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标题就放在这心里:广东一家人去了一趟西藏山南,有三件事一直绕在脑子里。
标题就放在这心里:广东一家人去了一趟西藏山南,有三件事一直绕在脑子里。
先说行程。
人到拉萨落地,休整一晚,第二天走G318往泽当方向,车程三小时左右,路平直,山风硬朗,窗外雪峰像是在盯人看。
车过曲水大桥,海拔开始往上顶,耳朵闷,嘴里像含了棉花,嚼口香糖顶一顶,喝点温水压一压,节奏慢下来,心稳一点。
进山南,第一站去雍布拉康。
当地人说这是西藏第一座宫殿,吐蕃赞普最早的行宫,山头像一只鹰站着,脚下是雅砻河谷。
台阶不少,腿发紧,步子放小,手摸墙,墙是暖的,太阳正好晒着。
殿里供着松赞干布、赤松德赞、松赞干布王后像,墙上画的是格萨尔故事,颜色重,线条劲,像有人在耳边唱古调。
站在屋檐下往下看,田地拼成块,绿色像一个个布条接起来。
风吹过来,帽子差点飞了,抓住帽檐,心里那点子焦躁也被一并带走。
第二件事从羊卓雍错开始。
导航说两小时,盘山路像拉面,弯一个接一个。
到了观景台,湖像一块玉,颜色深浅分开,边上雪山像撒了糖粉。
手冷,鼻子也冷,心里热。
湖边有牦牛,有人招呼拍照,价格说清楚,15分钟一组,多拍几张别磨蹭,牛也要休息。
湖边的风大,围巾要绕紧,太阳看着热,紫外线像刀刮,脸涂厚点防晒,嘴唇抹油,回酒店别变成树皮。
湖不只是漂亮。
当地老人讲过一段话,说湖像天女的镜子,能照人心里那道坎。
听完人就安静了,脚步小了,声也轻了。
第三件事落在桑耶寺。
说它是西藏第一座寺院,唐朝时候,赤松德赞请莲花生大师修法,按曼荼罗格局建的,中间是乌策大殿,四角四座神殿,红白黑绿各守一方。
走进寺院,鸟叫一声,两边转经墙上都是手摸过的痕,石头摸上去有温度。
广场上有人绕着大殿走,脚步很慢,口里念经,风把声音吹得散开,又落回来。
进乌策殿,灯油味混着松香味,墙上是壁画,故事一段接一段,从吐蕃王朝一直画到后来的格鲁派入藏,像一条长河从眼前过。
殿里不让拍照,眼睛多看,脚步轻。
从桑耶寺坐小船过雅鲁藏布江是个妙处。
江面宽,水像在喘气,岸边的沙子细,鞋里进一点,脚底反倒不累。
船票要看清,不旺季50-60,旺季往上调,现金最好备着,小码头信号不稳,手机像个摆设。
回到泽当,街上热闹,店面铺了长长一条。
牦牛汤锅味道厚,肉要切薄,汤要先尝,盐少一点更鲜。
青稞面要和上酥油,捏成小粒,丢到骨汤里,肚子暖得快,脸上也有了颜色。
甜茶馆坐一会儿。
一壶甜茶,两盘藏式点心,墙上挂着氆氇,茶香像是钩子,把人从风里拉回到屋里。
服务员不停添水,嘴里笑,脚下快。
这里说三件事,心里想不明白,嘴上又忍不住想说清楚。
第一件事,人和高原的较劲。
刚到的那天夜里头疼,像被鼓槌轻轻敲,睡着睡着醒,心跳加快,手心有汗。
医生说别硬扛,先睡足,水喝满,走路慢,爬楼停,海拔每上五百米,脾气收一收,嘴也收一收。
真听话,头就不那么疼,心也没那么乱。
走雍布拉康那天,看到一个大叔背着氧气瓶,动作稳稳的,脸色红润。
问一嘴,笑说不是病,是安心。
原来不是在跟山较劲,是在跟自己的节奏较劲。
人只要慢下来,山就不比人高,风也不比人硬。
第二件事,景和人的距离。
羊湖像梦,但梦里人多。
拍照要排队,热门机位排十几米,架子密密麻麻,脚边都是三脚架的影子。
远一点的山坡空着,风大,景开阔,照片干净。
