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新语 | 村庄组团,“貌合”更要“心合”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4 10:14 1

摘要:各地打破陈规、勇于创新,形成了诸多行之有效的举措。招远“大户庄园片区”以一个村带动12个村集体,年增收200余万元;郯城县红花镇片区整合11个村的资源,建成国内最大的中国结生产基地;昌乐县26个自然村抱团发展农文旅产业,年创收过亿元……截至目前,省市县已分类启

今年,“片区”无疑是山东乡村的最热词汇。突破村庄局限,片区化推进、组团式发展正成为很多地方推进乡村振兴的新探索。

各地打破陈规、勇于创新,形成了诸多行之有效的举措。招远“大户庄园片区”以一个村带动12个村集体,年增收200余万元;郯城县红花镇片区整合11个村的资源,建成国内最大的中国结生产基地;昌乐县26个自然村抱团发展农文旅产业,年创收过亿元……截至目前,省市县已分类启动建设片区2070个,覆盖行政村1.8万余个。片区建设已成为深化“千万工程”的有力抓手,更成为激活山东乡村发展的新引擎。

但欣喜之余也需清醒看到,部分片区仍停留在“貌合”层面。有的村庄虽被划入同一片区,却依旧各自为战,基础设施难以共享、公共服务不同步,产业发展更是“自扫门前雪”;有的片区产业链条松散,上游种植与下游加工、销售脱节,难以形成规模效应;还有的盲目跟风,产业定位模糊,看似集聚了资源,实则发展优势不显,未能真正实现“1+1>2”的聚合效应。

这些“貌合心不和”的现象,根源在于发展逻辑的失衡与协同机制的缺位。一方面,有的片区规划脱离实际,存在“拍脑袋”决策的情况,简单按照地理相邻划片,未能充分考虑产业的关联性与资源的互补性,导致片区缺乏紧密联结的核心纽带。另一方面,群众的主体地位未能充分彰显,规划设计中少了“板凳会”“庭院谈”,没能充分听取村民对产业发展、资源利用的真实想法,导致一些规划与乡村实际、农民需求脱节,村民参与热情不高,片区建设变成了“干部干、群众看”。此外,行政壁垒的隐性阻碍依然存在,有的强村存在“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心态,不愿共享优质资源,一些弱村则依赖性强,主动发展动力不足,加之缺乏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导致片区内协同乏力、内耗丛生。

破解“貌合心不合”的困境,需要强化顶层设计,将片区内土地、产业、人才等资源要素纳入“一盘棋”统筹考量,构建功能互补、产业协同的发展格局。潍坊的实践提供了良好示范:当地构建“街道党工委—片区产业发展党委—村党支部”三级运行体系,通过“一村一策”定制发展路径、“一体推进”统筹资源配置,让154个片区串联起1276个村庄,实现了从“各自为战”到“抱团发展”的转变。同时,顶层设计还要建立健全利益共享机制。如寒亭区“金田麦香”片区,通过统一购种、机械通用、统购统销的模式,使6个村的村民人均年增收3000多元,让发展成果真正惠及每位村民,以紧密的利益联结凝聚起“一条心”。

推动片区从“貌合”走向“心合”,还要尊重乡村发展规律。乡村的情况千差万别,适合这个村的发展路径,未必适用于那个村,唯有尊重农民意愿、遵循发展规律,才能让片区发展走得稳、走得远。蒙阴县垛庄镇在片区整治中充分听取村民建议,同步发展金银花种植、农家乐和直播带货,让村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和“建设者”。同时,片区建设还要注重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和公共服务一体化,推动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联动,避免重复建设,让村民切实感受到“组团”带来的便利,从而凝聚起片区振兴的强大合力。

实践表明,只有将“自下而上”的基层探索与“自上而下”的高位推动有机结合,才能让“组团”村庄真正从“物理相邻”迈向“有机相融”,从“单村振兴”走向“全域共富”。

来源:农村大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