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49岁男子肺癌术后吃雪梨,2年后脑转移,医生:3大疏忽是主因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4 02:26 1

摘要:2018年,49岁的张德强是拆迁队的一名工人。入行十多年来,他几乎没离开过尘土和废墟。每当推土机轰鸣、墙体倒塌后,张德强便一头扎进漫天灰白的石屑中开始工作。他从不戴口罩,只随手用毛巾在嘴上一挡。一天活干下来,牙缝里全是砂,就连晚上洗澡时冲下的水都是灰的。毕竟干

2018年,49岁的张德强是拆迁队的一名工人。入行十多年来,他几乎没离开过尘土和废墟。每当推土机轰鸣、墙体倒塌后,张德强便一头扎进漫天灰白的石屑中开始工作。他从不戴口罩,只随手用毛巾在嘴上一挡。一天活干下来,牙缝里全是砂,就连晚上洗澡时冲下的水都是灰的。毕竟干的是体力活,累了的抽根烟是常有的事,但随着年纪增长,张德强的烟瘾也越来越大。一天至少一包烟,遇上工作量大的时候能抽两包。拆到一半累了,他就靠在砖堆边点一根抽上几口,浑身的疲劳立刻便一扫而空。殊不知,这样的工作环境和习惯,早已让身体来到了承受的极限。

2018年7月5日,这天中午,张德强正蹲在推土机旁吃午饭。筷子刚夹起一块红烧肉准备咽下,一阵钝痛忽然从胸口中央钻了出来,像有什么硬物在里面被人拧了一下。最近他咳嗽十分频繁,早晨起床总能咳出一口带铁锈味的痰,而这会儿那股压迫感更明显了。张德强皱了皱眉,放慢咀嚼,下意识地揉了揉胸口,这股闷胀钝痛的感觉很快缓和。他心里嘀咕:估计是吸了太多灰尘,肺子又发炎了,并没有太当回事。

时间来到夜里十一点,宿舍里闷得像蒸笼。张德强正靠在床头抽烟,刚吸两口,胸口那股熟悉的痛感又冒了出来,这次比白天更实在,像火烧一样,从右侧胸口一路往肩背放射。他微微弯腰,胸口起伏急促,呼出的气像被堵在喉咙里,没一会额头便渗出了细汗。张德强咳了几声,发现喉咙又干又痒,还带出了一点腥甜味。以此同时,胸中那股灼热反而更明显。他扯过水瓶灌了几口,疼痛似乎稍缓,可每吸一口气都牵动那片隐隐的胀处。虽有一丝担忧,但张德强又很快安慰自己道:干这行十几年,咳嗽是老毛病,休息几天就好。

直到三天后的中午,意外终于来临。这天太阳格外毒辣,张德强在工地一角的阴凉处,坐在一堆废砖上抽烟。烟才点燃一半,一阵尖锐的痛从胸口深处猛地炸开,像有人狠狠勒住了肺,呼吸瞬间被掐断。他的手一松,烟头落在鞋面上,随即胸口一阵阵发紧,疼得直不起腰。张德强还没来得及反应出了什么事,一阵止不住的咳嗽如海啸般袭来,痰里隐约还带着一丝暗红。工友看他快把肺都咳出来了,连忙跑过来给张德强送了瓶水。然而几口水下去,咳嗽不仅没有停止,甚至连呼吸都变得困难。此时的他脸色灰白,嘴唇泛青,胸口剧烈起伏,呼吸声仿佛拉风箱一般。

工友见情况不对,连忙问他怎么回事。而张德强想要说话,可喉咙里只能挤出几声低低的气音,胸口那股痛越逼越紧,他下意识用手死死按住右胸,指节发白,身体轻微发抖。眼看再拖下去张德强很可能会出现窒息。工友顿时慌了神,连忙掏出手机拨打了急救电话。

救护车很快赶来,入院后,张德强接受了一系列全面检查:胸部增强CT提示右上肺后段可见约3.1cm×2.7cm结节影,边界欠清,伴毛刺征与胸膜牵拉;纵隔内见多个小淋巴结影,最大约0.8cm;支气管镜检查显示右主支气管外壁受压变形;CEA升高至12.4ng/mL,CYFRA21-1为5.6ng/mL,NSE为29.3ng/mL;血气分析轻度低氧,肝肾功能正常。结合影像与肿瘤标志物,初步诊断为右上肺占位,倾向肺腺癌。

