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和美乡村建设是对“美丽乡村”的进一步丰富和拓展,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内容,旨在实现乡村的和谐、美丽、宜居、宜业发展。新质生产力通过科技创新、绿色转型、治理优化和要素升级,重构乡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推动和美乡
转自:天津日报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和美乡村建设是对“美丽乡村”的进一步丰富和拓展,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内容,旨在实现乡村的和谐、美丽、宜居、宜业发展。新质生产力通过科技创新、绿色转型、治理优化和要素升级,重构乡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推动和美乡村建设的核心引擎。“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五年,乡村振兴进入了从“补短板”到“强内核”、从“传统驱动”到“创新驱动”的深化阶段,需要从“传统生产力”转向“新质生产力”,以此来破解瓶颈,实现和美乡村建设目标。
一、科技创新赋能产业振兴,重塑乡村经济内核
长期以来,我国乡村发展面临产业结构单一、生产效率不高、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问题。数字农业等前沿技术的深度应用,能显著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突破土地、劳动力等传统要素限制,推动乡村产业向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跃升,为乡村经济注入强劲内生动力。
一方面,充分发挥新质生产力在技术革新、资源优化配置和价值增值中的作用,构建产业链纵向深化与横向协同的融合发展模式。在农业生产领域推广智慧农业、精准农业;在农产品加工领域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生物制造,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可追溯体系,依托冷链物流等配套产业提升供应链硬实力;在农业服务领域,着力培育农事体验等个性化、沉浸式产品,培育数字文旅、直播电商等新业态,深度挖掘农业的生态与文化价值。另一方面,推动产业链升级,基于地方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优化生产要素组合,推动乡村产业向系统化、链条化、高效化和集群化方向发展。构建覆盖乡村产业全链条的机制性平台,促进产业链各环节实现数字化、智能化分析与资源共享。同时,科学规划生产、生活与生态空间,合理确定用地类型、规模与布局,并完善配套设施,切实保障“三产融合”的用地需求。
二、守护绿水青山,夯实乡村生态本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科学阐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深刻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生态宜居是和美乡村建设的内在要求。新质生产力所蕴含的绿色低碳技术,能有效赋能农业生产清洁化、人居环境绿色化,推动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乡村生产生活方式,实现生态保护、环境提升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统一。
一方面,完善乡村环境综合治理体系,健全法律法规、村规民约及配套政策,为人居环境整治提供制度保障,增强治理效果的可持续性。借助高新技术提升环境治理效能,构建数字化监管、评估与保护机制,实现实时监测、分析和响应,填补治理空白,推动乡村环境治理向动态化、精细化转型。另一方面,深入推进绿色发展理念融入村民日常生活。村民既是环境治理的主体,也是最终受益者。要加强宣传教育,增强村民环保意识,引导其成为绿色发展的践行者和监督者。推行积分制等方式,激发村民参与环境整治的主动性和责任感,促进绿色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形成,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实现农业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共同建设生态宜居乡村。
三、弥合数字鸿沟,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城乡数字鸿沟是制约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因素。新质生产力以5G网络、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底座,加速推动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升级,赋能智慧党建、数字政务、应急响应等场景应用,大幅提升乡村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实现高效能治理,保障乡村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一方面,推动“智慧村务”等平台建设,拓宽乡村居民参与乡村治理的渠道。完善数据共享机制,打破“信息孤岛”,提升治理透明度与响应速度。在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下,促进乡村治理体系向智慧化转型。革新传统治理观念,树立数据驱动的智能决策理念;构建多元协同的参与渠道,激励乡村居民共同投身治理实践,加强对各类治理资源的统筹整合,以数字技术重构高效协同的治理新格局。另一方面,增强乡村文化软实力。利用数字技术对乡村文化遗产进行采集、保存,建设乡村数字博物馆、文化资源库,实现文化资源的最大化共享。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数字文化产品,提升乡村文化影响力与认同感。
四、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拓展共同富裕路径
要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新质生产力催生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乡村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就业空间。它不仅能吸引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上山下乡”,更能有效畅通城乡经济循环,显著提升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切实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一方面,畅通城乡要素流动,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数据要素赋能乡村的有效路径。完善人才下乡激励机制,鼓励科技人员、企业家、高校毕业生投身乡村建设。培养高素质农民,探索高素质农民培育与职业教育贯通衔接机制;开展农民数字技能培训,培育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数字新农人”,使其成为应用新质生产力的主体。另一方面,强化资金精准投入,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撬动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入乡村新质生产力相关领域;发展绿色金融、科技金融支持乡村产业。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