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周邻居李阿姨的儿子气冲冲找上门,手里攥着一沓厚厚的缴费单,声音都带着颤:“我妈偷偷借了三万块,就买了这堆‘能治百病’的胶囊,拦都拦不住!” 打开那些包装花哨的盒子,里面的东西既没有国药准字,也没有保健品该有的“蓝帽子”标志,只有一张印满“延年益寿”“根治三高
上周邻居李阿姨的儿子气冲冲找上门,手里攥着一沓厚厚的缴费单,声音都带着颤:“我妈偷偷借了三万块,就买了这堆‘能治百病’的胶囊,拦都拦不住!” 打开那些包装花哨的盒子,里面的东西既没有国药准字,也没有保健品该有的“蓝帽子”标志,只有一张印满“延年益寿”“根治三高”的宣传单页。
这不是个例。最近央视新闻刚曝光了七起老年养生虚假宣传典型案例,从线下会销到私域直播,骗子的套路越来越隐蔽,手段越来越精准,不少老人被哄得晕头转向,把养老钱甚至借来的钱都投进了这些“伪养生”产品里。今天咱们就用身边人的故事,把这些骗局扒得明明白白,不管是自己看,还是转给爸妈,都能心里有底,不再上当。
先说说李阿姨的遭遇,这事就发生在半个月前。那天小区门口突然搭起了个红色帐篷,摆着几张桌子,工作人员穿着白大褂,扯着嗓子喊:“免费领鸡蛋啦!六十岁以上老人凭身份证,一人领十个,还能免费测血压血糖!” 李阿姨本来就是闲不住的性子,看到免费的东西,又想着自己血压一直有点高,就凑了过去。
测血压的时候,“白大褂”一边操作一边嘘寒问暖:“阿姨您身体看着硬朗,就是血压有点偏高啊,再发展下去可能会影响心脏和肾脏,可得重视起来。” 说得李阿姨心里咯噔一下。接着又给她看了个宣传视频,里面的“专家”戴着眼镜,语气严肃地说:“普通降压药伤肝伤肾,我们这款‘红曲银杏叶胶囊’是纯中药提取,能从根上调理血管,吃三个月就能停药,还能预防骨质疏松、改善睡眠,老年人吃了延年益寿!”
视频刚看完,旁边几个“病友”就凑过来搭话:“我吃了两个月,血压真降下来了,以前头晕的毛病也没了”“我儿子给我买了半年的量,现在爬楼梯都不喘”。后来李阿姨才知道,这些人都是骗子安排的“水军”,可当时她完全被说动了。工作人员又趁热打铁:“今天是厂家补贴最后一天,原价1980一盒,现在买三送二,只要4980,还能免费参加下周的养生旅游。”
李阿姨手里没那么多现金,工作人员立刻说:“阿姨没关系,我们可以帮您联系网贷,手续简单,一个月就还几百块,身体好了比啥都强。” 就这样,在一群人的围劝下,李阿姨稀里糊涂办了网贷,买了五大盒胶囊。直到儿子发现她手机里的贷款短信,这才戳穿了骗局,可钱已经被骗子转走,胶囊也拆开了,根本没法退货。
李阿姨的经历,正是现在新型养生骗局的典型套路。央视曝光的案例里,从北京的“富硒鸡蛋引流+私域直播卖黑玛卡”,到广州的“红曲胶囊宣称能消除血管斑块”,骗子的手段虽然不断翻新,但核心逻辑从来没变过,就是抓住老年人的健康焦虑和情感需求,一步步设套。
这些骗子的第一步,都是用“免费福利”当诱饵。要么是“1元购10枚鸡蛋”“免费领面条”,要么是“免费体检”“免费体验仪器”,反正都是老年人平时能用到、又不用花钱的东西。山东省冠县就有一家超市,用一元买十个鸡蛋的噱头,把老人吸引到店里,再通过直播和现场讲解,把普通的维生素D软胶囊、鱼油说成能抗菌、抗肿瘤、降血糖的“神药”,不少老人被忽悠着花几千块购买 。他们算准了老年人节俭的心理,用小恩小惠打破防备,让老人觉得“就算不买东西,领点福利也划算”,可只要进了他们的圈套,就很难全身而退。
第二步是“温情攻势”,打情感牌。现在很多老人子女不在身边,平时没人陪伴,骗子就抓住这一点,隔三岔五给老人打电话、发微信,嘘寒问暖,节日里还会送些水果、保健品小样,甚至上门陪老人聊天、做家务,有的还会认老人做“干爸干妈”。安徽省滁州有一家医药咨询公司,就是通过短视频直播把老人拉进微信群,客服每天在群里问候“阿姨早安”“天冷记得加衣”,慢慢取得信任后,就开始推销宣称能“永葆青春、延长寿命”的灵芪红胶囊,还安排水军在群里晒购买记录和“康复效果”,诱导老人下单 。