张德强听到“肺癌”两个字时,整个人怔在病床上,手指无意识地揪着床单。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不就是老咳嗽吗,怎么会变成这个?”医生坐在他对面,语气平稳而清晰:“长期吸烟、粉尘刺激,再加上呼吸道反复炎症,都会让支气管上皮反复受损。你这个病灶位于右上肺靠近肺门,已经侵犯到周围支气管,属于早中期,但尚无远处转移。现在最重要的是尽快手术切除。”

妻子在一旁红着眼追问:“手术风险大不大?能不能一次切干净?”医生耐心解释:“目前这是唯一可能根治的方法。我们会行右上肺叶切除加系统淋巴结清扫。手术时间较长,但他的体能状况还可以。术后要根据病理分期决定是否化疗,即使切干净,也有复发风险。”张德强沉默片刻,深吸了一口气:“做吧,干脆利落点。”

手术安排在三天后。开胸那一刻,空气里都是消毒水味。手术历时六个多小时,术中切缘阴性,纵隔及肺门淋巴结未见转移。术后病理确诊为肺腺癌T2aN0M0。恢复期,他咳嗽频繁,胸口每次扩张都牵动伤口。医生叮嘱术后四周开始辅助化疗,方案为培美曲塞联合顺铂。前两周期他出现轻度乏力、食欲下降、味觉减退,偶尔伴轻微脱发,但他硬是咬牙坚持,每次化疗前都提前戒烟,吃得清淡。六个周期结束后,复查CT显示手术腔愈合良好,无复发迹象,肿瘤标志物恢复正常。

出院前,主治医生郑重叮嘱他:“第一,必须彻底戒烟;第二,尽量远离粉尘环境,如实在要上工,务必戴防尘口罩;第三,饮食宜清淡,少油少盐;第四,三个月复查一次胸部CT与肿瘤标志物;第五,出现持续咳嗽、胸闷、体重下降、气促等症状,立即就医。”

张德强把这些话记在心里。妻子也把他接回家照顾,生活习惯随之改变:早餐是燕麦粥配小菜,午餐多为清蒸鱼、豆腐和青菜,晚餐只喝一碗米汤。工地上的兄弟喊他回去干活,他摆摆手说:“医生不让。”起初他总觉得胸口空落落的,没力气,又常咳几声干痰。妻子听人说雪梨能润肺清痰,便每天早晨削一个放在他床头。他吃着那股清甜,觉得嗓子舒服了不少,便养成了每天早上一只雪梨的习惯。

三个月后复查,结果一切良好:肿瘤标志物恢复正常,CT未见异常。走出医院那天,张德强长长地舒了口气,第一次觉得空气里没有灰尘的味道。他心想,既然雪梨让自己舒服,检查又没问题,那就继续吃吧。一晃便是两年过去,张德强依然保持着每天一个雪梨的习惯。而两年来,不管是复查还是日常生活,他的肺再也没出过任何异常。正当张德强以为过上了健康正常的生活时,一场危机再次将他平静的生活打破。

2020年7月20日,傍晚六点多,工地收工后,张德强正坐在家里的小饭桌前等待开饭。突然,一股来势汹汹的钝痛却猛地在脑后炸开。那疼不是刺痛,而是深沉又闷的压迫感,从后枕一路往右侧太阳穴蔓延,像有人在颅骨里慢慢拧紧一根钢丝。张德强皱着眉,下意识停下动作,手指无意识地揉着太阳穴。疼痛没有立刻消退,反而越积越深,像被堵住的血流在脑中缓缓涨开。他吸了口气想缓解,却发现一旦低头,脑内的胀感就更明显,像整颗脑袋都被重锤敲击。

饭菜端上来后,张德强赶紧夹起一块肉吃下,想要将这股不适压下去。结果这一阵阵疼痛却忽然转为锐利,从右侧太阳穴一线直冲眼眶。张德强的视线瞬间模糊,光线变得刺眼,眼前的世界像被水晃动,连桌面都在轻轻倾斜。他试着坐直,却感到整个人在旋转,耳边的嗡鸣一阵高过一阵。额角冒出细汗,手里的刀滑落,叮地一声砸在地上。那股痛牵动着眼后神经,每跳一下,脑袋就像被针扎。他试图稳住身体,但四肢的力气正一点点消散,握着雪梨的手开始发抖。疼痛波浪般袭来,每一阵都让视野更暗,眼前的光线成了断续的碎片。

