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下村的盛夏记忆,00后“中医女孩”的治愈之旅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13 21:15 1

摘要:每次回想刚刚过去的盛夏,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青医在岗”突击队队长周盛美忘不了——在清远市佛冈县迳头镇楼下村的雨中,带领大家背着物资走村入户,为村民送健康的画面。

广东,秋意浓。

每次回想刚刚过去的盛夏,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青医在岗”突击队队长周盛美忘不了——在清远市佛冈县迳头镇楼下村的雨中,带领大家背着物资走村入户,为村民送健康的画面。

八天时间里,这位中医学八年制的“00后”女生,带领一支20人的学生团队,深入乡村开展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足迹覆盖8个村落,服务超500人。

从专业医学生到乡村健康守护者,这一趟旅程,让周盛美完成了一次从课堂到田野的跨越,也对医生职业有了新的理解——医生不仅是在医院里用高超医术和高精尖设备打败病魔的英雄,也是能听懂村民方言里的疼痛,能用一双手、一根艾条带去慰藉的人。

突破信任壁垒:从“观望”到“信赖”的转折

这是周盛美的第二年参与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从培训组的队员,到统筹全局的队长,她的感受截然不同,身上的担子更重了。

作为队长,她需要考虑得更多——天气打乱计划怎么办?队员分工如何开展?如何让服务真正契合村民需求?

当大巴车驶到楼下村后,第一天开展社会实践,大家的热情很快“遇冷”。因为客家话与粤语的差异,让来自天南地北的队员们在沟通中常常“鸡同鸭讲”。

很快,周盛美和队员改变策略:“不再一上来就掏问卷,而是先和阿婆拉家常,陪爷爷聊庄稼的收成。”当他们卷起裤腿,坐在田埂上,真正把自己当成村里一份子时,村民的话匣子才会真正打开。

信任的转折点发生在龙冈村文化室。一位肩颈僵硬的阿婆在接受推拿和艾灸服务后,当场感觉肩膀松快很多。阿婆高兴地用客家话说:“真的感觉轻松好多,这些学生仔,厉害!”

这是一句鼓励与认可。此后,排队体验的村民明显增多。楼下村的老人多,出现关节疼痛的情况也不少,但很多时候,老人总爱拖延,直到病情加重时才愿意开展治疗。

原因何在?这一趟实践,在收集到超过350份的问卷后,周盛美和团队还发现了一个村民不处理关节疼痛的首要原因,不是经济困难,而是“认为处理无效”。

这深深触动了周盛美:很多不专业的“治疗”方式,消耗了村民对医疗的信任。所以,在之后的服务中,学生们格外注重村民接受治疗的即时反馈,用立竿见影的效果重建村民对中医药的信心。

创新服务模式:把中医药带进生活

面对第一年下乡,村民特别是年轻的孩子们对传统健康讲座兴趣不高的情况,周盛美和队员们想出了“中医药嘉年华”的点子。

他们把课堂变成集市,设置闻香识药、中药拼图、香囊制作等互动摊位。在最火爆的“闻香识药”摊前,孩子们闭着眼睛闻艾草、薄荷,猜对了就能得到中药香囊。

周盛美说,有个小女孩连续来了三次,都能准确说出所有药材的功效。“中医药本来就是源于生活的智慧,我们要让它‘活’起来。”她说。

不过,在此期间,曾有一场大型的中医药嘉年华活动因暴雨红色预警而被迫取消,所有物资准备就绪,队员们摩拳擦掌,却只能望着瓢泼大雨。

作为队长的周盛美果断作出决定:“化整为零”,把嘉年华拆成“流动服务站”,把中医药文化送到村民屋檐下。让人料想不到的是,这一次意外却让周盛美和村民的心更近了,也让村民真正在家门口就能体验中医药的魅力。

回想这一次实践活动,让周盛美最难忘的,是那个在楼下村春禾爱心义教课堂遇到的小女孩。

在中医科普义教课程的尾声,小女孩悄悄拿出三颗用糖纸包好的糖果,塞到周盛美的手里:“老师,你吃。”在最后一天团队离开时,小女孩还追到村口来送别,把自己的小零食塞到队员们手里。

“那一刻我明白,我们带去的不仅是服务,更是一种被看见、被记住的温暖。”周盛美说。

在佛冈的乡土上,岐黄之术的种子已经播下。学会八段锦和穴位知识的孩子们成了家庭健康大使,把传统的中医药知识传给了家中长辈,让更多人感受中医药文化的魅力。

采写:南方+记者 黄锦辉

图片:受访者提供

【作者】 黄锦辉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来源:南方+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