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保太人民公社战山河战斗队奋战2年,慢坡岭清风岭成大寨田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1-14 09:39 1

摘要:1975年,“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全国人民学解放军”的高潮迭起。冬季,平邑县保太人民公社响应上级号召,组建了一支由青年男女社员组成的“战山河战斗队”,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再掀保太公社“学大寨、赶昔阳”的新高潮。

1975年,“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全国人民学解放军”的高潮迭起。冬季,平邑县保太人民公社响应上级号召,组建了一支由青年男女社员组成的“战山河战斗队”,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再掀保太公社“学大寨、赶昔阳”的新高潮。

战山河战斗队学习人民解放军军事编制,以当时保太公社下设的10个管理区为单位,组成埠阴、管庄、三阳、武阳、堤后、鲁埠、孙庄、三关、苏城、华家村等10个连队,共1800余人。总队长称营长,由公社党委任命,第一任营长是保太公社武装部长陈崇国;连长、指导员大都是村里的民兵连长,由管理区任命;队员是从各生产队中抽调的基千民兵。“战斗”任务由公社党委统一部署、统一指挥。

战山河战斗队的第一个“战役”是整治“慢坡岭”。慢坡岭位于大夫宁村东面、温王二庄西面,金官庄以南、杨家庙村以北。方圆十几公里。岭上乱石嶙峋、沟壑纵横、荆棘丛生,零散的薄地由周围的生产队耕种,每年收成无几。大片荒岭,因村庄区域限制而得不到治理。战山河战斗队的首个“战场”就摆在这里:打破区域界线,统一规划、因地制宜、综合开垦,誓让慢坡岭变成大寨式梯田。

10个连队的上千名战山河战斗队员,从四面瓦八方向慢坡岭进军。誓师大会上,指战员们豪情万丈、壮怀激烈。连队之间的挑战书、应战书大会上豪迈地宣读完,再用大红纸写好,贴满了宣传栏。战斗打响了,各连队在营长的指挥下入自己的阵地,严格按照规划设计施工,完成战斗任务。雄浑的军号声是我们战斗、休息的号令;血色的战旗是队员们“攻城略地”的指向阵地上,欢快的劳动号子和着铁锤钢钎的声音、“隆隆”开山炮的声音奏成一曲曲雄壮的战斗乐章。风雪里,闪烁着镐头铁锨刀剑般的寒光;尘烟中,跳跃着队员们挥汗如雨、冲锋陷阵的身影。没有机械设备,也没有牛马等牲口辅助,独轮小车、地排车都不多。开凿麻骨石、搬运土石方,都是队员们镐头刨、铁锨铲、铁锤砸、钢针凿,人拾肩挑、人力车推运。洋镐实在刨不下去的大块岩石,才凿眼放炮爆破。

一道道沟填满了、一处处高岗铲平了、一层层梯田形成了。长期劳作,队员们手掌上、肩膀上的老茧得比萝卜皮还厚,手面皴得像麻骨石,有的还不时流着血。我们学习大寨,就要学大寨人那种“藐视困难,改天换地的英雄气概”;学习解放军,学的就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年轻的战斗队员们干劲冲天,所向披靡。

战山河战斗队员不用自带干粮,集体吃伙房。每个队员每天伙食费(买菜、油、煤炭等)阿毛钱,粮食2斤,由管理区从队员所在生产队征集,有时也难免征收不齐。口粮以地瓜于为主少量的玉米,几乎没有小麦等细粮。地瓜面蒸窝头、间或烙成煎饼。玉米面稀罕,当糊涂面糊涂(稀粥)喝。队员没有现金报酬,由所在生产队记工分。无论寒风凛凛的冬季,还是冰雪未融的春天,队员们常年在工地吃饭。炊事员从四五里远的驻地挑来的饭菜,早已断凉。死面(没发酵)地瓜干黑窝头一啃一道白杠:就的是只有盐味见不到几个油星的清炖大白菜或青萝卜;喝的是蒸窝头后大锅里的“溜汤水”。在“大力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中,队员的体力消耗非常大,不少队员面黄肌瘦,有的患上了“雀盲眼”(夜盲症)