妻子在厨房听到声响冲出来时,只见他僵坐在椅子上,呼吸急促,脸色发青。她连忙伸手去扶,掌心一触到他额头,冰冷得像碰到湿铁。张德强张了张嘴,似乎想说什么,却只发出一声低低的哼。下一秒,他的身体微微前倾,整个人像被抽走了力气,肩膀无力地垂下。妻子慌忙抱住他,惊呼声带着哭腔:“老张!你怎么了?”眼看得不到回应,妻子赶紧拨打了120。

救护车抵达时,张德强已经意识模糊。医护人员迅速为他建立静脉通道、吸氧,并在车上进行了简要的神经学评估——右侧瞳孔轻度散大、对光反射迟钝,四肢肌力明显下降,尤其是左侧上肢几乎无法自主抬起。血压高达180/110mmHg,心率120次/分,呼吸浅促,血氧饱和度仅90%。妻子紧紧攥着他冰冷的手,不停呼唤他的名字,却只听见断断续续的呻吟声。

抵达市三院急诊科后,张德强被直接推入抢救室。值班医生当即下达头颅CT及脑部增强MRI检查。CT平扫显示右顶枕叶可见约2.8cm×2.5cm的圆形低密度灶,周围伴明显水肿带,病灶边缘模糊,压迫邻近脑沟,右侧脑室轻度受压、正中线左移约4mm。MRI增强进一步提示该区病灶呈环形强化,中央坏死明显;另在小脑右半球可见散在多发小结节影,T1低信号、T2高信号,增强后亦呈不均匀强化,考虑转移性病变。胸部复查CT提示术后右肺瘢痕区下方出现约0.9cm新结节,纵隔淋巴结轻度肿大。结合病史及影像学结果,医生初步诊断为肺腺癌术后脑转移伴颅内高压。

急诊室内的空气一度凝固。主治医生皱着眉,语气沉稳:“病灶造成明显脑水肿,必须立即降低颅压,否则随时可能出现脑疝。”护士立刻推来甘露醇、地塞米松注射液及高流量氧气,监护仪持续报警。随着甘露醇缓缓输入,张德强的呼吸略微平稳,但仍闭着眼,额角细汗未干。医生吩咐再做血气分析与电解质检查:血钠轻度下降,二氧化碳分压偏低,提示过度通气,肝肾功能尚可。

当医生在病房外沉声宣布:“肺腺癌复发,并出现多发脑转移,情况非常严重”时,整条走廊陷入死一般的寂静。张德强的妻子愣了几秒,整个人僵在原地,嘴唇微微颤抖,像是被人抽走了全部力气。她随即猛地上前一步,双手死死攥着病历夹,声音发抖:“不可能!两年前不是说切得干干净净的吗?化疗也做完了,复查一直正常,他每天都听医生的话,不抽烟、不喝酒、也不去工地,怎么可能又复发?”话音未落,她的手一抖,病历散了一地,纸页哗啦啦铺满走廊。

护士赶紧上前安抚,她却推开椅子,脚步凌乱地靠近医生,眼里布满红丝,声音嘶哑:“每次复查我都在,影像、指标全是正常的!他饮食清淡,每天早起散步,早饭还要吃雪梨润肺,你们说的我都记下来了,一条没少——哪一步出错了?!”

