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了40年,我认为最好吃的米,不是东北米,不是江南米,而在江西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14 06:08 1

摘要:二者在山地与水域间撞出饮食的根,“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根”,江西菜的底色从不是繁复,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实在。

赣江两岸的烟火,是被山水腌出来的。

古越先民啃着野笋、戳着河鱼,中原迁徙者带来谷种与陶釜,

二者在山地与水域间撞出饮食的根,“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根”,江西菜的底色从不是繁复,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实在。

秦汉时的陶灶还留着烟火痕,魏晋文人笔下的“笋菹”,便是如今客家腌菜的雏形,粗陶盛着,咸香里裹着迁徙的沧桑。

江右商帮的马蹄,踏宽了饮食的脉络。

明清时商船载着米粉、茶油沿江往来,瓦罐汤在码头的炉火上咕嘟冒泡,陶土是本地的,骨汤是寻常的,慢炖的是奔波者对暖的渴求。

民俗里藏着饮食的魂:端午包碱水粽,是借草木灰的涩中和糯米的腻;

重阳蒸艾米果,是把艾草的清揉进岁时的甜,这是先民传下的生存智慧,也是刻在骨子里的仪式感。

时光磨不掉本味,只添了厚重。

如今藜蒿炒腊肉仍飘着鄱阳湖的腥鲜,瓦罐汤的香气依旧绕着老巷,

“味外之旨,形外之神”,江西饮食从不是宴席上的珍馐,是田埂上的糙米饭,是灶台上的家常菜。

它的变迁,是山水与人间的相守,

是寻常日子里,被烟火熏透的、最扎实的沧桑。

今天,跟您聊聊江西的大米……

南北朝时皇帝南巡,梦“寸长大米”,差人寻至万年荷桥,方得这“一亩稻花香十里”的珍品。

明武宗建县时,县令献此米,帝喜赐“代代耕种,岁岁纳贡”,自此成了皇家御用。

更传奇的是朱元璋落难时,在雷公庙遇米谷神仙托梦,后得雷公泉助,荷桥百姓凿泉种稻,这米只认泉眼,移地便变味,遂成贡米。

清时各州纳粮,必候万年贡米到才封仓,人称“国米”

这米粒细长如梭,光洁似玉,蒸饭松软不腻,香得勾魂,蛋白质含量比普通米高两倍,营养赛过五谷。

如今仍守着老法子:

山泉灌、农家肥、人工薅草,亩产仅三百斤,却成了国宴的座上宾。

江西奉新县“土生土长”的千年贡米。

自宋始,华林胡氏先祖胡仲尧以国子监主簿身份进奉此米,便成皇家御品。

宋应星《天工开物》详载其“稻工”“稻宜”之技,清同治《奉新县志》更列其为“岁贡”特品。

九岭山脉南麓的紫红土、山泉水与潦河水滋养,成就米粒清白透亮、坚实饱满的特质。

煮饭时,蒸汽裹挟着清甜香涌出,米饭软糯弹牙,冷后不回生;

熬粥则白似乳,入口即化,连汤带米都透着甘甜,

当地人常说“吃咯奉新米,饭香能绕梁三日”

如今,奉新大米已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产自江西丰城董家镇、梅林镇等11个乡镇,

属中国生态硒谷,千年种植史里藏着“黄金米”的传说。

唐宋时,村民用山泉灌溉、农家肥滋养,称其“受日月精华,产黄金精米”。

明朝起,它成送礼必备。

逢年过节探望病人、孕妇必带,比普通米高近20倍,长期食用的村落百岁老人扎堆,有“丰城人少病,多长寿”的民谚。

米粒细长如梭,蒸煮后晶莹透亮,入口软滑香甜,嚼来有回甘,冷饭不硬。

当地人爱说:“这米,呷一口,蛮扎实的香!”

它不仅是食补佳品,更承载着丰城人的乡愁。

根扎鄱阳湖东岸千年沃土,自秦汉便是重要稻米产区。

唐代姚合诗云“鄱阳胜事闻难比,千里连连是稻畦”,其时稻米已列贡品,香云占、大禾米占等品种因“颗粒饱满、香气蕴藉”被《新唐书·地理志》记载。

清代《饶州府志》仍载“岁贡米数千石输京师”

