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王朝,也是中国古代王朝的集大成者。清朝在经济、制度建设、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王朝的集大成者。但清朝在诸多方面也出现了重大的弊政,因此成为了口诛笔伐的对象。本文就从公正的角度,以客观的笔法,简单介绍一下清朝的十大弊政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王朝,也是中国古代王朝的集大成者。清朝在经济、制度建设、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王朝的集大成者。但清朝在诸多方面也出现了重大的弊政,因此成为了口诛笔伐的对象。本文就从公正的角度,以客观的笔法,简单介绍一下清朝的十大弊政。
本人一直认为,剃发易服是清朝最愚蠢的政策,因为此政策对统治没有任何建设性作用,只增加了民族矛盾。清朝入主中原后,北方传檄而定。可灭弘光南明政权后,就强制推行剃发令,一下子就把满汉之间的矛盾激化了。对于普通百姓而言,对谁当皇帝都没有什么意见,只要对百姓好就可以了。实话实说,清朝对老百姓还是很不错的,入关了就减少赋税,分配土地,老百姓终于不用向明末那样当流民和起义了。但一个剃发令毁掉所有,百姓对什么尊儒、制度建设是一窍不通,也不关心,但是对服装和发型是非常敏感的,一变则抵触,甚至直接抵抗。可以说,清朝满汉之间最大的矛盾,就是剃发引发的。
清朝推行闭关锁国是乾隆后期(1757年)开始的,直到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才陆续开放,前后持续将近100年。虽然近年来,有许多学者和自媒体认为闭关锁国自然有道理,是无奈的选择,但我一直认为封闭的政策就是错误的。明朝海禁200多年已经让中国从领先到落后,而清朝100年的闭关进一步让中国落后。闭关的100年,正好是是英国工业革命推进的100年。当然,中国的经济发展大趋势已经决定了中国无法再短时间出现工业,但如果不闭关的话,那至少可以早点接触西方的经济模式、武器科技,对中国复兴是有帮助的。
清朝的屠杀,主要出现在努尔哈赤对辽东百姓的屠杀,以及多尔衮时期对江南百姓的屠杀,比较著名的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三日”等。诚然,历朝历代在战争时期都有屠杀,不过清朝毕竟是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的屠杀更容易激起抵抗意识,仇恨意识。而多尔衮此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因此酿成大错。清朝的史书对屠杀之事毫不掩饰,当今之人也没必要为清朝的屠杀刻意去隐晦。但我需要说明一点,是清朝屠杀的,怎么指责都可以,如果不是清朝干的,也就没必要强让清朝背锅。比如张献忠屠川,大量的人说是清朝干的,其实各种史料(包括南明的史料和大西军的史料)都记载是张献忠干的,实事求是就好。“扬州十日”屠杀是存在的,但没有《扬州十日记》(伪书)上说的那么夸张,这一点也需要注意。
所谓圈地,就是强占土地。后金占领辽东后,就开始圈地,导致大量的汉人农民失去了土地。圈地的同时,也有大量的汉人农民沦为了包衣,失去了人身自由。清朝入关后,也在北京附近圈地,影响比较恶劣,同时也激化了矛盾。这个政策对于清朝王公贵族来说是必要的,但是对于农民来说却是伤害性的,这就是阶级矛盾。好在后来顺治禁止了圈地,圈地的范围被限制在北京和辽东。而康熙上台后,推行“更名田”,就是把明朝藩王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算是对圈地的补充,将功补过了。
5、文字狱中国历朝历代都有文字狱,如秦朝“焚书坑儒”、汉朝“党锢之禁”。但要说文字狱最频繁、影响最为深远的话,因该是秦、明、清三代,仅限于古代哈。清朝的文字狱出发点和历朝历代都不一样,清朝主要在于打击反清言论,并加上捕风追影这个特征。比较著名的文字狱有“明史案”“吕留良案”等。文字狱对清朝的文学、学术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在雍正和乾隆年间,文学繁荣程度不如康熙年间,学术活跃程度也不如康熙年间。学者只敢研究古典书籍,所以钱嘉学派兴起了。直到乾隆末期,文字狱才被废除,不过造成的影响一直影响了嘉庆、道光两代。
清朝的确烧书过许多书,不过具体烧了哪些,我们就不得而知了。乾隆在修《四库全书》过程中系统审查全国藏书,销毁涉及反清内容的文献三千余种。如果涉及到用蛮夷称呼清朝的书籍,乾隆要么下令改改字眼,要么禁止通行,前者倒是没有多大问题,后者影响比较大。烧书有没有造成巨大的文化断层呢?这倒是没有,因为主要的经典早在明朝之前就存在的,基本不涉及女真问题,所以是安全的。不安全的主要是明末清朝出现的文献,懂得都懂,这是政治问题。
