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渠道、方式、速度及载体均发生较大改变,涉及高校的网络舆情更加错综复杂,应对难度加大。“Z世代”高校大学生惯于通过微博、抖音、知乎等平台即时表达观点、分享情绪,使得校园网络舆情的生成与发酵呈现出突发性强、情感极化等新特征。对此,高校应主动适应
□ 尹文平
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渠道、方式、速度及载体均发生较大改变,涉及高校的网络舆情更加错综复杂,应对难度加大。“Z世代”高校大学生惯于通过微博、抖音、知乎等平台即时表达观点、分享情绪,使得校园网络舆情的生成与发酵呈现出突发性强、情感极化等新特征。对此,高校应主动适应新形势,积极作为,加强网络舆情应对实践和探索,将技术赋能与人文引导相结合、线上监测与线下治理相贯通,在复杂多元的舆论场中有效防范舆论风险,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构建监测体系,实现舆情精准预警
高校网络舆情应对必须彻底扭转过去“事后救火”的被动模式,构建技术与制度深度融合的监测网络,精准预警校园舆情。
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加强与科技企业合作,依托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即时抓取学生在微博、微信公众号、知乎、抖音、B站等网络平台中的舆情信息,并利用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对信息文本进行处理,提取和识别关键词,判断情感倾向,且对信息的传播路径、扩散速度、关键节点进行可视化呈现。
组建舆情观察员队伍。以宣传部门为核心,广泛吸纳各院系党组织负责人、一线辅导员、思政课教师及学生骨干作为舆情信息员,第一时间感知学生群体的情绪波动和话题变迁,对人工智能的数据分析结果进行补充或校正。
完善研判与预警机制。根据舆情的传播范围、热度、情感倾向与话题敏感性,制定清晰的蓝、黄、橙、红四级预警标准,并为每个等级设定明确的响应阈值和对应的启动流程。对于常规舆情,定期编撰舆情报告,把握动态趋势。一旦监测数据触及或超过预设的黄色及以上预警阈值,则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通过专线电话、专用通讯群组等“快速通道”,确保关键信息在十分钟内直达学校主要领导和应对处置领导小组,为后续决策与应对争取到最为宝贵的黄金时间。
组建发布矩阵,掌握舆论引导主动
在新媒体形成的“秒级”传播生态中,“沉默是金”的古老格言已然失效,高校需建立完善的信息发布机制,牢牢掌握舆情引导的话语权,遏制谣言滋生。
规范信息发布运营机制。将官方网站、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等作为主要信息发布平台,组建专业的信息发布与内容运营团队,明确信息采集、内容审核、发布流程与反馈处理的标准化机制,准确把握发布时机、精准传达政策意图,并从用户视角优化表达方式,提升信息传播的亲和力与接受度。
创新信息发布话语体系。面对以“Z世代”青年为主体的受众,高校官方通报应在坚守权威性和严肃性内核的同时,努力摆脱刻板的“官样文章”模式,将专业的调查、复杂的政策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网络语言,善于运用信息长图、动态图解、权威人士采访短视频、在线直播新闻发布会等可视化、互动性强的形式,将“我们希望公众知道的”与“公众真正关心和能理解的”有机结合起来,显著提升信息传播的到达率、接受度与引导效能。
增强突发舆情释疑能力。完善应急信息发布预案,确保在事件发生时,能够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事实、表明态度立场,并依托发布平台持续通报进展。同时,密切跟踪舆论反馈,对公众存疑或误解之处及时补充说明、澄清事实,以负责的态度有效疏导情绪、化解风险。
筑牢思想根基,增强学生辨识能力
应对舆情的根本之策,在于筑牢广大学生的思想防线。高校必须将网络素养教育深度融入思政教育工作全过程,提升学生面对海量芜杂信息时的内在鉴别力。
聚焦思政和法治课堂主渠道。在思政课增设网络伦理、信息安全与数字公民教育等教学模块,引入社会热议的真实舆情案例,通过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方式,传授学生核查信源、识别谣言、破除信息茧房的实用技能,着力培养学生理性思维与批判精神。同时,认真贯彻2025年11月1日起施行的《法治宣传教育法》,将法治教育融入高校教育和学生日常管理,教育引导学生树牢守法意识、规则意识,合法上网、文明用网。
