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几天新闻联播里提到,有领导说今天的发展成就是建立在毛泽东那一代人打下的基础之上,这话一出就在网上引发争论,许多中老年观众觉得这话说得有道理,可不少年轻网友接着就提出疑问,他们联想到三年困难时期的情况,认为当时生活确实艰苦,没必要勉强去美化过去。
老一辈打下的底子,年轻人不认账?历史真没那么简单
前几天新闻联播里提到,有领导说今天的发展成就是建立在毛泽东那一代人打下的基础之上,这话一出就在网上引发争论,许多中老年观众觉得这话说得有道理,可不少年轻网友接着就提出疑问,他们联想到三年困难时期的情况,认为当时生活确实艰苦,没必要勉强去美化过去。
其实很多人不了解,我们现在用的不少东西,源头都在那个年代,比如高铁钢轨的技术有八成来自“一五”计划时期的钢铁厂,红旗渠修建了十年,至今还在为河南河北供水,农村合作医疗也是那时候建立的,后来的新农合就是参照这个模式调整的,还有原子弹项目,当时没有电脑可用,工程师们全靠打算盘计算出爆炸临界值,整个过程都是靠自己人完成的。
有人说那个年代存在浪费和愚昧现象,还搞个人崇拜,但别忘了当时美国对我们进行封锁,苏联也撤走了上千名专家,全球没人帮助我们,只能靠自己硬扛,现在央视播出《红旗渠精神》特辑,播放量超过两亿,国家博物馆新展览里的老卡车和手摇计算机,参观的年轻人占到六成以上,清华的研究表明,那时候每投入一块钱搞基建,到2020年能带动三十七块钱的GDP增长,这比单纯花钱消费要划算得多。
芯片行业在竞争14纳米工艺,中芯国际的技术骨干里,超过三成是七十年代电子厂培养出来的技工子女,浙江农村修路和修水库的工作,大多还是沿着老的渠网系统进行改造,北大去年的调查显示,七成零零后年轻人知道马云和马斯克,但只有不到三成能说出王进喜、钱学森或者红旗渠劳模的具体姓名。
1976年全国铁路修到四万九千公里,这些铁路有九成五都是我们自己建造的,当年参与“两弹一星”工程的元勋中,有三十二位曾在国外留学,但他们全都选择回到祖国,没有一个人留在外面,如今中国高铁沿线那些长度超过五百米的大桥里,有四十二座桥墩仍然沿用七十年代制定的混凝土标准。
这些事不是编出来的故事,而是实实在在的数字和工程,你可能觉得过去的日子太苦,但没有那时候打下的基础,今天想跑快些都难,我觉得现在争论谁对谁错没多大意思,不如看看这些东西是怎么撑起今天的日子,毕竟饭要一口一口吃,路也要一步一步走出来。
来源:爱生活的蜻蜓Fk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