我老家的王大爷就差点上当,骗子每天下午都来陪他下棋,还给她老伴按摩,说自己是外地来打工的,看着老人就想起自己的爸妈。王大爷老两口感动得不行,后来骗子说自己代理了一款“灵芝孢子油软胶囊”,能治老伴的关节炎,老两口毫不犹豫就花了两万块购买。直到子女回家发现产品没有任何正规批号,才知道被骗,可那时候骗子已经失联了。这些骗子比亲人还“贴心”,就是为了让老人在情感依赖中失去判断力,心甘情愿地掏钱。
第三步是“夸大疗效+制造焦虑”,这是最关键的一步。骗子要么把普通食品、保健品包装成“特效药”,要么雇佣演员扮演“专家”“教授”,用虚假的检测报告和案例,夸大老人的病情。江苏省苏州有一家网络科技公司,在私域直播里把普通的“舒康奇力子灵芝孢子油软胶囊”说成能治疗疾病的“神药”,主播拿着产品对着镜头说:“不管是高血压、糖尿病,还是风湿骨病,吃了我们的产品都能好转,不用再吃医院的药,没有副作用” 。
还有的骗子会搞“虚假体检”,用自制的仪器给老人检测,不管身体好不好,都会说“你体内毒素太多”“血管已经堵塞了80%”“再不调理就晚了”,把老人吓得魂不守舍。四川省威远县一家健康管理公司,就是让老人免费体验产品,然后播放宣传视频,宣称“蜂胶苦瓜银杏叶软胶囊”能治疗多种慢性病,很多老人在恐慌中花高价购买 。他们利用老年人对疾病的恐惧,把普通的养生需求变成了必须立刻解决的“生死问题”,让老人来不及多想就下单。
第四步是“限时优惠+饥饿营销”,逼老人立刻决策。骗子通常会说“今天是厂家补贴最后一天”“仅限前50名购买者有优惠”“买三送二,明天就恢复原价”,制造一种“不买就亏了”的氛围。有的还会在私域直播间里发小额红包,让老人抢得不亦乐乎,然后趁大家情绪高涨的时候,推出“限时秒杀”,很多老人在从众心理和紧迫感的驱使下,没来得及和子女商量就付款了。北京市平谷区那家百货店,就是在小程序直播里搞限时优惠,把普通黑玛卡冒充“法国兰蔻集团出品”,宣称能“调节身体机能”“紧致抗皱”,骗了不少老年消费者 。
更让人防不胜防的是,现在的骗局越来越隐蔽,已经从原来的线下会销,升级成了“线下引流+私域直播+微信群营销”的新模式。骗子会让老人到店注册会员,然后拉进微信群,平时在群里发养生小知识、“专家”答疑,慢慢培养信任,再通过直播带货的方式推销产品。这种模式隐蔽性强,传播范围广,而且群里都是同类消费者,容易形成“大家都买,肯定没问题”的从众心理,骗局成功率更高。
这些骗局之所以能屡屡得手,除了骗子手段高明,还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方面,老年人信息相对闭塞,对网络直播、私域营销这些新模式不了解,很难分辨信息的真假,再加上对健康的迫切需求,容易被“根治疾病”“延年益寿”这类宣传打动。另一方面,很多老人和子女沟通不畅,平时不怎么交流养生方面的话题,遇到问题不愿意跟子女说,怕被指责“老糊涂”,结果被骗子钻了空子。
央视曝光的这些案例中,被骗的老人大多是独居或子女不在身边的,他们不仅损失了钱财,有的还因为轻信骗子的话,停掉了正规的药物治疗,导致病情加重。有位大爷因为吃了骗子推销的“降糖胶囊”,擅自停了医生开的降糖药,结果血糖飙升引发并发症,住进了医院,花了几万块治疗费,真是得不偿失。
作为子女,我们不能只怪老人“容易上当”,更要反思自己是不是对他们关心不够。很多时候,老人买的不是保健品,而是对健康的渴望和被重视的感觉。如果我们平时能多花点时间陪他们聊天,关注他们的身体状况,及时解答他们的养生疑问,骗子也就没机会趁虚而入了。
