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段十几秒的画面,把庆功宴的尾巴剪成了热搜——房主任的微博放出那晚的“即兴小剧”:杨幂被他猛地抱住转半圈,又猫腰下蹲做古灵精怪的鬼脸。
一段十几秒的画面,把庆功宴的尾巴剪成了热搜——房主任的微博放出那晚的“即兴小剧”:杨幂被他猛地抱住转半圈,又猫腰下蹲做古灵精怪的鬼脸。
配文没别的,只有一句“她今天好看得不像话”。
两小时后,话题破两亿。
有人嚷嚷“这是朋友真性情”,有人骂“边界感去哪了”,剩下的像在翻慢放显微镜,逐帧揣测杨幂那一刻的眼神里有没有“被迫营业”。
吵到半夜,工作室慢悠悠丢出一句:“拍的时候两边都同意,别再替当事人尴尬了。
”
隔天房主任开直播补刀,说俩人认识小三年,视频是喝了点小酒后的疯玩,没想到手机一抖就上云端。
“我给杨幂发微信道歉,她回了个翻白眼表情,说‘你又不是第一天傻’。
”一句话把火药味拧成了哭笑不得。
这事本来可以到此为止,可评论区又把去年某顶流男星在后台搂腰合影的旧闻翻出来——一样被截图,一样被拷问。
人们突然发现,只要你是女明星,似乎任何一段私人互动都能升级为公共道德考题。
传媒大学刚出的报告挺应景:八成艺人被“过度解读”已成日常。
报告没说的是,这些“解读”多数落在女艺人头上,且最卖力的永远不是粉丝,而是举着放大镜的旁观者。
杨幂那边,日子倒没停。
《生万物》票房过八亿,新戏下个月开机。
她照常收工后去吃卤煮,被路人认出也只是摆摆手。
镜头之外的空隙,她把手机静音,像给这场喧嚣按了个小小的暂停键。
有人说,公众人物活该被围观。
我倒觉得,围观也该有围观的尺度。
我们不是安检机器,不是所有靠近都必须滴滴报警。
朋友之间偶尔疯一下,跟镜头前的营业微笑是两码事。
如果连这点缝隙都不留给彼此,下次谁还敢在庆功宴上真心大笑?
屏幕一暗,狂欢散场。
杨幂和房主任的微信小群还在冒泡,谁也没空搭理外面那些“人生导师”。
酒醒了,日子继续过——这才是真实的生活,而不是热搜里被抽掉温度的切片。
来源:娱七娱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