瓦屑坝移民潮更让“鄱阳”二字随“江西填湖广”播撒四方,成为无数家族族谱中的祖籍印记,厚重如鄱阳湖的潮起潮落。

米粒长柱形、晶莹透亮,蒸后米饭“呷饭”时香醇爽滑有嚼劲,冷不回生。

高安大米

产自江西高安,尤以汪家圩乡米岭为源。

唐武德七年,因盛产香米,高祖李渊改靖州为“米州”,成就“米岭”千年美名。

传说,老郎中获李八百仙翁赠铜钵,内藏早籼谷粒,治愈皇妃顽疾,女儿春秋抱钵投湖护宝,皇帝感其忠义,赐匾“金色籼后”。

此后,高安稻作兴盛,元明时粳籼稻种十余,

清同治《高安县志》载“米岭生禾香茂,米粒精白”,更因贡米之誉名动京师,史书称“瑞州米,白如雪,香满楼”。

米粒莹润如珠,蒸煮后清香萦绕,软糯中带韧劲,冷后不硬。

当地人夸米好,爱说“这米香得嘞,吃嘚饭么?”,一口下肚,舌尖能嚼出稻浪翻涌的田埂味。

如今,高安大米已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黎川黎米

江西抚州黎川县的“千年饭香”。

公元257年黎川建县时,这米便在“七山半水分半田”的丘陵间生根,三国时已有“永城出舂米,满城皆闻香”的民谚。

晚清五部尚书陈孚恩将黎米献给皇帝,获赞“鄱阳万年贡,赣抚黎米香”,从此成贡米。

2017年获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黎米粒细长如玉,蒸煮后软糯弹牙,冷后不硬,香而不腻。

黎川人常说“黎米香,饭更香”,

这米自带山泉清冽气,嚼着有回甘,连饭粒都泛着油亮光泽。

宜春大米

唐元和十五年,韩愈任袁州刺史时亲赴仰山祈雨,旱灾得解后,他将此地稻米命名为“宜春大米”。

此米与两位状元卢肇、易重紧密相连,

易重曾在鸭婆洲试种,后卢肇中状元,洲名遂改“状元洲”,米亦称“状元米”。

樊城堆遗址出土的稻作文物、吴城文化的农耕印记,更将其历史推至史前。

如今,宜春大米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

米粒细长晶亮,直链淀粉15%-20%,冷后不回生,煮后清香松软,咬一口似吞下整个江南的春。

老表说“满四都是米香”,这米香里浸着韩愈的德政、状元的才气、农人的汗水。

这哪是米?

分明是刻在土地上的史书,嚼在嘴里的乡愁!

麻姑米

江西南城麻姑山的“仙稻”,千年种植史里藏着沧桑故事。

相传麻姑仙女飞升前遗落仙米,落地成田,自此稻浪翻涌如仙裙拂地。

宋时起它便作贡品入汴京,《南城县志》“色白如银,粒长而扁”,清同治《麻姑山志》更记“四月始稼,八月方收”,古法种植的规矩至今未改。

这米粒椭圆似珠,煮饭松软带胶香,稀饭稠滑如蜜,当地人喊它“冷饭香”。

冷后更显筋道。

更奇在“麻姑掷米”传说,晋时葛洪《神仙传》写麻姑撒米成珠,今人吃米时总爱念叨:“这哪是饭,是仙女撒的珍珠哟!”

如今,全产业链从稻田到餐桌,米粉细若银丝,复水即食,断条率低于5%。

这口千年贡米,吃的是历史,嚼的是乡愁。

大余丝苗香米

根在秦汉,魂在客家。

半叶和尚在广东增城育出细长如丝的“丝苗米”,后经明代邓氏家族“泡腌”工艺改良,传入大余。

1974年,江西引进双竹粘种谷,宋胜江农艺师带队试种,克服“橘生淮北”之困,终成大余新味。

这米粒细长晶莹,煮后饭粒条状不烂,软而不粘,冷饭不回生,香气能绕梁三日,

尤其适合做腊味煲仔饭,锅巴香脆,米香裹着腊味,一口入魂。

如今,大余丝苗香米已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

它不仅是饭桌上的主角,更藏着客家人与岁月对话的密码,

从“稻鸭共作”到现代化加工,这粒米走过了五百年光阴,却始终带着泥土的芬芳和烟火气。

浮梁米

唐时白居易在《琵琶行》里就写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可这茶香里,还藏着米香呢!

浮梁在唐代就是朝廷赈灾的“粮仓”,每年往关中送百万石米,水路一通,商船挤得像赶集似的。

这米产自景德镇浮梁县,直链淀粉14.1%到15.9%,胶稠度超116毫米,冷饭都不回生,放凉了嚼着还甜丝丝的。

现在这米可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25年刚拿了国家知识产权局的“身份证”。

煮出来油亮松软,带着股子清甜,像把山风都蒸进了饭里。

当地人管这叫“瓷茶米”,跟陶瓷、茶一块儿成了“三绝”。

你看,那碗米饭还冒着热气。

千年山水都炖在这米香里了,嚼着嚼着,能听见赣江的水声,看见先民在田埂上点起炊烟。

这哪是吃饭,是吞下了整片土地的沧桑与温柔。

趁热吃,别让故事凉了。

来源:风烟食录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