那么,我们该怎么帮助父母防范这些养生骗局呢?其实只要记住这几点,就能有效避开陷阱。
首先,一定要告诉爸妈,保健食品不是药品,绝对不能替代药物治疗。正规的保健品包装上会有“蓝帽子”标志和批准文号,而且不会宣称能治疗疾病。如果身体不舒服,一定要去正规医院检查,遵医嘱用药,千万不能相信“药到病除”“根治慢性病”这类鬼话 。可以帮爸妈把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官网存到手机里,遇到不确定的产品,随时可以查询批准文号。
其次,提醒爸妈不要贪图免费小便宜。天上不会掉馅饼,那些“免费领鸡蛋”“免费体检”“免费旅游”的活动,背后大概率都藏着骗局。遇到这种情况,一定要让爸妈多留个心眼,最好先跟子女商量,不要轻易留下个人信息,更不要在现场冲动消费。
再者,要教会爸妈识别“专家”和“权威证明”的真假。正规的专家不会在直播间或者小作坊里推销产品,更不会说一些绝对化的宣传语。如果有人拿着所谓的“国家认证”“科学研究数据”来推销,一定要让爸妈要求看相关的证明文件,并且通过官方渠道核实。
还有,要告诉爸妈遇到“限时优惠”“饥饿营销”要冷静。真正的好产品不会靠这种方式推销,骗子之所以搞限时优惠,就是为了让消费者来不及思考,冲动下单。可以跟爸妈约定,凡是超过500块的养生产品,必须先跟子女商量,再决定要不要买。
最重要的是,多陪伴父母,加强沟通。平时多给爸妈打电话、聊聊天,了解他们的身体状况和心理需求,带他们去正规医院做体检,帮他们普及养生知识。如果爸妈已经参加了类似的养生活动,不要指责他们,而是耐心地帮他们分析,找出骗局的漏洞,让他们自己意识到被骗,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避免再次上当。
如果不幸真的被骗了,也不要慌张,要及时保留好证据,比如产品包装、说明书、付款记录、宣传资料、聊天记录、录音视频等,然后拨打12315热线,向市场监管部门举报,或者向公安机关报案,尽量挽回损失 。央视曝光的那些案例中,涉事商家都受到了严厉处罚,有的被罚款十几万元,有的被责令停止违法行为,这说明只要我们积极维权,就能让骗子付出代价。
随着“银发经济”的发展,针对老年人的养生骗局也越来越多,手段不断翻新,但万变不离其宗,都是利用老年人的健康焦虑和情感需求设套。作为子女,我们要成为父母最坚实的后盾,不仅要帮他们识别骗局,更要给他们足够的陪伴和关心,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从根本上减少被骗的可能。
同时,也希望相关部门能加强监管,加大对养生骗局的打击力度,畅通举报渠道,让骗子无处遁形。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营造一个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让老年人安享晚年。
最后想跟所有老人说一句:健康没有捷径,养生不能盲目。真正的养生,是规律的作息、健康的饮食、适度的运动,以及保持良好的心态。遇到养生相关的问题,多跟子女商量,多咨询正规医院的医生,不要轻信陌生人的花言巧语,守护好自己的养老钱,才能真正拥有健康幸福的晚年。
特别提醒:本文内容仅为科普警示,不构成任何消费建议。养生产品消费需谨慎,如需购买保健品,请通过正规渠道,认准“蓝帽子”标志及批准文号,切勿轻信虚假宣传。如发现涉嫌诈骗行为,及时向有关部门举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来源:关注心脑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