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怼怼案判决结果:被判赔付胖东来200万元、赔付于东来60万元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2 11:23 1

摘要:11月11日,案件落到纸面:四名被告被要求立刻停止侵权并删视频,10日内用“柴怼怼”账号置顶道歉,向胖东来赔付200万元,向于东来赔付40万元并承担合理开支20万元,总计260万元,另有温XX在52万元范围内承担连带责任

11月11日,案件落到纸面:四名被告被要求立刻停止侵权并删视频,10日内用“柴怼怼”账号置顶道歉,向胖东来赔付200万元,向于东来赔付40万元并承担合理开支20万元,总计260万元,另有温XX在52万元范围内承担连带责任

这不是一场网络口水战的终章,而是一次把“打假”人设拧回事实边界的判例

年初,一名拥有20余万粉丝的玉石博主“柴怼怼”,原名柴向前,公开声称连锁超市胖东来的玉石“成本几十、几百卖成千上万”,还抛出“偷税漏税”的重话

话糙伤人,流量立起

他不躲不闪,回应网友质疑时丢下一句“我蹭胖东来的流量,谁蹭谁流量,赶紧地起诉我”

直播间里与反对者叫板,态度强硬

现实很快给了坐标

企业所在地的监管部门突击检查,结果清清楚楚:胖东来售卖的玉石明码标价,毛利率不到20%

舆论第一转折点来了,事实没有站在喊话的一边

更刺眼的是同一时间线:他一边“打假”,一边在自家直播间带货玉镯、玉饰,口径夸张到“最差都得是宫里嫔妃戴的”

消费者把买来的镯子戴上,颜色一天比一天淡

有人花1.98万元购入所谓“和田玉籽料玉镯”,送权威机构检测,被认定为染色处理

把货送检的越来越多,有的连鉴定价值都不被认可,被告知是一堆没意义的破碎石头

4月25日,胖东来以商业诋毁和侵犯名誉权立案起诉,5月法院裁定删除侵权视频,平台随即下架相关内容

7月2日,网信部门发布通报,涉“蓄意抹黑并借机引流带货”的账号被依法依约关闭

同月22日,与柴某关联的公司接连被罚:平阳县小丫茶饮有限公司因虚假宣传与无标签产品,被罚22万元;

温州市柴氏酒业有限公司因发布虚假广告被罚6000元

9月8日,温州平阳警方以涉嫌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立案侦查,9月9日将柴某与其妻肖某刑拘,9月15日完成首批30多件玉石的鉴定

估价多在30至500元之间,其中15件为染色“和田玉”

10月17日,柴某被正式逮捕,案件仍在推进

“五一”假期,于东来接连发声,5月14日点名这种恶意造谣带货的路径,“如果得不到报应,是社会的耻辱和悲哀”

这句重话,是情绪,也是对行业失序的指认

案件之外,消费者的账还没算清

何女士在直播间消费9.4万元,至今有5375元未退;

谭女士未退金额在8万多,她买到的12件玉石在直播间标价近4万元,鉴定总价只有3509元

退货退款的链条拖沓、主体分散、证据留存难,受损的不是一条评论里的胜负,而是具体家庭的现金流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赵精武的观点直白:柴怼怼编造涉企业的虚假不实信息,目的在于吸引关注、涨粉牟利,行为不仅损害企业商誉,更破坏网络与市场秩序

这话把逻辑捻紧,信息的真假成为分水岭,涨粉与销售则是动机证据

放大镜再挪远一些

2025年上半年,全国市场监管部门共查处网络虚假宣传、商业诋毁案件3200余件,同比增长28%

其中自媒体恶意抹黑企业占比45%,涉案金额超过5亿元

直播带货里的伪劣产品,以玉石、珠宝最显著,客单价虚高倍数平均在10到20倍

一份《2025中国网络自媒体行业合规发展报告》指出,近三年自媒体侵权案件中,超过60%打着“打假”“测评”的旗号,85%伴随引流带货,消费者维权成功率仅35%

证据链难以固定、售卖主体层层外包,这些是常态化的障碍

平台和博主之间,会不会形成一种默契:在公众的质量焦虑上做题,尽量做得耸动,证据能够撑到流量高峰就好?

这不是阴谋论,而是一个需要被明确拒绝的风险结构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建议,平台对“打假内容”建立审核备案制,涉及企业的负面测评强制上传证据链

这条建议像一条护城河,真正有证据的人能过桥,喊话靠情绪的止步

同类事件不止这一例

2025年10月,网红“铁头惩恶扬善”视频质疑某知名母婴品牌纸尿裤质量与宣传,品牌随即公布第三方权威检测合格报告,网友发现其同步上架竞品纸尿裤,平台随后限流审查

9月,自媒体“测评打假哥”抹黑某家电品牌冰箱,被查出篡改数据、伪造故障场景,最终被罚15万元、账号封禁、视频全网下架

套路相似,路径一致:先抹黑,再导流,再销售

更早的案例也在提醒

2022年,网红辛吉飞用夸张手法影射海天酱油“添加剂超标”,引发抵制潮,市值一度蒸发超300亿元,随后各地抽检证实合格,他注销账号并删除视频,行业协会公开谴责恶意营销

国外也有镜鉴

2023年,美国网红凯西诋毁美妆品牌Too Faced含重金属,品牌发布权威报告与证据回击,并诉诸法院

当年10月,法院判其赔偿120万美元,要求置顶道歉30天,账号被封,多家品牌与其解约

问题到底卡在什么地方?

公众需要有人替自己看商品的真相,但这份“看”的权力如何被校准,谁来要求证据先行,谁来阻断“抹黑—引流—带货”的三连?

监管在加强,平台规则也在更新,企业的应对越来越专业,但消费者的保护仍需要更快的路径

让证据上桌,是第一步;

让造谣付出代价,是第二步;

让平台在内容前置把关,是第三步

这起判决的意义不止在260万元的数字,而在于把一条模糊的边界拉直:打假的名义不能成为造假的遮羞布

信息时代,名誉权和市场秩序不是抽象词汇,它们落在超市柜台的标价签、检测报告的结论、退款到账的短信

当博主的商业化冲动与公众的信任需求相撞,能够约束的只有规则、证据与责任

内容平台、监管机构与企业需要形成协同:对证据链设门槛,对造谣设高成本,对消费者设便捷救济

把“打假”从生意里拨出来,还给它一个清清楚楚的职业伦理

当造谣成本高、维权通道顺、平台审核严,这类“碰瓷带货”的闹剧就不会再轻易上演

来源:宅了一只肥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