份清白,需要的不是制度,而是刻在骨子里的信念。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所有人,一个真正的军人,不仅能在战场上冲锋陷阵,更能在看不见硝烟的地方守住自己的防线。
枪杆子和笔杆子
别以为周克玉就是个只会管账的“老古板”,他身体里还住着另一个灵魂,一个爱舞文弄墨的诗人。他不是那种附庸风雅的玩票,他是真懂,真爱。还在总政治部的时候,他就管着全军的文化工作,成了无数军旅作家的知音和靠山。他给他们创造平台,鼓励他们写出真正有血有肉的东西。
他自己也写。年轻时,他的诗跟着炮火走。1949年渡江战役,二十出头的他写下“怒涛席卷江南岸,金汤一夜尽成灰”,那股子杀气,简直要从纸上冲出来。这就是一个战士的呐喊,直接,凶猛。
可到了和平年代,他的笔锋变了。变得柔软,变得深沉。他不再写金戈铁马,而是写战争留下的伤痕,写那些牺牲的兄弟。他重游当年的苏中战场,那里是粟裕将军“七战七捷”的地方,他写“春泥最恋英雄血,清风年年播芬芳”。这里面没有了杀气,全是怀念,是那种穿透岁月的心疼。
“年轻时,以为打仗就是最大的壮举,年纪大了才明白,能让大家不用再打仗,才是真正的本事。”
这种转变,不是说他忘了过去,而是他看得更远了。一个经历过残酷战争的人,才最懂得和平有多珍贵。他的诗,后来写的都是对生命和历史的思考,那份厚重感,是一般诗人写不出来的。
他老家是盐城阜宁,一个据说施耐庵写《水浒传》的地方。那里自古就有读书的风气,陈毅元帅也在那儿建过“湖海艺文社”。周克玉就是在那片土地上长大的,既有革命的火种,又有文化的根脉。一个农家娃,能成为将军,还能成为诗人,根子就在这里。
他从来没忘本。1994年,他被授予上将军衔,这是多大的荣耀?可他回家后,写下的诗却是这样的。
“勿因位尊沾自喜,任重岂可忘乡梓。娘亲教我时谨慎,万变不离农家子。”
他心里明镜儿似的,不管官多大,军衔多高,自己骨子里还是那个从阜宁田埂上走出来的农家孩子。这份清醒,比他所有的军功章都更闪亮。
他用行动证明了这一点。1997年,他回老家参加母校校庆,活动一结束,他做的第一件事,是专门跑到另一所中学,去看望一个人。那是他当年的入党介绍人,王彤舜老师。一个上将,恭恭敬敬地给一位普通中学老师献上鲜花,弯腰鞠躬,行弟子礼。他对旁边的年轻人说,人这一辈子,有些东西是绝对不能忘的。
“人这一辈子,不能忘本。你的亲人,你的老家,教过你的老师,这三样忘了,你就不是你了。”
这话说的多实在。没有华丽的词,就是掏心窝子的话。他一辈子就是这么做的。对父母孝顺,对家乡感恩,对老师尊敬。一个人的品格,就藏在这些小事里。
所以你看,周克玉将军这个人,其实很简单。他当兵,就当个好兵,保家卫国。他当官,就当个清官,不贪不占。他写诗,就写真心话,不装腔作势。他做人,就做个本分人,不忘自己的根。
他走了,但好像又没走。他留下的那些诗,那些故事,就像他诗里写的“清风”一样,每年都会吹过我们。他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一个人真正的强大,不是看他站得多高,权力多大,而是看他在拥有了一切之后,心里还装着什么。装着家乡的泥土,装着老师的教诲,装着一颗不忘初心的农家子之心,这样的人,才真正值得敬佩。
来源:渝鲜生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