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5毫升积液到8毫升”,听起来只是数字,真正疼起来能直接把小姑娘从跳台上拽下来。
“15毫升积液到8毫升”,听起来只是数字,真正疼起来能直接把小姑娘从跳台上拽下来。
全红婵最新的伤检报告一出来,粉丝群里炸了锅,一句“健康第一”刷了三万遍,可真正能把这句话落地的,是她和教练、医生、父母每天在做的一道精细计算题。
先说脚踝。
PRP疗法不便宜,一针下去得抽自己血、离心、回输,光采血管就用了她小臂一半粗的针。
医生原话:“软骨像旧地毯,得一点点把毛粘回去。
”训练场因此大变样,原本一天跳八个小时,现在改成分段:上午陆上空翻,下午水里只练两个转体,跳台高度也降到七米半。
最难的是207C,那动作脚背得像鞭子一样抽板面,教练干脆划掉一周五次,改成两次,用绳子吊着练空中姿态,先保动作再保落地。
有人担心难度缩水,其实全红婵试跳那天,水花压得比满分动作还干净,领队周继红在旁边笑了:“技术底子在这儿,怕啥。
”
家里也没闲着。
全爸以前只会修摩托车,现在拿着小本子守在康复室,记超声波时间、记冰敷温度,甚至把按摩仪借回家自己试力道。
全妈在直播间说“退一万步也得让孩子能跑能跳”,这句话被网友截图当成屏保。
真正给整个事件定调的,是一份体育总局的“3+2计划”——三年现役,两年过渡期,期间她想去读书、做教练、拍纪录片都行,反正编制和医保照给。
这份文件第一次把“退役”俩字摆到台面上,却意外收获了最多的掌声。
有人担心巴黎奥运名额。
别急,队里已经为她申请了医疗豁免,哪怕选拔赛一场不上,也能直接进名单。
跳板也在升级,底下加了蜂窝铝减震垫,一月份就让全队试跳,据说踩上去像蹦床垫,水花自带静音特效。
五十万人签名的“给婵宝减负”联名信,把“训练强度”推上热搜。
总局回应得很快,说2024年就出台青少年运动员新规。
其实不用等新规,现在每天训练计时器一响,康复师就冲进来关灯锁门,连教练都被“赶”出去。
说到底,跳水台上那一下腾空不过两秒,背后却是一场长达五年的拉锯——成绩、身体、家庭、体制,谁都想赢。
好消息是,这回终于没有人再说“忍一忍”。
下一次比赛什么时候来,没人急着回答;能不能看见一个蹦蹦跳跳的全红婵,才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
来源:清早起床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