发挥第二课堂的实践育人功能。充分利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主题团日活动等重要教育契机,常态化、品牌化开展诸如“明辨是非、理性发声”“争做中国好网民”等主题教育活动;定期邀请资深媒体人、权威学者、法学专家和网络大V等走进校园,举办高端讲座、深度论坛或互动沙龙,引导学生深刻认知网络谣言、网络诈骗、网络暴力等行为的巨大社会危害性与法律后果,明晰数字时代公民的权利、义务与责任边界。
挖掘学生社团的自我教育优势。支持学生成立网络文化协会、辩论社、新闻社、动漫社等社团,围绕正能量主题,创作微电影、短视频、漫画、图文推送、H5等高质量网络文化产品,在校园内部自发培育和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网络文化生态,从根源上减少非理性情绪和偏激言论的滋生土壤与传播动力。
提升师生清醒自持的媒介素质。对于教师群体,通过专题培训、讲座、研讨会等形式,锻炼其新媒体应用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培养网络舆情意识,引导其深刻认识新媒体平台的公共属性,谨慎表达个人观点,及时关注舆情动态并提高应对效能。对于学生群体,要把握好网络素质教育的主阵地,通过组织辩论赛、主题演讲等方式加强网络安全教育,指导其正确使用媒体平台,强化对网络信息的鉴别能力;引导树立守法观念,使其在享受网络便利的同时,拒绝传播不实信息,做到严于律己,自觉维护清朗网络环境。
凝聚协同合力,完善多元治理格局
高校网络舆情治理是一项关联度高、复杂性强的系统工程,必须打破传统部门壁垒和职能分割,构建内外联动、多元参与的协同治理共同体。
加强内部协同。从顶层设计入手,成立网络安全与舆情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制定详尽应急预案和权责清单,明确各部门在舆情监测、分析研判、决策指挥等环节具体职责,确保一旦危机发生,能够形成高效运转的有机整体,避免“各自为政”甚至内部消耗的混乱局面。
开拓外部合作。主动“走出去”,加强与媒体合作,面向社会宣传介绍学校的发展战略、办学成就及面临挑战,增强社会公众对学校的了解和认同,为校园新闻传播与危机公关营造良好外部环境。同时,针对网络上的不实言论或诋毁行为,及时澄清真相,并联动网信管理部门和公安机关,固定证据,依法追究相关人员法律责任,维护学校与法律尊严。此外,面对复杂舆情危机事件,可积极寻求与专业公关公司或法律团队合作,利用其数据分析能力强、立场客观中立等专业优势,为学校解决舆情危机提供针对性智力支持,共同筑牢舆情治理的铜墙铁壁。
注重形象建设,夯实院校公信根基
高校形象是影响其公信力的重要因素,需将自身形象建设与公信力提升作为长期的发展战略任务,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多措并举塑造良好形象,进而在舆情引导中占据有利地位。
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梳理学校文化发展脉络,从文化传统和精神谱系中提取典型文化标识和精神价值符号,并将其广泛应用于宣传橱窗、教室文化、宿舍文化、广场文化等校园环境,将文化传承和环境建设融为一体,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校史文化的熏陶;依托全校性节庆或典礼活动等关键时机,组织开展特色主题校史教育活动,凝练和培育学校精神,不断增强师生的学校荣誉感和归属感。
强化公共服务职能。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立足服务地方发展需求,发挥专业优势,组织师生开展常态化志愿服务,以科技下乡、教育服务、社区义诊等为载体,引导青年学生把课堂学习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在实践中将知识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树立高校负责任的公众形象。
深化国际交流互动。加大与国外知名高校、研究机构的交流合作,通过联合培养、师生互访、科研合作等途径,引进国外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教学,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并承办高层次国际学术会议,支持学生参与国际竞赛,在国际舞台“讲”并“讲好”中国故事,推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打造高辨识度校园品牌。
来源:新浪财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