慢坡岭下附近的几个村子里都住满了战斗队员。我所在的埠阴连队住在杨家庙,分散在十来户人家的草房中。没有床,就地铺上一层麦秸,离墙两米用棍棒或石头砖块一挡就是一张大通铺,一间屋住十几名队员,被褥、衣物都是自带的。没有电灯,晚上就摸黑睡觉。连长、指导员住的地方是“连部”。在慢坡岭顶用石头砌了两间草房,是战山河战斗队的指挥部。

一开始,我在连队当施工员,随连队居住。不久,调到指挥部当播音员,住在独处岭顶的指挥部里。一只话筒、一个扩音器,外加屋脊上的三个高音喇叭就是全部的播音器材。除几把联椅外,用黄泥糊墙的屋子里再没有其它家具,但是有电灯,电是从岭下的大夫宁水库管理所扯来的。指挥部里也是用麦秸铺成的床铺,能睡四五人,经常住着的是我和司号员。我的工作就是白天在队员们的劳动间隙,对着话简读播报纸上的时政要闻,播报连队的好人好事以及鼓舞斗志的稿件。指挥部没有食堂,我吃饭随埠阴连队。

夜幕降临,队员们都返回宿营地了,没有了白天的沸腾和喧嚣,“阵地”显得格外空旷,岭上死一般沉寂。肚子里的黑窝头不时泛起阵阵酸水。此刻,笼罩在慢坡岭上的只是寒冷与黑夜!1976年的春天,似乎来得特别晚……夜漫漫,路漫漫。然而,能在明亮的电灯下安静地读书看报学习,实在是我的一大幸事。冬去、春尽、夏来,经过战山河战斗队全体指战员的艰苦奋斗,慢坡岭焕然一新--成了高标准的大寨式梯田。

慢坡岭“战役”告捷后,战山河战斗队各连雷奉命转战于保太公社的山山水水、田间地头,取得一系列辉煌的战果。先后加固公家庄水库、大夫宁水库、茶山水库等数座水库;开挖、疏浚泄洪道、河渠无数;整理武阳湖、万庄湖等农田水利工程。此后我们又参加了 1976年冬保太人民公社整治“清风岭”大会战。

清风岭坐落在公家庄、大夫宁水库之间,南北长4公里,东西宽2.5公里,有4个岭头筆万︵箱条沟,总面积1.1万亩。治理前,土层薄石头多、坡度大,水土流失严重。保太公社成立了以党委书记窦宝珂为总指挥的会战指挥部,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发动8000多名劳力会战,对清风岭进行了综合治理,孔宪永、毛可举负责规颈设计和施工。奋战一冬春,建扬水站8处;塘坝6座、平塘12个;挖排水沟16条,长8.75公里;机耕路13条,长15公里;深翻整地0.81万亩,其中高标准梯田233亩。经治理,使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为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

战斗队向解放军学习,每到一处总是热情地帮房东推磨轧碾、挑水、打扫院子等,切实体现了“军民一家亲”的浓浓鱼水情。此间,我随“指挥部”搬到过大夫宁、小夫宁、大涝峪等村。由于“战场”不再像慢坡岭那样集中,高音喇叭的宣传作用已不复存在、我就以传单、手抄报的形式开展宣传工作。编辑刻写《战山河战斗报》、《清风岭战报》等油印小报数十期。

保太公社战山河战斗队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爱国家、爱集体的共产主义风格,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春播、夏收、秋种、哪里最急需,哪里就有我们的旗帜;防洪、抢险、救灾,哪里最危险,哪里就有我们奋不顾身的身影。1976年7月下旬,苏城连队的女队员王广香同志,在一次抗洪抢险战斗中英勇牺牲。她,用生命谱写了壮丽的战山河战斗青春。

作者:宋鲁明

来源:行摄平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