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件事的核心不是报警门响了几次,而是在人群和柜台的目光下,谁为一个普通人的尊严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一个六十多岁的顾客在安检门前脱到只剩内衣裤,警报还在响
这件事的核心不是报警门响了几次,而是在人群和柜台的目光下,谁为一个普通人的尊严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2025年11月9日,安徽巢湖市柘皋镇的一家经营八年的社区超市,老顾客买了青菜、土豆、面粉,总价26.8元
结账后,他提着透明布袋走向出口,安检门突然连续响起,响得很扎耳
店员拦停,先问是否还有东西没付,顾客递上小票,把袋里物品一一掏出,钥匙、零钱、老花镜也放到台面,再靠近安检门,警报仍没停
现场围观的人越来越多,拍摄的手机举了起来
有人不出声,有人窃窃私语
此时如果有人先把设备当成怀疑对象,事情也许就会转向另一条路
没有
柜台那侧没有主动提出设备排查的建议,顾客也没被允许直接离开
场面很快失控
顾客手足无措又急于澄清,开始一件件脱衣服
外套、毛衣、衬衣、秋衣,衣物被翻看,没有任何未付款商品
店员吐出一句“算了,你走吧”,现场一阵尴尬的静
这句“算了”没有解决问题,因为警报还在响
有人让同事试走一下
女店员空手穿过安检门,警报依旧尖锐
问题此刻才被摆到明处,源头是设备而不是人
顾客报警后,柘皋派出所民警到场查看设备和监控
警方确认安检门老化导致误报,未发现任何偷窃行为
这段视频传播开来,舆论几乎一边倒支持老人
质疑不只指向店员的处置,更指向一个常见却少被认真讨论的场景问题
安检门为什么总是先把人放在可疑位置,而不是把设备先当作可能的错误来源
真正需要回答的,是谁来决定接下来怎么做,是设备给出的讯号,还是人给出的判断
11月11日,派出所发布通报,对现场处置进行厘清
警方通报称,当事超市未强制搜身,老人是在情绪激动下自行脱衣
法律层面,这个判断成立;
情理层面,很多评论不买账
没有人去拉扯,但有人围观、有人默认、有人没有及时提出更妥当的替代方案,这些都构成隐性的压力
人们不愿意再用“自愿”这两个字淡化那一刻的处境
超市属于开放的营业场所,规则该有且必须清晰
超市员工不具备执法权,也无权要求顾客在公共区域脱衣自证清白
《民法典》明确禁止非法侵害名誉权、隐私权和人格尊严,这些词看起来抽象,在这家店里却落到了具体的动作上
当安检门误报,合规的第一步是排查设备,第二步是提供相对私密的核查空间,而不是让人站在众目睽睽之下解决问题
店主的态度是另一条线索
涉事超市经营八年,老板鲍某接受沟通时给出承认
鲍某称设备确实老化,员工处置方式存在问题
后续处理很快推进到结果
双方达成和解,超市向顾客赔礼道歉并赔偿150元,安检设备完成维修,柘皋镇政府表示将对辖区商户开展一次服务规范排查
钱不是全部答案,虽然它是一个符号
150元在评论区引发争论,很多人说这点金额换不回当众脱衣那几分钟的羞耻
也有人提醒不要把赔偿变成新的看点,关键是流程的修正要落到细节里
误报不可怕,处置不当才伤人
这起事件也把另一层风险抛到了网端
视频之外,网上出现了对老板身份的传播和议论,门店信息和照片被转发
这里需要谨慎,公开讨论不应演变为对个人的过度围攻,更不能掺入未经证实的内容
纠错要指向流程而不是私人生活
类似的错位并不是孤例
2020年成都欧尚超市,一名女性顾客因安检门报警被怀疑偷窃,在公开区域脱至只剩内裤,最终也被证实为设备误报
媒体当时援引律师意见指出,强迫顾客当众脱衣侵犯人格权
这些案例摆在前面,说明行业里对同类场景的应对仍然缺少统一的可执行标准
如果把这次事变成一套更好的做法,会是什么样
入口设备出现异常,员工先自检门禁状态并记录时间
顾客被礼貌邀请到相对私密的角落,核对小票与袋内物品,一致则放行
若设备仍误报,店方主动解释并致歉,同时悬挂提醒,等待维修完成
在任何阶段,都不要让人以暴露身体来换取一个证明
这不是程序的补丁,而是一条最低限度的尊重
“我没拿,我付过款了”
老人的这句话不该靠剥离衣物来换取相信
消费者在营业场所遭受人格侮辱时,有权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要求精神损失赔偿
法律条文不是冰冷的,它在现实里需要被人用正确的动作激活
柜台旁的一句“请稍等,我们先检查设备”,可能就能避免一次集体的失误
这类纠纷的另一面是老年人的处境
在熟悉的社区店里,老年顾客往往选择花更长时间解释、把口袋里的一切都摊开,因为他们知道流程不清楚时,耐心是最容易被看见的诚意
让老年人不再用脱衣这样极端的方式换清白,是一座城市最简单的温度
还有两个问题值得继续追问
谁来制定统一的安检误报处置指引,什么时候能让每一家店都把“先查设备”写进培训
当通报兼顾法理与情理时,公众的信任能否更稳
事发至今,设备已经修好,镇里的排查也在准备
结果看起来不错,但它只有在下次报警响起时仍然奏效,才算真正完成
看见警报响起,先看设备,再看人,这是对每个顾客的基本尊重
让流程回到常识,让常识托住尊严,这件事才算翻篇
来源:爱生活爱美丽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