起初,主治医生也以为这是病情自然进展或依从性下降的典型反复。可当妻子从包里掏出厚厚一摞复查资料——三个月一次的胸部CT、肿瘤标志物、血气分析、肝肾功能检测、放疗随访报告,时间线分明、曲线平稳——他意识到问题没有那么简单。为了排除偶然,他把张德强自手术至今的全部资料重新调出:手术记录、病理分期、切缘取样、淋巴清扫数、化疗方案、剂量维持率、不良反应记录、放疗计划表……

他把关键影像一帧帧调出来,对比历次胸部CT与脑部MRI,用荧光笔在监视器上圈出每一个结节的边缘。右上肺术后瘢痕下那枚细小阴影,与两年前的片子相比并无明显变化,而脑部的多发病灶,却像在短时间内同时出现。他皱紧眉头,又将CEA、CYFRA21-1和NSE的数值变化画成折线,试图在那平滑的曲线里找出哪怕半个单位的异常起伏。可无论从哪一角度推演,都无法解释这突如其来的复发与脑转移——影像规律、指标稳定、治疗路径无误,一切似乎都“太完美”了。

他再次约谈家属,把焦点集中在生活与饮食上。妻子情绪紧绷,几乎在医生开口之前就急切地抢答:“他一直照你们说的做!饭菜都是我做的,三餐清淡、定时定量;不抽烟不喝酒,饭后半小时出去走路;每三个月准时复查,一出来我就把结果拍照发给你们。连厨房的油和盐我都用计量勺,一点都不多放。”她的声音渐渐哽咽,眼眶泛红:“他真的是一丝不苟,体重两年多几乎没变过,连晚上都不看电视怕熬夜。医生,你说他到底哪里没做到?”

医生沉默了几秒,翻看随访记录时,眼神停在一个反复出现的字眼——雪梨。他抬起头,语气放缓:“他每天吃雪梨,是固定的一个吗?削皮还是连皮?是冷吃还是煮熟?有没有加蜂蜜、冰糖或者别的东西?”妻子几乎立刻摇头,语气坚定:“都是我削好的,就一个。早上饭后吃,常温,现削现吃,不放糖不泡水。我们怕上火,他就说吃雪梨能润肺清嗓,也算是老习惯。”

医生又追问:“雪梨的来源和保存呢?是不是一买一堆放着慢慢吃?有没有放太久或反复冷藏取出?会不会和药或者保健品同时吃?”妻子依旧斩钉截铁:“我只买超市的盒装水果,带标签的那种,放冰箱冷藏,不超过两天就吃完。绝对不会反复拿出来冻回去,也从不混着药吃。医生,他连普通水果都不敢乱碰,就信这个雪梨润肺,我们想着它清淡,总不会出问题。”她顿了顿,低声补充:“其实他连吃雪梨的时间都定好的,每天早上七点半,一分钟都不差。”

她甚至拿出手机里的打卡记录:每一次饭菜、每一根药片、每一次晨走的步数和心率,全都拍照存档。屏幕上排列着密密麻麻的照片——早晨七点半的雪梨切面、果肉的颜色、与药物服用的时间间隔,都被标注得清清楚楚。医生沉默良久,把这些看似自律到极致的生活片段一张张放大,却依然找不到任何破绽。就在此时,病房里的警报骤然响起——张德强突发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迅速下降、意识出现短暂空白,继而陷入进行性呼吸衰竭。

急救团队立刻到位:快速吸氧、开放双侧静脉通道、建立有创动脉监测、紧急气管插管。血气分析提示严重低氧性高碳酸血症,立即启动呼吸机辅助通气。医护交替进行胸外按压,抽血送检D-二聚体与心肌酶谱,超声排除心源性因素,床旁CT紧急推入扫描。影像回传的那一刻,医生眉头骤蹙——双肺弥漫性结节与大片渗出影交织,提示广泛性转移并继发感染。尽管迅速使用去甲肾上腺素维持灌注压,并同步推注肾上腺素,节律仍持续紊乱。数次除颤与按压后,监护仪上的波形逐渐平直。抢救宣告终止。

走廊里一片死寂,妻子的声音几乎撕裂空气:“他哪一步没做到?医生你告诉我,他不是一直都在好转吗?报告上写的‘稳定’,到底算不算稳?是不是手术根本没干净?”

