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2岁还住胡同、修鞋、跟大妈砍价,央视却把她当成正面教材,收视率干到1.62%。
42岁还住胡同、修鞋、跟大妈砍价,央视却把她当成正面教材,收视率干到1.62%。
有人拼命拍真人秀,有人躲剧组练修鞋。
孙俪新戏《蛮好的人生》刚播完就被央视拿去当案例。
收视最高冲到1.62%,全网在刷胡曼黎,这个单亲妈妈被她演得真像条弄堂里的邻居。
导演透露,正式开机前她已经搬进老城厢半年。
每天六点跟着菜贩抢便宜货,去居委会学打毛线,还在弄堂口摆过三个月补鞋摊。
剧组有人劝她差不多就行,她说不钻进去演出来没人信。
这种慢法在圈里属于怪胎。
别人三个月杀青,她半年起步;别人赶饭局,她跑八万步踩盘;别人晒派对,她晒自家菜地。
邓超一句“她怪”,反而成了护身符。
再往前翻,《甄嬛传》开拍时28岁,要从16岁演到45岁。
没人敢押宝,她就把剧本翻散页,礼仪老师随时跟拍,连走路姿势都录成视频晚上加练。
十多年过去,剧组聚会别人穿戏服怀旧,她就唱了首歌,连头都没回。
拍《安家》也是。
她真跑去房产门店当新人,戴工牌接电话,跟客户爬28层楼。
一天微信步数霸榜,同事以为来了个拼命三郎,其实是演员套话。
拍完后她把这段经历写成小作文,被门店拿去当培训材料。
翻她行程表,综艺邀请一栏几乎空白。
有人算过价码,这些年她拒掉的综艺可以换来北京两套豪宅。
理由简单:钱够花,时间不够花。
她把空出来的日子掰成三份,陪娃、练八段锦、读下一个角色的背景资料。
观众的眼睛都尖。
一个角色真不真实,五分钟就能看出来。
孙俪的做法是提前把自己塞进角色生活,把痕迹留在脸上。
拍《芈月传》时她学骑马摔得尾椎骨裂,拍《那年花开月正圆》时学做生意算账到深夜。
身体记得住,镜头就骗不了人。
圈里流行一句话,三个月拍完一年花红。
孙俪倒着来,半年拍一部,剩下时间隐身。
有人替她亏,她却说慢就是快。
角色先信了,观众才跟着信。
结果每部戏都能当台柱子,广告商排着队等她松口。
回头看,张艺谋十三年前那句“她厉害”现在听更像预言。
当年合作《影》时,张导让她提前一年学古琴、练书法、泡在水里练体态。
一年后孙俪带着腱鞘炎和一身水锈进组,拍出来一条过。
导演后来感慨,不是她演谁像谁,是她先把谁活成自己。
很多人好奇,她怎么扛得住诱惑。
经纪人透露,她手机常年静音,朋友圈三天可见,内容除了菜园就是孩子练字。
别人熬夜打游戏,她十点睡觉四点起床,先练字再跑步。
听起来像退休生活,结果每部作品都炸。
慢生活成了她最大的护城河。
当同行被热搜牵着走时,她在胡同修鞋。
当新剧开播,观众发现角色身上那股地道的市井气根本学不来。
那不是演技,是住出来的味道。
有人问值不值。
算一笔账:她产量低,但是单价高,收视稳,口碑硬。
广告找她不需要二次公关,角色自带说服力。
算下来,反而比那些一年轧四五部戏的明星赚得更干净、更长久。
快消时代,人人都在追流量。
孙俪用笨办法证明,慢下来才能留下东西。
屏幕里的胡曼黎会被人记住,不只是因为剧情好看,是因为背后真有一个演员在胡同里修过鞋、砍过价、熬过半年孤独。
当观众被套路喂腻的时候,突然出现一张真实的脸,记忆就会深。
孙俪的每一次隐身,都是在为下一次出现蓄力。
她慢,观众愿意等,因为知道她交出来的东西不会骗人。
现在再去翻她微博,没有自拍精修,只有晒干的菜干和孩子的作业。
评论区粉丝催进组,她回一句:再等等,正在养土。
土养好了,角色才会发芽。
这话听着矫情,但作品出来就没人笑了。
有人想学她,学三天就放弃。
因为剧组不会给你半年空档,平台也不会等你慢慢磨。
孙俪能这么干,是因为她有底气——观众认她,导演信她,品牌愿意赌她。
这个底气攒了二十年,谁想复制都得先熬过二十年苦日子。
娱乐圈更新迭代快得像换手机,她却成了旧款里的战斗机。
不靠话题靠作品,不靠流量靠人心。
央视把她当正面教材,其实就是官方给行业指了条路:慢一点,真一点,久一点。
这条路不好走,她走了二十年。
如今再回头看,张艺谋那句话早就给了答案。
厉害的不是会演,是愿意先把自己摁进生活。
摁够时间,角色自己就长出来了。
来源:大眼聊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