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11月14日是第19个联合国糖尿病日,2024—2025年联合国糖尿病日的主题是“糖尿病与幸福感”(Diabetes and Well-being),重点关注职场糖尿病。今年的口号是——了解更多,行动更多,关注职场糖尿病。旨在呼吁将糖尿病患者的整体幸
2025年11月14日是第19个联合国糖尿病日,2024—2025年联合国糖尿病日的主题是“糖尿病与幸福感”(Diabetes and Well-being),重点关注职场糖尿病。今年的口号是——了解更多,行动更多,关注职场糖尿病。旨在呼吁将糖尿病患者的整体幸福感置于护理的核心,而不仅仅关注血糖,从而进一步提升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在中医属“消渴病痹症”范畴,核心病机为病久气虚血瘀、脉络瘀阻、筋脉失养所致,常表现为手脚麻木、刺痛、发凉、感觉减退等。冬季气候寒冷、干燥,“寒邪易凝、阳气易虚”,易加重“瘀阻、寒凝、津亏”,治疗需兼顾“温阳益气,活血通络、濡养筋脉”,结合患者体质辨证施治。
中医治疗需根据患者具体体质和症状分型,辩证施治:
气虚血瘀型(常见手脚麻木、隐痛、刺痛,如有蚁行感,下肢为主,入夜痛甚伴乏力、气短、精神疲惫,稍走路就出汗):治疗以益气活血通络,常用药如黄芪、党参、麦冬、五味子、当归、川芎、地龙、赤芍等,兼顾冬季温经通络止痛。
阳虚寒凝型(常见手脚冰凉、四末冷痛,得温痛减,遇寒痛增,下肢为著):治疗以温阳散寒、养血通脉,常用药如当归、桂枝、细辛、通草、干姜、白芍、地龙、甘草等,抵御冬季寒气对脉络的阻滞。
阴虚燥热、筋脉失养型(常见手足麻木伴灼热感,冬季室内暖气干燥时更明显,夜间麻木、疼痛易加重,伴口干咽燥、失眠、手足心热):治疗以滋阴清热、濡养筋脉,常用药如熟地、山药、牡丹皮、泽泻、茯苓、麦冬、牛膝、桃仁、红花等,阴虚热重可加知母、地骨皮,通络可加丹参、地龙。
冬季外治可借助温热、通络之法,改善末梢循环,减轻麻木、疼痛:
中药泡洗:常用鸡血藤、桂枝、当归、艾叶、透骨草,红花,赤芍等药材(煮水后放至37-40℃,避免烫伤),泡洗手脚15-20分钟,每周3-4次,可温通脉络、散寒止痛,尤其适合冬季手脚冰凉、麻木的患者(皮肤有破损时禁用)。
艾灸:艾灸可选取关元、气海、足三里、涌泉等穴,每次10-15分钟,每周2-3次,温阳益气、改善末梢循环,适合冬季阳气不足的患者(阴虚燥热型患者忌用艾灸)。
冬季食疗需遵循“温阳、益气、滋阴、润燥、活血”原则,搭配食材辅助调理:
气虚血瘀者:可食用黄芪山药百合粥益气健脾、养阴润燥;可食用当归炖鸡汤益气活血通络。忌生冷、油腻阻碍气机运行。
阳虚寒凝者:可食用当归生姜羊肉汤、枸杞羊肉粥温阳活血,忌生冷伤阳。
阴虚燥热者:可食用百合莲子银耳羹、枸杞麦冬茶以滋阴活血,忌辛辣、油炸以防加重阴虚内热。
冬季适度运动可促进血液循环,为神经提供充足营养,但需避免剧烈运动或受凉。选择温和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八段锦, 运动后及时擦干汗液,更换干燥衣物,防止受凉;若运动中出现手脚刺痛加剧、乏力,应立即停止。
冬季气温下降,手脚等末梢部位血液循环本就较差,受凉后可能加重神经缺血、缺氧,导致麻木、刺痛感加剧。外出时戴手套、穿厚袜,着宽松鞋袜子,每日检查手脚:观察是否有红肿、水疱、干裂、伤口,尤其是脚趾缝、脚底发现异常及时处理;泡脚后需擦干,尤其是脚趾缝,防止潮湿引发感染。
血糖波动是加重周围神经病变的核心因素,坚持规律饮食,按医嘱服药或注射胰岛素,每周至少监测3-4次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若出现血糖持续偏高(空腹>7.0mmol/L、餐后>10.0mmol/L),及时就医调整方案,从根源减少神经损伤。
来源:年年有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