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首尔超市里的盒装豆腐两周内涨了12%,货架前全是囤货的家庭主妇,韩国的豆腐厂,库存原料只够撑五天。
头图、封面|叮叮笑笑生 ©
最近惊现#韩国人开始担心以后吃不上豆腐# 这个热搜。
首尔超市里的盒装豆腐两周内涨了12%,货架前全是囤货的家庭主妇,韩国的豆腐厂,库存原料只够撑五天。
其实主要原因是韩国90%的豆腐原料都靠进口大豆,其中一半来自美国。今年国际大豆价格飙升,物流成本涨了不少,进口量直接少了18%。
更要命的是韩国本土大豆种植面积四十年缩了40%,换国产大豆成本得涨三成,中小豆腐厂根本扛不住。
图|pexels-polina-tankilevitch ©
据了解,豆腐是韩国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传统食品。从热腾腾的豆腐锅到香喷喷的煎豆腐,从寺庙僧人的蛋白质来源到普通家庭的日常小菜,豆腐已经融入了韩国饮食的每一个角落。
豆腐在韩国也象征着纯洁和重生。出狱的人要吃块豆腐洗去污点,节日聚餐少不了豆腐菜。
图|pexels-yesehoon ©
中国作为豆腐的"老家",看这事儿多少有点"旁观者清"——要论对豆腐的了解和吃法,我们认第二,没人敢认第一!
今天就借着这个热点,极物君跟大家聊聊:这让韩国人愁到囤货的豆腐,到底是怎么发明的?还有那些藏在街头巷尾的豆腐美食,你吃过几样?
豆腐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的中国汉朝时期。
相传西汉的淮南王刘安,在八公山炼丹时,手下童仆把磨好的豆浆不小心洒进了炼丹用的石膏里,本来以为闯了大祸,没想到豆浆居然凝结成了白白嫩嫩的块状物。
刘安尝了一口,又嫩又香,还挺好吃,于是就这么误打误撞发明了豆腐。
中国很早就可以称为食用豆腐的民族,拥有各种各样的豆腐烹调方法。
到了唐代,豆腐更是跟着遣唐使传到了日本、朝鲜半岛,后来又慢慢传到全世界。
豆腐是从高丽时代开始传入韩国的。韩国最初将豆腐称为“泡”,在祭拜祖先时一定要有豆腐,还设立了专门制作这种豆腐的寺庙“造泡寺”。
图|pexels-cottonbro ©
韩国人吃豆腐翻来覆去就生吃、做汤两种主流吃法。
中国可不一样,单论豆腐的烹饪花样,就能从漠河排到三亚,每个省都有自己的“豆腐招牌菜”,就算每天换一种吃法,连吃一个月都不带重样的,这才是真正的“豆腐自由”。
先从北方说起,北方人吃豆腐主打一个“返璞归真”,最讲究突出豆腐本身的鲜甜味。
首推的就是国民级家常菜——小葱拌豆腐,别看这菜配料简单,想做好可藏着不少门道。
豆腐得是凌晨现做的水豆腐,带着刚出锅的温热劲儿,刀工也有讲究,要切得大小均匀的四方块,不能太碎破坏口感;小葱选新鲜的本地小葱,只取葱白和嫩葱叶,切成细碎的葱花,不能用老葱,不然会发苦。
调味简单,一勺生抽提鲜,几滴香油增香,不用放太多调料抢了豆香。
拌匀后往桌上一放,“一清二白”的卖相看着就舒服,夏天傍晚端上桌,晚风一吹,豆香混着葱香直钻鼻子,就着这道菜能扒两大碗米饭。
东北的冻豆腐更是把“吸味”属性发挥到了极致,是东北人冬天餐桌上的“灵魂选手”。
做冻豆腐也有技巧,得用扎实的老豆腐,不能用水豆腐,不然冻完会散;要放在室外零下二十度的环境里自然冷冻,反复冻融两次,豆腐内部才会形成密密麻麻的蜂窝状小孔,吸汤能力翻倍。
东北人冬天炖酸菜白肉锅,扔几块冻豆腐进去,跟五花肉、酸菜、粉条一起咕嘟半个钟头,冻豆腐的小孔里全吸满了酸菜的酸香和肉的油脂香,咬下去的时候先抿一下嘴,不然滚烫的汤汁一下子就伤到舌头,那鲜香味儿从嘴角香到后脑勺。
还有山东的炸豆腐泡,也叫“油豆腐”,炸的时候油温要控制在六成热,炸到外皮金黄酥脆、内里中空就捞出来。
不管是炖白菜粉条,还是做丸子汤、烧红烧肉,放进去煮一煮,吸足汤汁后比肉还受欢迎。
图|叮叮笑笑生 ©
一路往南走,到了江浙沪包邮区,豆腐的吃法就透着江南人的精致了,讲究“鲜、嫩、雅”。
始于湖北黄州的东坡豆腐,在杭州发扬光大,听名字就知道跟苏东坡有关,是道有千年历史的名菜。
这道菜食材做法也不复杂,先把豆腐切成长条块,用温水焯一下去豆腥味,然后在瓷盘底部铺上火腿片、香菇片、冬笋片,再把豆腐码在上面,淋上一点黄酒和高汤,上笼蒸足四十分钟。
蒸好后,火腿的咸鲜、香菇的醇厚、冬笋的清甜全渗进了豆腐里,用筷子夹起来都得小心翼翼,生怕它碎了,入口即化,鲜得人眉毛都要飞起来。
图|网络 ©
