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人听到“高血脂”这三个字,脑子里立刻浮现出油腻、堵塞、心梗、中风这些字眼。确实,高血脂是一种沉默但危险的代谢异常,它往往没有明显症状,却可能悄悄引爆心脑血管的隐患。
很多人听到“高血脂”这三个字,脑子里立刻浮现出油腻、堵塞、心梗、中风这些字眼。确实,高血脂是一种沉默但危险的代谢异常,它往往没有明显症状,却可能悄悄引爆心脑血管的隐患。
尤其是当血脂长期控制不佳,动脉粥样硬化就像在血管里埋下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爆。
但令人困惑的是,日常生活中围绕“怎么吃”这件事,流传着各种版本的“健康建议”。有人说花生油脂高,吃了会升血脂;有人却说花生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反而能降血脂。到底哪种说法更靠谱?花生到底是“降脂良药”还是“风险食物”?
这类争议值得被认真对待,不只是因为高血脂患者人数庞大,更因为吃饭这件小事,决定了血管这件大事。中国成人高脂血症的总体患病率超过40%。
这意味着,几乎每两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血脂不达标。如果我们对食物的理解停留在模糊和误解上,那控制血脂这场战役,就可能从一开始就走错了方向。
先说花生。它的确含有较高脂肪,但问题不在于“脂肪多”,而在于“脂肪好不好”。花生中大约80%的脂肪是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这类脂肪不仅不会升高胆固醇。
反而有助于降低低密度脂蛋白(俗称坏胆固醇)。所以,把花生一棍子打死为“升脂食物”,其实是误会了它的营养结构。
但也不能因此就把花生当作“血脂清道夫”来猛吃。花生属于高能量食物,每100克花生含能量超过580千卡,如果毫无节制地当零食吃,热量摄入超标,反而会促进体重上升,从而间接影响血脂水平。而“适量、原味、不过油”的吃法,才是关键。
那除了花生,还有哪些食物,能在帮助控制血脂这件事上,发挥温和而持久的作用?我们不谈“奇效”,只看真实、稳定、有证据支撑的食物干预。
第一类值得关注的是富含可溶性膳食纤维的食物。比如燕麦、荞麦、洋车前子壳。这类纤维能在肠道中与胆汁酸结合,促进胆固醇排泄,从而降低血中总胆固醇。尤其是燕麦,其β-葡聚糖的含量较高,已被多项研究证实具有调脂作用。
第二类是富含植物固醇的坚果类食物,比如杏仁、核桃。植物固醇的结构与胆固醇相似,能在肠道中与胆固醇竞争吸收位置,从而减少胆固醇进入血液。每天食用一小把未经炸制的坚果,有助于改善血脂结构,但前提依然是“适量”。
第三类不能忽视的是水溶性抗氧化物丰富的食物,比如紫甘蓝、蓝莓、葡萄皮。这些富含花青素的食物可抑制脂质氧化,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被氧化的风险。因为一旦LDL被氧化,它更容易嵌入血管内壁,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接下来是大豆制品。黄豆、豆腐、豆浆中含有的植物雌激素与大豆蛋白,对改善血脂也有积极作用。研究显示,大豆蛋白可轻度降低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提升高密度脂蛋白(俗称好胆固醇)的比例。对不耐受动物蛋白的人群尤其适合。
第五类值得推荐的是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鱼类(比如鲑鱼、沙丁鱼)和亚麻籽油。Omega-3脂肪酸具有抗炎、抗血小板聚集的功能,对三酰甘油的降低尤其明显。
虽然植物来源的α-亚麻酸转化率不高,但仍可作为补充来源。
而第六类,可能有些意外——茶叶,尤其是绿茶。绿茶富含多酚类化合物,尤其是EGCG(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其抗氧化作用对血脂优化有一定辅助意义。但需警惕浓茶、空腹喝茶等错误方式。
当然,这些食物并非“药”,它们的作用是温和、缓慢、长期的。也正因如此,才更适合融入日常,而不是被拿来“急救”或“猛攻”。控制血脂,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百米冲刺。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发表于《中华预防医学杂志》的一项针对我国城市居民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指出,坚持每周摄入富含膳食纤维和不饱和脂肪的天然食物组合,在6个月内可显著改善血脂谱,尤其对降低甘油三酯和LDL-C的效果最为明确。
这也从科学角度支持了我们“选对食物”的方向。
但选择食物只是第一步,吃的方式同样关键。比如花生,若是油炸过、加盐、裹糖,不仅失去了原有的营养优势,反而成了“负担”;而若能少量配合饭菜、原味食用,反而是一种可被高血脂人群接受的健康脂肪来源。
饮食要讲结构,不只是“吃什么”,更是“怎么搭”。一碗加了燕麦的粥,一份配了豆腐的蔬菜,一小把原味花生作为点心,这些看似不起眼的选择,才是血脂管理真正的底盘。
很多人问我:有没有一种食物,既能降脂,又能吃得开心?我的回答是,没有单一的“神食物”,只有长期的好习惯。与其追求一口吃出健康的神话,不如踏实建立一套适合自己的饮食结构。
如果非要说“多吃这6种食物”,其实更应该理解为“经常性地将这些对血脂友好的食物,融入你的日常饮食中”。它不像药,一吃见效;但它像种子,每天播下,才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天,悄悄开出健康的花。
所以,花生到底该不该吃?答案其实并不复杂。如果你用“烤香的、无添加的、搭配合理的方式”去吃花生,它就可能是你餐桌上的调脂小帮手。
而如果你喜欢“炸得酥脆、又咸又甜、随手抓一把”的吃法,那它就是高脂肪、高能量的隐患来源。
高血脂不是不能吃脂肪,而是要吃对脂肪。不是要远离所有油,而是要选择好的油。不是要断绝一切嘴巴的快乐,而是要用更聪明的方式,去享受食物带来的平衡与满足。
有时候,吃得健康,不是牺牲,而是换一种方式找回身体的对话权。你听身体说话,它也会慢慢告诉你:当你吃对了,它会轻松得多。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王芳, 刘晓红, 陈立夫, 等. 饮食干预对城市成人血脂影响的前瞻性研究[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23, 57(10): 1234-1240.
[2]李蕾, 张宏伟, 孟凡红, 等. 坚果摄入与血脂水平关系的回顾性研究[J].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24, 30(5): 45-49.
[3]陈思远, 黄蓉, 丁建华. 植物固醇摄入对高脂血症患者血脂影响的系统评价[J]. 中国临床营养杂志, 2025, 33(2): 96-101.
来源:陈医师讲科普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