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㠭”字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以四“工”(矩尺象形)呈井字形结构,《说文解字》释为“㠭,极巧视之也。从四工”。周代《考工记》“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的匠作理念,正与“㠭”字传递的技艺展示精神相通;《诗经·小雅·车攻》“展也大成”虽用“展”字,却延续了“㠭
㠭:读zhǎn,为“展”之古字,象形众工陈列,是技艺呈现与文明舒展的视觉符号。
【起源故事】
“㠭”字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以四“工”(矩尺象形)呈井字形结构,《说文解字》释为“㠭,极巧视之也。从四工”。周代《考工记》“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的匠作理念,正与“㠭”字传递的技艺展示精神相通;《诗经·小雅·车攻》“展也大成”虽用“展”字,却延续了“㠭”的舒展本义。此字在汉代《方言》“㠭,舒也”中确立语义脉络,郑玄注《周礼·春官》时特别强调“肆师掌立国祀之礼,㠭其祭器”的陈列仪轨。唐代敦煌写本《俗务要名林》收录“㠭”字注“音展,开也”,宋代《集韵》保存其“知辇切”古音,使其成为汉字演化史上表征空间拓展的重要坐标。
【含义】
本义为工匠陈列作品,引申指才能施展、文明传播或事物潜能的充分释放。如《庄子·逍遥游》“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虽未直用“㠭”字,却暗合各展所长的社会分工;《论语·季氏》“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的为政之道,正与“㠭”字蕴含的适度呈现原则相契。后世“㠭卷”“㠭骥”既承舒展本义,又衍生出文化传播、人才涌现的深意。
【例句】
观北宋《清明上河图》中汴河两岸市肆㠭陈百工,忽觉张择端笔下《考工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的古老训诂,已化作鳞次栉比的烟火人间。
【创作词】
风入松·㠭
㠭开云锦覆坤舆,万类启玄枢。
河图洛字光初现,更禹鼎周彝并陈。
试问司造者?却道天工待展如。
徐徐,徐徐,星斗渐盈诸。
注:词中以“云锦覆舆”呼应铺陈意象,“河图禹鼎”暗合文明源流,“天工待展”化用《尚书·皋陶谟》“天工人其代之”的哲学,揭示文明在持续呈现中臻于完美的永恒进程。
来源:锐见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