安徽的毛豆腐则是“黑暗料理”界的顶流,爱的人趋之若鹜,不爱的人闻着味就跑,堪称豆腐界的“榴莲”。
这毛豆腐不是坏了,是经过特殊工艺发酵的,豆腐表面长的一层白白的绒毛,有益的菌丝,能让豆腐的豆香更浓郁,口感更嫩。
黄山老街巷里有个卖毛豆腐的老奶奶,支着个小煎锅,铁板烧得滋滋冒油,把带绒毛的毛豆腐一块一块摆上去,煎到两面金黄酥脆,绒毛被煎得微微焦香,撒上本地的干辣椒面、蒜末和现切的葱花,再淋几滴菜籽油增香。
吃起来外酥里嫩,发酵后的豆香混着辣椒的香味,一点都不怪,越嚼越香。
图|图虫创意 ©
说到豆腐的“重口味”吃法,湖南臭豆腐必须C位出道,那句“闻着臭,吃着香”可不是浪得虚名。
正宗的长沙臭豆腐,发酵工艺很讲究,用豆豉、盐卤发酵,发酵好的豆腐呈青黑色,带着独特的发酵香味。
炸的时候也有技巧,油温要高,七成热下锅,炸到外皮起皱变金黄,捞出来沥油后,用筷子在豆腐上扎个小孔,淋上用豆豉、辣椒、蒜蓉、花椒熬的秘制酱料,再浇一勺骨汤,让酱料和汤汁充分渗进豆腐里。
长沙火宫殿的臭豆腐最出名,师傅手速飞快,一边炸一边跟游客聊天,炸好的臭豆腐装在纸碗里,撒上葱花和香菜,递过来的时候还冒着热气。
图|图虫创意 ©
吃的时候得小口慢咬,不然滚烫的汤汁会顺着嘴角流,又烫又香,吃完后嘴里还留着豆香,连打个嗝都带着香味,难怪能火上百年。
西南地区的豆腐吃法则主打“麻辣鲜香”,每一口都充满烟火气。
四川的麻婆豆腐不用多说,是川菜馆里的“流量担当”,也是无数人的“米饭杀手”。
好的麻婆豆腐,豆腐裹着红油,撒上一把葱花和花椒面,麻、辣、鲜、香、烫五味俱全,用勺子舀一勺拌在米饭里,连吃三碗都不觉得腻。
重庆的豆花饭则是另一番风味,是重庆人刻在骨子里的早餐记忆。
豆花现点现卖,嫩得像云朵,筷子夹不住,得用勺子舀着吃;灵魂是辣椒蘸水,用榨菜末、芽菜末、花椒面、香油、蒜末调的,咸香麻辣,再配上一碗刚蒸好的白米饭,简单又管饱,重庆人早上吃一碗,一整天都有精神。
图|快乐小狗 ©
除了这些登堂入室的名菜,街头巷尾的豆腐小吃更是藏着中国人的饮食智慧。
北京的豆汁儿配焦圈,虽然是用绿豆做的,但也算豆制品家族的“硬核成员”,是老北京人的最爱。
大清早的豆汁儿铺里,满是酸香,端一碗热豆汁儿,就着刚炸好的焦圈,再配一碟辣咸菜丝,越喝越开胃,不过外地人第一次喝可能会觉得像泔水,得适应两次才能品出其中的妙处。
图|《早餐中国》 ©
豆腐花则上演着“甜咸之争”,广州的甜派加糖水、冰凉爽滑,夏天吃一口甜滋滋的;去糖水店必点,加两勺甜甜的糖水,再撒点桂花,甜香混着豆香,好吃到舔碗。
台湾的臭豆腐也很有特色,跟大陆的做法不一样,外皮炸得更薄更酥脆,咬开后里面嫩得流心,刷上特制的甜辣酱,再配一碟酸甜的酸白菜解腻。
图|图虫创意 ©
豆腐看似普通,却藏着老祖宗的生活智慧。
在古代,猪肉、牛肉都是稀罕物,普通老百姓一年到头也吃不上几回肉,而大豆虽然便宜,直接煮着吃却不好消化。
古人们愣是靠着反复尝试,用石膏、盐卤这些常见东西,把廉价的大豆变成了又嫩又香、还富含优质蛋白的豆腐,让家家户户都能补到营养,更厉害的是,这手艺一传就是两千年,从来没被时代淘汰过。
图|叮叮笑笑生 ©
从东汉《齐民要术》里的详细记载,到唐代跟着遣唐使走出国门,再到现在超市里的盒装豆腐、网红店的创意豆腐菜,豆腐一直在跟着时代变花样。
不管是宫廷宴席上的精致菜,还是街头巷尾的小吃,都有它的身影,早就成了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饮食符号,是中国饮食文化里响当当的一张名片。
豆腐的魅力恰恰在于它的"百搭属性"——它就像个"美食海绵",能完美吸收各种食材的香味。
清淡口的,淋点香油撒把葱花就是人间至味;
重口点的,跟豆瓣酱、花椒炒一炒就成了麻婆豆腐;
想整点创意的,裹上淀粉炸至金黄,蘸着番茄酱就是孩子最爱的小吃。
图|叮叮笑笑生 ©
而且每100克豆腐就有8克优质蛋白,还有钙、铁、磷这些微量元素,关键是价格还便宜,三块钱就能买一大块,炒一盘够两个人吃,论性价比,在食材界真没几个能打得过它。
韩国人担心吃不上豆腐的焦虑,其实也给我们提了个醒——这些陪着祖祖辈辈过了千百年的传统食材,真的特别珍贵。
它不光是果腹的食物,更藏着我们的生活习惯和文化记忆。
当咬下那口带着纯粹豆香的豆腐时,就会明白,这平平无奇的"白胖子"里,藏着的正是最抚人心的人间烟火气。
图|叮叮笑笑生 ©
来源:物道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