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念起不随?法无定法——《易经》《随卦》与《六祖坛经》合参
《随》九五:孚于嘉,吉。象曰:孚于嘉吉,位正中也。
嘉,美也。——《说文解字》。嘉,善也。——《尔雅》。像九五爻那样《随》,无疑是美善之《随》。像九五爻那样《随》,无疑是中正之《随》。像九五爻那样的美善中正之《随》,能得《随》之吉。
呢?怎么样才算是《随》得“中正”呢?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欲得《随卦》九五中正之意,必也先叩其两端,从《随卦》初、二、三、四、上爻的各自得失中求。叩其两端,那真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得中”办法。
叩其两端与允执厥中
初九,官有渝,贞吉,出门交有功。象曰:官有渝,从正吉也。出门交有功,不失也。初九《随》得其正,是其得。像初九爻那样《随》,可得吉,亦能得《随》之不失。
六二,系小子,失丈夫。象曰:系小子,弗兼与也。六二爻看似无得失,实则有失。失丈夫则为其失。
六二失丈夫,实则失本性,实则失自性,实则失己,实则失真我。理解这一点,可以结合《六祖坛经》之: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念念之中,但随本心本性——真如自性,是为丈夫、天人师、佛。若舍此而随,则有八万四千尘劳,是为凡夫、迷人、小子,则其失大矣。
丈夫、天人师、佛,与凡夫、迷人、小子,不可得而兼也。鱼与熊掌不可得兼,你不可能既要、又要、还要,那是不可能的。六二之失,在有所系。有所系,则易失。六二之失实大失。
与六二之失在有所系不同,六三之有所系却为六三之得。六三,系丈夫,失小子,随有求得,利居贞。
六三所系,正是念念之中,但随本心本性——真如自性。此宜坚守,此宜贞。贞守、坚守于此,则有利,则随有求得。
六祖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人人皆可为佛。六三虽有不正之像,就像本来是一个愚迷之人,却因时时处处,坚守、随守本心本性(真如自性),而随有求得。
师示众云:善知识,一行三昧者,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净名经》云: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莫心行谄曲,口但说直,口说一行三昧,不行直心。但行直心,于一切法,勿有执著。迷人著法相,执一行三昧,直言常坐不动,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无情,却是障道因缘。
《六祖坛经》的这段话,可以作为帮助理解六二、六三、九四爻爻意在《随》“念”这个画面的运用。
九四爻就像是那个于“法”有所执着的人。因此,九四爻有“随有获,贞凶”之辞。九四爻之凶,在有所“执”,在有所贞。
了解了初、二、三、四爻之各自得失,而不执于“法”,而但行直心,于一切法,勿有执著。才是九四爻辞“有孚,在道,以明,何咎?”之意。
至此,则又可知上六爻的“拘系之,乃从维之”,像用绳子绑住,用网套住那样,就实在是太过于执着了。
然而,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上六爻执念太深,也并非毫无用处。如果你有像周文王那样救民于水火的执念,也不妨让执念“拘系之,乃从维之”。
周文王用此执念,王用享于西山。至于我等凡夫俗子,恐怕不宜执念过深。象曰:拘系之,上穷也。象辞的文字,似乎更接近于孔圣人“无可无不可”的意思。
如此,像这样,反复推敲《随卦》初、二、三、四、上爻各自的得与失,叩其两端而竭,则《随卦》九五“中正、正中”之意与用,可求也。
PS:
《随卦》的画面,和起心动念,以及《随》“念”的画面,是类似、相像的同一类画面。因此,《随卦》的画面之意,自然就可用于起心动念,以及《随》“念”的画面。
需要注意的是,《随卦》的画面,是一个经过高度归纳、概括、综合的画面。这个高度归纳、概括、综合的《随卦》画面,可以演绎出千千万万个,同一类、,类似、相像画面。
起心动念,以及《随》“念”的画面,只是《随卦》这个高度归纳、概括、综合的画面中的其中一个演绎画面。
我们切不可因这其中的一个演绎画面,而弃的其他同一类、类似、相像的其他万千《随卦》演绎画面于不顾。如果像这样,一叶障目,则又失大矣。
感谢阅读!!!
更多《易经》内容,百家号,书生弘毅,《易经入门》、《易经进阶》、《经史互参与易经运用》专栏——其德文化,与您一起,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来源:文物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