有人问值不值,答案放在路上,路一走完,心里自然就知道。
桑耶寺门前的转经道,人一圈一圈绕,有老人,有小孩,手里转经筒吱呀吱呀。
有人走到一半,坐在墙根上晒太阳,半眯着眼,像一只猫。
这时就明白,景是景,人是人,挤在一起,谁都别急,谁都别抢。
第三件事,历史的厚,像一锅老汤。
雅砻河谷是吐蕃发源地,始祖山边上的赞普墓群一座接一座,石块走近能看见风化的纹理。
当地人会指着远处说,那边就是松赞干布的故事开始的地方。
雍布拉康里挂着的唐卡,颜色像火,线条像绳,把过去拉到眼前。
桑耶寺墙上留着修复过的痕,旧色和新色拼在一起,不吵。
这汤一端上来,不急着喝,先闻一闻,味道就到心底了。
行程里塞几个实用点。
出发选自驾更稳,拉萨到山南高速加省道,路况好,限速多。
海拔落差大,车上备葡萄糖、氧气瓶、止痛药、肠胃药,袋装甜茶也有用。
油箱保持半箱以上,山里加油站点不算密,过曲水后加满心里更稳。
时间放在早上,7点出发,光线软,风小,绕到中午刚好找家馆子。
景点顺序别太密,雍布拉康+昌珠寺一天刚好。
昌珠寺有珍珠唐卡,传说文成公主亲自发愿,唐卡光泽像水面,讲解要听,细节多。
第二天去羊湖,下午回到泽当,第三天桑耶寺,加船渡江,一天也满满当当。
住宿别只看网红,雅砻河路附近有不少小酒店,热水稳,电热毯有,窗户小点但是保温好。
旺季提前定,平日更划算,周一到周四价格能低一截,早餐也能慢慢吃。
吃饭看锅底,牦牛汤越清越好,油花分得开,说明火候到位。
青稞酒少喝,度数虽不高,海拔一高,脑袋就像蒙了布。
甜茶随便喝,糖多,但高原上糖就是力气。
衣服按三件套,外层防风,中层抓绒,内层排汗,脖子护住,手套薄厚各一双,太阳镜不能省。
鞋底要硬,沙子多,石子多,脚踝别扭一扭,人就没力气了。
防晒往死里抹,脸脖耳朵都抹,半天补一次,嘴唇抹到油光才算稳。
门票方面,雍布拉康、桑耶寺都有讲解,现场请会更清楚,几十块钱,值。
船票现金备好,小店扫码不稳,信号掉了,队伍就卡住了。
拍照别骑到土坡的边上,土松,风一吹,人心一紧,景也不敢看。
路上会有自驾队,超车别急,山里回头弯多,对向一开灯,先等等。
夜里不走山路,动物出来找吃的,眼睛在路边一闪一闪,别吓到它,也别吓到自己。
再说三个瞬间。
雍布拉康台阶中段,有个小孩背着小红书包,走五步停一下,奶奶在后面轻声叫他小名,手里拿着一块奶渣,气喘像猫呼噜,还是往上走。
羊湖边有个小伙子拿着一面小经幡,在风里晾,颜色被太阳晒得亮亮的,最后把经幡系在自己背包上,转身就笑。
桑耶寺门口的老人坐在墙根儿,晒太阳,手上的经珠一颗一颗转,影子像一条狗趴在脚边,他抬眼看了一下云,又低头继续数。
这几幕像钉子,钉在心里。
三件想不明白的事,到最后像是知道了一点边。
人和高原的较劲,不是赢,是和解。
景和人的距离,不是近,是有度。
历史的厚,不是讲,是被看见。
山南这条线,有脉,有骨,有肉。
脉在雅砻河,骨在雍布拉康和桑耶寺,肉在甜茶和牦牛汤里。
做个收尾。
去之前检查身体,感冒先好,再上山。
老人小孩要多休息,走两步歇一歇,海拔不看年龄看节奏。
行李不求多,轻,能走就够。
相机拍够了,眼睛也要看够。
回程那天,天还是那样蓝,风还是那样硬。
车窗外的经幡一串串地飞,像有人在挥手。
心里有一句话,简单又实在。
山在那儿,人也在这儿,慢慢来,别抢,别耗,继续走。
来源:那一刻旧时光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