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京捧着,陈佩斯撑着,如今资源不断的陈丽君,应验了何赛飞的话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3 17:32 1

摘要:这一前一后,像把越剧推到更亮的灯光里,人们开始认真打量一个从戏台走进镜头的年轻小生

她被吴京点名救场一部投资5.5亿的武侠片,几个月后又拿下第十八届文华表演奖

这一前一后,像把越剧推到更亮的灯光里,人们开始认真打量一个从戏台走进镜头的年轻小生

她把越剧的基本功搬进了镜头语言,解决了主流影视对传统戏曲演员不适应的偏见

这话不夸张,从事件的先后顺序就能看出逻辑:先过硬,再被看见,然后才是机会不断

2025年6月,《镖人:风起大漠》遭遇女主角换角

原定演员那尔那茜因定向委培违约争议退出,剧组需要立刻补位

片子体量不小,5.5亿的投资,吴京、李连杰、谢霆锋都在阵容里,任何调整都是连锁反应

关键节点上,推荐一名戏曲演员接棒女主角,本身就是一次行业试验

吴京向片方力荐陈丽君,接的是难角色,不是递个名字那么简单

补拍意味着往既定叙事里嵌入新的表演,也意味着适应动作戏的硬强度

据片方介绍,武打部分坚持真人实拍,讲究镜头里动作的干净和连贯

所有武打戏都采用真人实拍,她用越剧的身法去解一道动作片的难题

身段是戏曲练出来的,落点要准,重心要稳,在大漠风沙的场面里也要把情感线拉住,与包括吴京在内的演员配戏,气口不能散

另一面,越剧巡演不断,她要在城市与片场之间穿梭,时间线被拉得很紧,这样的并行作业,需要的不只是体力,更是心态

跨到电影之前,陈丽君在戏曲和综艺两个场域已经有了声量

2024年7月5日,《浪姐5》上线芒果 TV,她以越剧相关的呈现收获了赞赏

媒体评价,她以跨界之力激活传统艺术生命力

越剧的唱念做打被放进更大众的平台,但她的节奏不急,不靠“出圈”的噱头,靠节目里能落到实处的表演

2025年7月25日,陈佩斯执导的电影《戏台》上映,片尾曲由陈丽君演唱

这首歌要有艺术感也要有情感穿透力,用越剧唱腔去诠释,风格不撞,气韵拉得开

陈佩斯认可她的演唱与弘扬传统艺术的努力

这一合作把传统戏曲的声音安放在电影的尾声里,让观众在字幕滚动时还有一段余味

人民网评价:她的表演让越音越韵跨越山海,动人心弦

不同平台的反馈汇成一条线,表演者的动机很清楚,让传统艺术在当下有位置

真正把她名字写进当年榜单的是《我的大观园》

这部越剧从排到演,用了10个月,走进全国11个城市,累计演出50到60场,观众9到10万人次,票房超过7000万元

在2025年11月4日,她凭《我的大观园》中的贾宝玉斩获第十八届文华表演奖

这个奖是硬分量,评的不是热度,是舞台上的综合表现力

更早的3月27日,越剧名家何赛飞就看好她

何赛飞说,她是非常全面的演员,唱有韵味,技巧超出越剧小生常规

到10月23日,何赛飞走进剧场观看《我的大观园》,见到全场观众呼喊演员名字,她的感慨落在根上

何赛飞在2025年10月23日感慨,传统艺术就得让老百姓呼唤着才能生根发芽

舞台上,陈丽君的训练是长期的

自入行主攻尹派小生,唱腔和身段都往标准里走,再把个体气质加进去

《我的大观园》里有一段从十八层台阶滚下的处理,落点要精确,姿态要控制,还要在倒地的瞬间接唱词,排练期的磕碰和疲惫填满日常

导演徐俊负责统筹,她把压力拆开放进角色,最后的呈现让观众信服

戏曲前辈也给出肯定

茅威涛称她是特别优秀又特别拼命的90后,唱念做表打全能

这些节点之间有一条共同的逻辑:公众平台上的亮相让名字被更多人知道,剧场里的口碑让作品站住脚,影视片场的救场把能力放进另一种标准里

这个逻辑背后还有托举的力量

人民网在2025年10月写道,她的成绩离不开台前幕后努力与社会戏曲氛围

这句评价把功劳分清楚,除了主创,团队和环境不可忽略

海外的舞台也有她的身影

她随浙江小百花越剧团赴英国和德国演出,海外观众在现场听到越音越韵

如此“走出去”,不是为了证明谁强,而是把一个地方戏的美,带到更远的剧场里

这样的路线和王珮瑜、单雯们的探索不同,但目标相通,都是让传统在当代被看见

行业为什么愿意在关键节点押注一个来自戏台的小生?

答案其实不复杂

一是基本功扎实,动作戏里能完成镜头要求,情感表达不失戏曲的味道又能贴合电影的叙事

二是观众口碑真实,《我的大观园》的市场成绩是硬数据

三是跨界的路径清晰,从综艺到电影到海外巡演,每一步都能拿出可核对的成果

说到这里,也要保持审慎

关于补拍占比与周期,公开信息有限,谨慎解读

还有因果的拆分,像“唱了《戏台》片尾曲就直接促成吴京的力荐”这样的推断并无明确证据,不该顺手连线

没有必要用未经证实的细节去堆砌亮点,已有的事实已经足够说明问题

2025年11月,她参演的《镖人:风起大漠》和《旺铺开业指南》亮相全国影片推介会,说明资源在延续,并且类型在拓展

市场层面,《我的大观园》的票房表现给了戏曲商业化新的参考,行业层面,戏曲演员的跨界得到更多片方的关注,文化层面,海外演出加深了越剧的国际传播

这些影响不必夸大,但值得记录

这是一条以基本功为底,以同行托举为桥,以观众口碑为证的路

它没有捷径,也没有速成

当一个名演员在关键时刻给出推荐,当一位导演把片尾曲交给越剧唱腔,当一个官方媒体肯定其跨界的意义,背后是长时间的练习和持续的作品

好奇仍然在:接下来她在影视里会怎么处理戏曲与镜头的关系,是否能在类型片中继续保留越剧的气韵,同时满足电影的节奏

如果这道题做对了,越剧从剧场走向更多场景的路径会更稳

越剧走向更大舞台,靠的不只是风口,更是有人在台上唱到让人愿意喊名字

来源:木易说故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