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1月13日,美国白宫新闻秘书称:美国总统特朗普已对BBC提起诉讼。而此前,他曾威胁说将索赔10亿美元。11月9日,BBC的总干事、新闻部CEO已双双引咎辞职。BBC——这家百年媒体巨头,面临数十年来最严重的信任危机。
11月13日,美国白宫新闻秘书称:美国总统特朗普已对BBC提起诉讼。而此前,他曾威胁说将索赔10亿美元。11月9日,BBC的总干事、新闻部CEO已双双引咎辞职。BBC——这家百年媒体巨头,面临数十年来最严重的信任危机。
这个事件的导火索,是BBC王牌栏目《广角镜》2024年11月播出的纪录片《特朗普:第二次机会?》——将特朗普一场演讲中相隔 50 多分钟的两段话蓄意拼接到一起,传递出一个扭曲事实的“信息”——“特朗普煽动了国会山骚乱”。
11月13日晚,英国《每日电讯报》进一步披露,BBC另外一个王牌栏目《新闻之夜》也在2022年用了和《广角镜》一样的蓄意拼接手法来“做节目”,并在事后对相关质疑置之不理。
生活在英国,虽然我和很多英国人一样都不喜欢特朗普,但针对这次事件,英国民意调查显示:大多数民众认为BBC应该向特朗普道歉。
我不喜欢特朗普,但作为一个南大新传的毕业生、从事传媒20多年的老媒体人,我还是会就事论事。
其实梳理一下历史,我们就可以发现,BBC的“信任崩塌”并非偶然。
BBC最著名的丑闻之一,就是用欺骗手段让戴安娜王妃接受了他们的采访。
1995 年,同样也是制作特朗普这次纪录片的栏目《广角镜》,其记者巴希尔通过伪造银行对账单来欺骗戴安娜王妃,获得了专访机会。
正是在这个采访中,戴安娜承认自己和丈夫查尔斯王子各自有外遇,导致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要求两人离婚。
这些情节在英剧《王冠》中都有呈现。
当时,BBC 不仅包庇当事记者,更打压揭露真相的吹哨人,直至 25 年后才因被曝光被迫道歉。
2021年,调查报告公布后,威廉王子和哈里王子先后发表声明,强烈指责BBC的骗访和包庇,称他们的所作所为令公众失望。
哈里认为,戴安娜是典型的“不道德媒体文化”的受害者,而这种风气时至今日依然在英国媒体中普遍存在。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在"特朗普演讲剪辑"丑闻中,BBC 管理层其实早在今年 6月就收到过警告。
特朗普事件“吹哨人”普雷斯科担任BBC内容标准的独立顾问多年,今年6月,他在给BBC的一份备忘录中批评该媒体在涉及特朗普、加沙战事等众多议题的报道上,均存在“严重的、系统性的偏见”。
然而,BBC却选择了沉默和拖延,一直试图掩盖,直至舆论发酵才被迫公开回应——承认在这次节目制作中 “判断失误”,但截至本文撰稿时,仍未按特朗普要求正式道歉。这种 “掩盖优于纠错” 的处事逻辑,完全背离了媒体应有的责任担当。
这不仅暴露出其机构内部监管失灵,也说明BBC新闻伦理的坍塌早已“制度化”。
2021年,在针对BBC骗访戴安娜王妃的调查报告发布后,BBC前主席格拉德曾说:“BBC的包庇和掩盖,比骗访本身更恶劣。”他说,这一事件过了整整25年才真相大白,“这也不禁让人联想,BBC的新闻档案里还埋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污垢?”
作为一个中国媒体人,我看BBC近年的涉华报道,也会认为他们长期持有系统性偏见,尤其是在某些问题上,他们一直存在“东拼西凑虚假信息”、“移花接木”“拼接剪辑”等有违新闻伦理的操作。
在有关俄乌冲突、中东局势等议题的报道上,他们也频繁被批评是“选择性共情”。
所以,BBC其实早已长期被质疑存在结构性的报道偏见,其标榜的 “客观公正” 并不是平等公允地针对所有人、所有事,而是一种有区别的“选择性公正”。
新闻伦理的核心要义在于真实、客观与严谨。作为公共独立广播机构,BBC 理当以事实为生命线,但比如这次在特朗普事件中,编辑团队就公然为了强化自己的叙事导向,而通过剪辑来制造虚假关联。
这种 “选择性呈现” 并非简单的 “判断失误”,而是对新闻真实性的蓄意践踏。
当BBC 将剪辑权异化为操控舆论的工具,让新闻沦为服务特定政治立场的“宣传工具”,它已经在新闻伦理上失守了。
所以,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西方媒体内部是存在“意识形态过滤机制”的——只有符合他们价值观的叙事,才能被呈现为“事实”。
最近我正在看英剧《窃听黑幕》,聚焦的正是当年《世界新闻报》的电话窃听丑闻。默多克旗下的这家媒体,雇佣私家侦探窃听电话获取新闻故事,受害者从政府官员、王室名流到普通民众都有,据称多达4000人。
这一系列丑闻,难免会让我对西方媒体所宣称的 “客观公正”祛魅。
此番特朗普直言 BBC 是 “左翼宣传机器”——这虽然未必是一种公允的指控,却也着实点破了西方媒体的普遍症结 ——它们并非超越意识形态的 “中立者”,而是深深嵌入西方社会价值体系的利益相关方。
作为公众,BBC 的丑闻再次提醒我们,必须以批判性思维看待西方媒体所谓的“客观”报道,识别其背后隐藏的立场偏见、叙事陷阱。
建立独立、理性的媒介素养,才是在复杂舆论环境中看清真相的关键。比如,看任何新闻,多尝试找几个不同立场的媒体来对比,也算一种交叉求证。多一份警惕,多一点清醒和理性,才能不被牵着鼻子走。
来源:非非马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