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一眼看到那串数字——11亿,我的眼皮狠狠跳了一下。不是日常八卦,是实打实的科研经费,被一个自称“芯片之父”的人卷走了。最扎心的是,他跑了,芯片项目也跟着刹车,整整拖慢了一代人的步子。
第一眼看到那串数字——11亿,我的眼皮狠狠跳了一下。不是日常八卦,是实打实的科研经费,被一个自称“芯片之父”的人卷走了。最扎心的是,他跑了,芯片项目也跟着刹车,整整拖慢了一代人的步子。
陈进,名字不算陌生。可别被那两字的书卷气骗了,这人手法简单得像街边修鞋铺换鞋底——刮掉外国芯片的商标、重新刻个Logo,再配几篇漂亮PPT,就把自己包装成“国产之光”。
他混得风生水起时,我正挤地铁。新闻里说,他在交大摆了个实验室,学生加起来才巴掌大点,却敢拍胸口喊“全球领先”。到底是谁给他的胆?越想越不对劲,但当年大家都在欢呼,也没人深究。
说起他小时候,其实挺像小说。父母忙生意,人一放养,学习反倒顶呱呱。周围人夸一句“这孩子有出息”,他记心里,比奶糖还甜。可甜多了就腻,后来去美国留学,灯光太亮,他就想一步到位地“成名”。
1999年他辞掉摩托罗拉的工作,回国晃了一圈,又被“高人”牵线进了项目。那时候国内缺芯片,谁能拿出个样品就像点亮黑夜的火柴。陈进看准这口“急”,直接把现成的摩托罗拉芯片拆了,磨掉字,贴个“汉芯”。
最魔幻的细节是演示会。几十号人围着电脑,他播放同一首英文歌循环,号称“运算速度突破”。台下掌声雷动,其实那芯片只是在读存储卡。可大家沉浸在“终于自主可控”的欢喜里,没人戳破皇帝的新装。
也不是没人怀疑。有位老师悄悄问:“为啥一直是这几段音乐?”他呵呵一笑:“机密,不能多说。”一句“核心技术不便透露”,竟成了万能护身符。
直到2006年,一个匿名帖子炸开。帖子里把芯片每一根引脚、每一道焊缝都对比了,结论:纯翻新货。帖子一夜传遍半导体圈,陈进的光环像翻车的夜跑少年,一地狼藉。
调查组进了实验室,拆开“汉芯”,里头的编号竟还没擦干净。那一刻,众人脸色比焊台还灰。更尴尬的是,补贴、奖励、风投早已到账,人各回各家,钱各有去处,想追?难。
本以为他会吃牢饭,可几个月后,有人拍到他开着新换的跑车在校园里来去自如,连保安都不拦。网上骂声一片,他却像在看别人家的事。后来有传言,说他护照早办妥,绿卡也批了,只差一张机票。
果不其然,人没了。有人说他在硅谷,有人说在德州,总之电话永远关机,社交账号成年久失修的废墟。可你翻一翻美国上市公司资料,会看到几家小型AI企业背后蹦出他的英文名,分红流水一样。
日子过得咋样?朋友在那边留学,说见过他出入高尔夫俱乐部,一身休闲装,挥杆动作比PPT更流畅。酒会里别人聊行业,他大多微笑,很少提中国,好像那段岁月被他按了删除键。
国内却没那么快翻篇。那11亿是科研界的血汗,是十几年的预算。项目组散了,年轻工程师换行做金融、做外卖算法。院士提及此事,语气里带火:“不是钱的问题,是耽误了窗口期。”
错过的窗口,不是二手车,说换就能换回来。全球制程从90纳米卷到7纳米,我们还在补基础。谁知道,当年那个被忽悠的演示厅里,如果站着另一个踏实的研发者,现在会不会是另一番景象?
网上常有人问:能不能把他引渡?法律人摇头——难,证据链、时效、国籍,层层卡壳。更现实的问题是,即便抓回来,时间也追不回。成本不只是钱,还有信心。
我有时做个小人之心的想象:夜深人静,他躺在加州别墅的天台,看着月亮,会不会想到那场揭发帖子的标题?可惜,人若真有羞耻,就不会走到这步。
但我也看到好消息。近几年,新一代工程师在咬牙追赶,小小芯片的沙盘里,又亮起一点点火光。国家砸钱,民企也跟进,这条路再难,也得走。被人卡脖子的滋味,谁都尝够了。
有朋友说,这事教会了我们“慢就是快”。项目多拉几轮评审,多做几次开盖检测,再慢,也比停滞十年强。技术没捷径,但真诚能走远,这话听着像鸡汤,可现实一次次证明它是硬道理。
我写到这,脑子里蹦出那句老话:出来混,总要还的。什么时候还?怎么还?没人知道,但账本一直开着。陈进的故事,像个警铃,提醒所有急吼吼想“弯道超车”的人——别拿国运做赌注。
最后抛个问号:当下我们都在追赶AI、量子、6G,下一个“陈进”会不会重新披马甲?如果真遇上,你我能不能第一时间喊停?希望答案是肯定的,也希望那天永远别来。
来源:山间采花的姑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