但需要说明,清朝并没有刻意抹黑篡改明朝历史,《明史》这套书的水平也挺好,而且基本客观。乾隆时期,下令重新抄写《明实录》,抄了后就烧了原本的《明实录》。但还有大量的《明实录》版本在民间流传,所以很多人怀疑乾隆篡改了《明实录》。民国时期,就收集民间各版本的《明实录》,和清朝藏的进行的仔细的勘校对比,发现民间传的和清朝保存的一个样子,没有更改。还有明末有个叫做谈迁的写了《国榷》,此书在清朝一直没有公开出版,其原稿在民间保存,一直到清朝灭亡后才出版,此书也可以和《明史》对比。把《明实录》《国榷》和《明史》进行对比后发现,《明史》对明朝的赞美更多。
7、封禁东北封禁东北,也就是禁止汉人进入东北,也不准东北的满洲人随意进入关内。这个政策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担心汉人大量涌入东北,导致东北大后方被汉化,满洲民族消失。令一个担心的就是怕东北的满洲百姓走出东北,感染了汉族的习俗,丧失了战斗力。清朝将东北视为龙兴之地,兵源之地,所以下令隔开。但问题来了,这个政策不仅仅导致留在东北的满洲平民贫穷(哪个民族安心甘于生活在渔猎状态?),导致东北经济无法发展起来。同时,兵力不断调到大西北,也导致东北空虚,为俄罗斯入侵提供了可乘之机。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朝才全面放开移民,并鼓励汉人移民东北,算是“亡羊补牢”。
割地赔款,是清朝进入近代后,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所付出的代价。虽然,任何一个王朝都存在后期大规模失去土地的情况,而且疆域也没有清朝大,但清朝身处于这个节点,这个责任就只能由清朝自己扛了。我们承认清朝末期对维护统一做出的巨大贡献,例如收复新疆、西藏、东北等,但是也必须对清朝个别统治者、官员放弃土地的行为进行严厉的批判,比如黑龙江将军放弃外东北、李鸿章中法战争不败而败等。如果实在是时局导致,那也没必要过多苛责,比如失去外西北,主要是西北回乱导致内地和新疆失联,俄国趁机渗透,这点的确怪不了清朝。而清朝后期统治者虽然谈不上昏庸,但的确也无能,没有死战到底的决心,导致一些关键的战争输了,割地赔款,所以也应该被大力批判。
清朝后期,国力衰微,面对列强瓜分的局面,清朝在改革上明显不够努力。比如,平定太平天国后进行洋务运动,基本都是地方官僚在推动,中央没有下令全国范围内推广,导致洋务运动的成果被大大折扣。甲午战争后,推行戊戌变法,但是慈禧太后站在了改革的反面,最终废除了变法。到八国联军侵华之后,慈禧太后才重新重用改革派进行改革,史称“新政”。但是新政过程中,满洲大臣们不愿意放弃自己的权力,导致内阁、立宪制度无法建立,最终把自己搞灭亡了。当然,历史上任何一次改革都是利益的重新分配,既得利益者不愿意将利益分配出去,所以改革大多数都是失败的,个别成功的都是最高统治者有魄力推行才行,很明显慈禧不是这种有魄力的人。
贪污腐败,是任何一个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任何一个王朝都无法避免的弊政,因此清朝严重存在。清朝的贪污腐败,第一次变得严重是康熙后期,主要原因是康熙“以宽治国”,对官员的腐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后来雍正上台后,大力整顿吏治,终于改变了这种局面。乾隆后期,又玩起了“以宽治国”,许多贪污产生了,并且不可遏制。嘉庆上台后,虽然杀了和珅,但是无力扭转全国官僚系统普遍腐化的情况,导致吏治崩坏不可收拾。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吏治就基本没有得到治理,中央也没有皇帝出台过整顿吏治的条文,唯一有的一次是戊戌变法说整顿吏治,结果得罪了大量的官员,变法被废除。贪污腐败是清朝后期无能的主要因素之一,这一点,清朝的统治者的确难辞其咎。
最后,我说下一下对待清朝应该有什么样的态度:
首先,立场正确。清朝即使有诸多弊政,但毕竟是中国的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因此坚决反对“元清非中国论”。
第二,公正辩证。清朝的错误,应该严厉批评,清朝的功绩,我们也可以大加赞扬,总之就是是非功过要分得清,不能只看到一面而忽视另一面。同样的错误,也不能只批判清朝和包庇其他朝代,同样的功能,也不能只赞美清朝。
第三,内容客观。一切以事实为依据,切记不要造谣,或者歪曲原文献,或者用想象来代替历史,只要说的是事实,就没有什么问题。对过错和功能都不能刻意去夸大。不可先入为主,以偏见代替史实。
来源:北斗维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