医生没有推诿,立即调出当年的手术与复查档案:右上肺叶切除术全程录像、病理切缘阴性、淋巴结清扫12枚均阴性、术后并发症分级0-A;术后化疗按标准四周期完成,剂量维持良好;一年内每三个月复查CT,影像均显示无局部复发迹象,肿瘤标志物CEA、CYFRA21-1、NSE始终维持在轻度波动范围。按理,这样的患者并不该在两年后出现突发性多灶转移,更不该在短短一周内进展至全肺弥漫性病变。

家属的悲恸与愤怒在递进。妻子从最初的质问,到声音嘶哑、瘫坐在走廊尽头,整个人像被抽空了力气。医生把能解释的都解释了,把能出示的检验、影像、手术记录全都摆在面前,却越说越觉得胸口发沉。他没有急着离开,而是默默在走廊尽头坐了很久,脑海里不断闪回那份异常整齐的复查表、那一个个被时间精确到分钟的生活记录。所有数据都在安全区,所有标准都达标,可结局依旧让人无法接受。

第二天,他召集了一个多学科会诊——肿瘤内科、胸外科、影像科、病理科、营养科、药学部全员到场。会议持续了近四个小时。大家从手术技术谈到病理分型,从微小残留病灶讨论到化疗耐药机制,又从吸入性毒物暴露推演到药物间代谢竞争,一条条分析,一项项排除。最终,没人能把这次骤然的全肺转移,与那份几乎教科书式的康复依从性对应起来。会议记录里只留下冷冰冰的一行字:肺癌术后晚期复发转移,进展迅速,具体触发因素未明。

把它定义为“突发”,对医生而言并不是卸责,而是一种无力的暂时止步。他很清楚——医学里从没有真正的“无缘无故”。像张德强这样术后指标稳定、生活自律、复查严谨的患者,出现爆发式复发,意味着某个关键的、被忽视的细节仍在暗处。他再次打开病例,把所有资料按时间轴重新排列:每次CT的比对点、血液学指标、用药时间、饮食日志与主诉记录。尤其是那条看似无害的“每天一个雪梨”,他用红笔圈出,旁边写下“时段固定”“果源单一”“温度习惯常温”“摄入后伴轻咳”几个注释。随后,他又把所有与雪梨同餐的药物、补剂、化疗巩固药及微量元素一一标出,用不同颜色的符号做了交叉索引。

两个月后,他以《一次难以解释的肺癌术后突发复发病例》为题,在省级肿瘤学术年会上作专题汇报。病例代号为ZDX,男性,术后依从性极高,治疗规范、监测连续、影像与指标长期稳定,却在两年内出现了迅速的全肺转移并伴中枢扩散。他将全程诊疗曲线投影在大屏上,会议厅陷入压抑的沉默。有人低声讨论:“是不是术中切缘有漏?是不是有隐匿转移没显影?是不是影像分层没做足?”

就在众人犹疑时,一位年约六十、鬓发斑白的老专家缓缓起身。他沉声说道:“这例病例我希望能看全套资料。”语气平静,却带着让全场屏息的力量,“我总觉得,有什么东西被忽略了。我们看得太干净,反而失去了细节。”

说完,他重新坐下,戴上老花镜,一页页翻阅——不仅核对常规CT与病理报告,还逐张放大张德强术后饮食记录的截图,细看雪梨的外观、食用时间、与药物服用的间隔。

医生在饮食记录那一栏特意备注:“患者术后对饮食管理极其严格。每日摄入总热量维持在1600千卡左右,三大营养素比例计算精确到克。脂肪摄入不超过推荐量的60%,戒烟戒酒,完全不碰油炸和腌制食物。糖分来源仅限水果,自术后两年间,固定于早餐后食用一个雪梨。食物烹饪方式、用盐克数、进餐时间、餐后步行时长——皆有完整记录。”

“等一下。”坐在会议末席的那位老专家忽然抬起头,眉心微蹙,打断了汇报。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让人下意识安静的力量:“你们是不是觉得这样的饮食‘完美得无可挑剔’?可你们有没有想过——问题,可能就出在那每天一个雪梨上?”这个句话像一道闪电劈进了会场空气里,而他下一个问题,此前更是没有任何医生问到过。

会后,主治医生再次联系张德强的妻子,在她断断续续的回忆中,终于拼出了那段被所有人忽略的真相。

专家在听完全部细节后,神情瞬间沉了下来,眉心紧锁,语气低沉而笃定:“雪梨确实是好东西,它含水量高、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C和果糖,确实能润肺生津、帮助术后补充能量。尤其是肺癌患者,术后容易出现咽干、咳嗽和食欲差,适量的雪梨能帮助缓解不适,增强免疫功能,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张德强在吃雪梨的方式上,却犯了三个极为常见、却被大多数人忽视的错误。”

