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种常见化肥,白送你都别要!记住这几点,一眼看穿假肥料!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4 05:13 1

摘要:“46%的氮,扫码却跳出‘该批次不存在’,袋子里的颗粒像尿素,溶进水里却只剩42%的肥力,温度只降了1℃,这就是2023年9月新规落地后第一批被揪出的假货。

“46%的氮,扫码却跳出‘该批次不存在’,袋子里的颗粒像尿素,溶进水里却只剩42%的肥力,温度只降了1℃,这就是2023年9月新规落地后第一批被揪出的假货。

把镜头拉回三分钟前,江苏连云港一家农资店,老周拆开刚到的尿素,手机一扫,二维码死活刷不出,他顺手把颗粒倒进一次性杯子,自来水一冲,温度计插进去,红线只往下掉了一格。

老周脸色当场就变了,转头冲店员吼:“退钱!

”店员还在嘴硬:“新系统没更新,货肯定真。

”老周直接把杯子递过去:“真尿素能只降1℃?

你喝一口给我看看!

这一幕不是段子,是农业农村部8月通报案例里的原画面。

造假的人把颗粒表面喷了一层尿素溶液,检测时氮瞬间释放,仪器读数飙到46%,可溶完就露馅,实际氮只有42%。

温度测试法就是戳破这层窗户纸的利器,真尿素溶解吸热,4到6℃的温差是铁打的物理特性,掺了硫酸镁、氯化铵的假货吸热少,温差直接缩水一半。

再看磷酸二氢钾,新把戏叫“二元造假”。

硫酸镁加磷酸二氢铵,按七比三拌匀,外观、水溶性、晶体形状和真品一模一样,磷含量却直接砍到60%。

最坑的是包装,袋子正面印着“HG/T 2321-2023”,看上去挺新,其实2023版标准压根没发布,现行还是2016版。

造假的人赌的就是农户不会查标准号,赌赢了就能多赚两千块一吨。

尿素“一袋一码”追溯制度9月上线,全国农资追溯平台小程序里,真货一扫跳出生产批次、厂名、许可证号,假货要么跳空白,要么显示“该批次不存在”。

可造假速度比系统升级还快,他们先买真袋,灌假肥,再热封封口,二维码是真的,肥是假的。

老周遇到的正是这类“真码假货”。

复合肥也没消停。

氯化钾型冒充硫酸钾型,氯离子飙到15%,忌氯的烟草、葡萄一用就烧叶。

龙头企业干脆在颗粒里埋彩色可溶纤维丝,进水显色,配套APP能扫出纤维分布图,造假的人想仿都仿不了。

可新技术只在中化、金正大几家试点,市面上九成袋子还是老包装,农户只能靠肉眼。

有人说了,拿去化验最保险。

现实是,第三方检测报告要花三百块,等三天,农户等不起。

更黑的是,部分检测机构自己出假报告,章是真的,数据随便填。2023年吊销资质的37家企业里,两家就是检测公司,他们和肥厂三七分成,一份假报告卖五百块。

老周最后怎么维权?

他留了三招:

1. 没拆的整袋剪下500克样品,装进干净自封袋,写清日期、店名。

2. 手机录像,镜头对准袋上批号、二维码、店铺门头,全程无剪辑。

3. 拨打12316,报线索,把样品寄到省执法总队,七天就收到回执,店家被立案。

这三步就是农业农村部推广的“证据链”,样品、视频、回执缺一不可,缺一样,店家就敢赖到底。

有人嫌麻烦,那就认栽?2022年全国农资打假数据,化肥不合格率还有11%,意味着每十袋就有一袋假货,一亩地少收两百斤粮,一斤粮一块二,两百斤就是两百四十块,够买两袋真肥。

算清这笔账,再嫌麻烦就是和钱过不去。

再看直播带货新坑。

某音直播间“特惠尿素”卖九十块一袋,比店里便宜二十块,三小时卖出六千袋,发货地却是河南小村庄,没有厂名,没有许可证,二维码扫出“该链接已失效”。

买家投诉,平台只退不赔,地里的玉米已经追肥,减产一成,找谁说理?

农业农村部11月通报,直播渠道假货率比线下高出一倍,原因就是平台不管资质,只看销量。

想避开坑,记住四句话:

1. 扫码跳不出信息的,直接退货。

2. 尿素溶水温度降不到4℃,直接退货。

3. 磷酸二氢钾包装写2023新标准的,直接退货。

4. 复合肥没给氯离子检测单的,直接退货。

别信店家“系统没更新”“批次太新”那一套,真货永远查得到,假货才总有借口。

老周把经验分享到村里微信群,当天就有三家去退货,店老板黑着脸退款,转头就把假货拉回仓库,准备换个镇再卖。

造假的人不怕罚款,怕的是没人买。

只要退货的人够多,假货就只能烂在仓库。

如果扫码跳出“该批次不存在”,你还会乖乖掏钱吗?

来源:真诚天空7N6gFNS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