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翠冠梨是崇明地区主要种植的果树品种之一,其果实口感脆甜、汁多,深受消费者喜爱,在推动当地果树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黑星病是翠冠梨的主要病害之一,严重影响了梨树的生长发育、果实品质和产量。若防治不当,会导致梨树落叶、落果,甚至整株死亡,
崇明翠冠梨黑星病综合防控技术研究
黄金岳等
翠冠梨是崇明地区主要种植的果树品种之一,其果实口感脆甜、汁多,深受消费者喜爱,在推动当地果树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黑星病是翠冠梨的主要病害之一,严重影响了梨树的生长发育、果实品质和产量。若防治不当,会导致梨树落叶、落果,甚至整株死亡,极大地阻碍了崇明翠冠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研究崇明地区翠冠梨黑星病综合防治技术,符合崇明生态岛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对保障果树产业健康发展、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也能为梨树种植户提供有效的防治指导。
1崇明地区翠冠梨黑星病发生特点与危害
1.1发病说明
崇明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常年湿润多雨、温度适宜,在这种气候条件下,翠冠梨极易受到黑星病侵害。该病传播迅速,气流、雨水和昆虫均可成为传播媒介,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危害翠冠梨的叶片和果实,发病初期病部出现淡黄色圆形病斑,后期产生黑色霉层[3]。严重时会导致梨树叶片早落,果实畸形腐烂,大幅降低产量与商品价值。
1.2发生特点
崇明地区气候湿润,四季分明,夏季高温多雨,为翠冠梨黑星病病原菌的滋生和传播创造了有利环境。黑星病病原菌以菌丝体在病芽鳞片内或在落叶上的病斑中越冬,当温度逐步攀升、空气湿度增加时,蛰伏的病原菌可受环境刺激而复苏,开始活跃繁衍。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诱导下,病原菌可快速进入生长阶段,产生大量形态各异的分生孢子。这些微小且具有强大繁殖能力的分生孢子,借助自然界的风雨力量以及各类昆虫的活动进行传播,为后续侵染植株组织、引发病害埋下隐患,威胁梨树新梢的健康生长。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病原菌会不断繁殖和再次侵染,病害迅速蔓延。5~7月是翠冠梨的生长关键期,也是黑星病的高发期。
1.3危害表现
1.3.1叶片危害叶片感染黑星病后,初期在叶背出现淡黄色病斑,随后病斑上逐渐长出黑色霉层,严重时叶片卷曲、枯黄,提前脱落,影响梨树的光合作用,削弱树势(图1)。
图1 梨黑星病(叶片)
1.3.2果实危害果实染病后,表面产生黑色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病斑逐渐凹陷,后期病斑上长出黑色霉层(图2)。果实生长受到抑制,发育畸形,严重时果实脱落,即使不脱落,病果的品质也会大大降低,失去商品价值。
图2 梨黑星病(果实)
1.3.3新梢危害新梢受害后会出现黑色椭圆形病斑,病斑处凹陷,严重时新梢生长受阻,甚至枯死,影响梨树的正常生长和翌年的产量(图3)。
图3 梨黑星病(新梢)
1.4常见病害发生原因
黑星病是梨树常见病害之一,一般年份正常用药,不会大面积发生。若受极端天气等因素影响,加上未针对该病采取专门防治措施,病菌逐年累积,会导致黑星病在部分果园发病较重,甚至大面积暴发,果实发病率达95%以上,商品性极差,损失严重。
2崇明地区翠冠梨黑星病综合防治技术
2.1农业防治
2.1.1果园选址与规划选择地势较高、排水良好、通风透光的地块建设梨园。合理规划果园布局,保持适宜的种植密度,翠冠梨种植株行距3~4m,以保证果园内良好的通风和光照条件,降低果园湿度,减少病原菌滋生的环境。
2.1.2清园管理在冬季开展梨树修剪工作时,对果园进行全面且细致的清理。将园内染病的枝条、带有病斑的叶片、遭受病害侵袭的果实,以及散落于地面的落叶,进行系统性收集。同时,刮除树干上的老翘皮,并用石硫合剂对树干进行涂抹,杀死隐藏在树皮缝隙中的病原菌。
2.1.3土壤管理加强土壤改良,增施有机肥和生物菌肥,提高土壤肥力和透气性。每年秋季果实采收后,结合深翻土壤,每亩(约为667 m2,下同)施入腐熟的农家肥3 000~4 000 kg、生物菌肥50~100 kg,改善土壤结构,增强梨树的抗病能力。
2.1.4合理修剪生长期及时修剪,在开展梨树的修剪作业时,仔细辨别并精准定位过密枝、徒长枝与病枝十分关键。对这些枝条,用锋利的修剪工具,贴近枝条基部,小心地将其从植株上移除。冬季修剪时,合理调整树体结构,控制树高和树冠大,促进树势健壮生长。
2.2生物防治
2.2.1利用有益微生物在果园中施用含有木霉菌、芽孢杆菌等有益微生物的生物菌剂,能够在土壤和梨树表面形成优势菌群,抑制黑星病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可在梨树萌芽前和果实膨大期,每亩用木霉菌可湿性粉剂1~2 kg,兑水稀释后进行灌根或喷雾。
2.2.2释放天敌昆虫黑星病病原菌的一些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敌昆虫,如蚜小蜂、草蛉等,能够捕食病原菌的传播媒介昆虫,减少病原菌的传播。可在果园内悬挂蚜小蜂蜂卡或释放草蛉卵,以增加天敌昆虫的数量。
2.3物理防治
2.3.1果实套袋在翠冠梨幼果期进行果实套袋,可有效阻隔病原菌与果实的接触,减少果实感染黑星病的概率。选择优质的果袋,套袋前对果实进行杀菌处理,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喷雾,待药液晾干后及时套袋。
2.3.2诱捕病原菌传播媒介利用黑星病病原菌传播媒介昆虫的趋光性、趋化性,在果园内设置频振式杀虫灯、糖醋液诱捕器等诱捕装置,诱杀病原菌的传播媒介昆虫,减少病原菌的传播扩散。每亩果园设频振式杀虫灯1~2盏,糖醋液诱捕器3~5个。
2.4化学防治
2.4.1休眠期防治梨树休眠期在11月至翌年3月,此时多数病虫害停止活动,蛰伏在残枝、叶、枝干上越冬,是防治的关键时期。对果园进行全面消毒,杀死越冬病原菌,降低病原菌基数。
2.4.2生长期防治在梨树萌芽期、花期和幼果期等关键时期,根据天气预报和病害发生情况,及时进行化学防治。可选用的药剂有40%氟硅唑乳油8 000~10 000倍液。药剂交替使用,避免病原菌产生抗药性,每次喷药间隔为7~10 d,连续喷施2~3次。
3总结
崇明地区翠冠梨黑星病的综合防治需结合崇明生态岛和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将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技术有机结合。通过果园选址规划、清园管理、土壤改良、合理修剪等农业防治措施,增强树势,减少病原菌基数;利用有益微生物和天敌昆虫进行生物防治,实现生态调控;采用果实套袋、诱捕昆虫等物理防治手段,阻隔病原菌传播;在必要时,科学合理地使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综合运用这些防治技术,能够有效控制翠冠梨黑星病的发生和危害,保障崇明地区翠冠梨产业的健康发展,提高果实品质和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同时也符合崇明生态岛建设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力求在防治黑星病的同时,响应崇明生态岛建设目标,不断提升梨的品质,提高农户的经济效益,为梨树种植户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黑星病防治指导意见,对崇明果树产业发展和生态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来源:青钱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