专家扫视全场,语气压抑却坚定道:“这3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在健康人身上可能无碍,但对于一个术后脆弱、代谢环境被彻底改变的患者来说,它们叠加的风险,足以成为复发和转移的诱因之一。这是一例非常典型、却又极易被忽视的病例,近几年,我们在临床上看到类似情况的患者越来越多,这不是偶然,而是一个值得全行业反思的警钟。”

张德强在术后恢复期间,每天早晨都固定吃一个雪梨。他认为这种做法能“清肺润喉”,是医生所说“清淡饮食”的最佳体现。但他没有意识到,这一习惯在体内引发的连锁反应,正在悄悄改变身体的代谢环境。

第一个隐患出在温度。张德强喜欢吃从冰箱里取出的冷雪梨,尤其在晨起空腹时,一口咬下去,冰凉的果汁顺喉而下,让他感觉清爽。但肺部手术后,胸腔神经极易受刺激。低温食物进入胃部,会通过神经反射引起支气管与肺部小血管的收缩。反复刺激使局部血流量下降,氧气供应不足,代谢废物堆积。正在修复的组织在缺氧状态下代谢紊乱,修复受阻,局部环境的酸化反而成为异常细胞重新活跃的温床。

第二个问题在时间。他总是空腹吃梨,紧接着服药。术后他需长期口服靶向药与抗感染药,而雪梨中的果酸、鞣酸等物质容易与药物成分结合,形成不溶物,影响吸收。药物血浓度下降后,抑制异常细胞的作用被削弱。果酸还会刺激胃酸分泌,使部分药物提前被分解,导致药效未发挥便被破坏。表面看他服药严格规律,实际上药效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体内防线在无声中被削弱。

第三个问题是单一饮食。张德强的早餐永远是“一个雪梨、一杯水、一粒药”,他相信规律能带来安全,却忽视了代谢系统需要多样刺激才能维持平衡。雪梨以果糖为主,长期固定摄入会让胰岛素分泌形成固化模式。血糖曲线反复波动,细胞氧化压力升高,炎症因子活跃,免疫系统识别异常细胞的能力下降。久而久之,身体的自我调节能力变得迟钝,恢复速度放慢,局部代谢环境失衡。

这种过度规律的饮食,让身体失去了“弹性”。健康人体会根据能量需求自动调整代谢,而他每天相同的摄入量与时间,使调节机制逐渐僵化。医生在复盘中注意到,他的血糖和电解质波动极小,但炎症指标长期偏高。血氧饱和虽正常,组织灌注效率却下降,说明存在慢性微缺氧。长时间的缺氧与低度炎症循环,使局部细胞长期处于应激状态,而这种持续刺激极易让原本休眠的异常细胞重新进入分裂通道。

张德强的病例提醒人们,“健康习惯”并不总是安全。冷食、空腹水果、单一饮食,对普通人也许无害,但在术后体质脆弱、代谢系统尚未恢复的人身上,可能成为隐性风险。医学研究发现,术后恢复期最需要的是代谢平衡与循环稳定,而非单一食物的“清补”。他把自律做到极致,却忽略了身体需要温度与变化。对他来说,每个雪梨都是善意的修养,却也是无声的负担。身体并非机械,它需要适度的波动来维持生命的节律。失去这种弹性,身体的防线就会在看似平稳的日常中,一点点被击穿。

参考资料:

[1]于涛,汪俊萍,张荣新,等.1例小细胞肺癌囊性脑转移多学科诊疗分析[J/OL].天津医药,1-4[2025-11-14].https://link.cnki.net/urlid/12.1116.R.20251030.1922.002.

[2]黄欣,王春建,唐海,等.EGFR突变型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靶向联合治疗的研究进展[J].天津药学,2025,37(09):1134-1139.DOI:10.20283/j.cnki.1006-5687.2025.09.023.

[3]鲁伟.全脑放疗联合同步推量适形放疗治疗老年非小细胞肺癌单纯脑转移患者的效果[J].中国医学创新,2025,22(27):126-130.

(《纪实:49岁男子肺癌术后吃雪梨,2年后脑转移,医生:3大疏忽是主因》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唐医生趣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