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护最强的条约重巡——二战意大利海军“扎拉”级重巡洋舰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3 18:06 1

摘要:“扎拉”级是意大利海军在两次世界大战间发展的第二代条约型重巡洋舰,共建造4艘:“扎拉”(Zara)、“阜姆”(Fiume)、“戈里齐亚”(Gorizia)和“波拉”(Pola),于1929-1932年间陆续服役。其设计源于意大利海军的战略困境:一战老式战列舰已

“扎拉”级是意大利海军在两次世界大战间发展的第二代条约型重巡洋舰,共建造4艘:“扎拉”(Zara)、“阜姆”(Fiume)、“戈里齐亚”(Gorizia)和“波拉”(Pola),于1929-1932年间陆续服役。其设计源于意大利海军的战略困境:一战老式战列舰已不堪重用,而新型“维内托”级#战列舰 尚未建成,亟需一种兼具火力与生存能力的“次级主力舰”充当舰队核心。

“扎拉”级重巡

为此,意大利设计师牺牲了前型“特伦托”级的高速特性(航速降至满载29节),将资源集中于强化装甲防护,标准排水量达11,500-11,900吨(略超《华盛顿条约》限制),装甲总重高达2700吨,远超同期英美日重巡,防护能力一票条约型重巡里是最好的,这里的#条约型重巡,是指定型在《伦敦海军条约》期间或之前,以1922年的《华盛顿条约》为设计标准的狭义条约重巡。

(1)火力配置

“扎拉”级重巡洋舰装备8门安萨尔多1927式203毫米/53倍径主炮,分置于4座双联炮塔(舰艏艉各两座背负布局)。该炮射程达34.2公里,穿甲弹初速950米/秒,射速3.75发/分,但齐射散布较大是其缺陷。

“扎拉”级的副炮为16门奥托1927式100毫米/47倍径高平两用炮(8座双联装),部署于舰体中部两侧,兼顾反舰与防空。

近防武器初为6座双联37毫米高炮与8挺13.2毫米机枪,1942年后“戈里齐亚”号升级为12门20毫米机炮,强化对空能力。

其他武备:取消鱼雷发射管以减重,搭载1-2架水上飞机用于侦察与校射,弹射器位于舰艏。

(2)装甲防护

“扎拉”级以“移动钢铁堡垒”著称,防护性能居条约重巡之首:

垂直防护:150毫米舷侧主装甲带(向水线下渐薄至100毫米),覆盖全长60%的舰体,与前120毫米、后90毫米装甲隔壁构成封闭“装甲盒”,可抵御203毫米炮弹中距离命中。

水平防护:双层甲板设计,上甲板为20毫米防破片装甲,主装甲甲板厚70毫米。

从上述性能数据可以看出,“扎拉”级的防护很不错,比其他国家的条约型重巡强多了。同时期英国的条约型重巡,如代表性的“肯特”级,其主炮塔正面装甲厚25毫米,指挥塔装甲厚25毫米,舷侧装甲带厚111毫米,甲板装甲厚35~76毫米,跟“扎拉”级完全不是一个级别。再看看美国的条约型重巡,如“波特兰”级,其主炮塔正面装甲厚64毫米,指挥塔装甲厚32毫米,舷侧装甲带厚102毫米,甲板装甲厚64毫米,也远不如“扎拉”级。

而且“扎拉”级不仅装甲总吨位高,而且防御全面。主装甲带从前主炮塔下方一直延伸到后主炮塔之下,上部和中层水平装甲相接,不仅保护动力舱段还保护弹药库。与英美系动力舱、弹药库防护侧重不同有差异的是,这条装甲从前到后均匀分布,上部最厚达到150毫米,向下逐渐缩减至100毫米。装甲带前后设置装甲隔壁,在水线以上厚120毫米,水线下厚90毫米。这样,中甲板、水线装甲带和装甲隔壁形成了一个封闭的装甲盒,非常坚固。

“扎拉”级在防护上的主要弱点有两个,一是水下防护仅依赖双重舰底与水密隔舱,鱼雷防御薄弱;二是炮塔竖井装甲仅10毫米,成为结构短板。

“扎拉”级全程参与地中海战事,但受限于意大利海军战略保守、缺乏雷达及空中支援,战绩寥寥。其命运集中体现于1941年马塔潘角海战:

“波拉”号瘫痪:1941年3月28日,“波拉”号被英航母“可畏”号的舰载鱼雷机击中右舷,动力全失滞留战场。

救援舰队覆灭:“扎拉”号、“阜姆”号及2艘驱逐舰奉命回援,但因无雷达预警,深夜被英战列舰“厌战”“勇士”“巴勒姆”逼近至3500米突袭。3艘英舰以380毫米主炮集火,150毫米装甲无法抵御极近距离轰击,“扎拉”“阜姆”迅速沉没,随后“波拉”号被英驱逐舰补雷击沉。

幸存舰“戈里齐亚”号的经历同样坎坷:

1941-1942年参与锡尔特海战与护航行动。

1943年4月遭美军B-17轰炸机重创,修复后停泊拉斯佩齐亚港。

1944年6月26日,被英国“人操鱼雷”(仿制意大利原型)潜入港口炸沉,为同级舰最终结局。

“扎拉”级代表了意大利海军“重甲核心舰”理念的巅峰,其装甲配置直至二战后美国“得梅因”级重巡洋舰服役才被超越。然而,设计妥协导致航速不足、防空与反潜能力滞后,加之意大利海军体系缺陷(如雷达缺失、空中掩护不足),使其实战价值未能充分发挥。四舰中三艘殒命单场海战,成为意大利舰队在地中海争夺中悲壮命运的缩影。

来源:3C捕快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