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缘分一报牵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1-14 00:41 1

摘要:要是有人问我:“国内哪家报纸,和你缘分最深?”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衢州日报》!”四十年,弹指一挥间;四十年,岁月的风霜染白了我们的两鬓。但我对衢报的感情,始终如一……

转自:衢州日报

要是有人问我:“国内哪家报纸,和你缘分最深?”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衢州日报》!”四十年,弹指一挥间;四十年,岁月的风霜染白了我们的两鬓。但我对衢报的感情,始终如一……

1985年10月1日,《衢州报》恢复试刊,当时我正在开化中学读高二,喜欢文学的我一看到这张飘着油墨香的家乡报纸,就喜欢上了它,感到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每隔一两天,我就要跑到学校的阅览室里翻看《衢州报》,看到好的句子,还要抄在随身带着的本子上。

1987年3月,我在课余写了一首散文诗《江南雨·雨江南》,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抄在方格纸上寄给百里外的《衢州报》编辑部,原以为会石沉大海,没想到一个多月后,《衢州报》“橘颂”副刊登出了我的这篇文章——

江南。雨丝织成一个新鲜的世界。小城解冻了,纤细的双手捧出油油的绿意。北方还披着银装,正酣睡呢,正沉默呢……

我那高兴劲呀,真是无以言表,一遍又一遍地看着自己变成铅字的文章,舍不得放下,逢人就说:“我的文章发表啦!”生怕别人不知道似的。晚上躺在高低床上,还要再看一遍报纸上自己的文章才肯睡觉。

从那以后,我写文章的积极性更高了,一发而不可收,散文、诗歌陆续在衢报上刊发,《雨巷》《杜鹃如火》《致春天》《茶》《板栗飘香的日子》……我多次在衢报征文比赛中获奖,还被评为积极通讯员,老师、同学和村里人对我刮目相看。就在那一年,我加入了市、县文学协会。

1992年7月,《浙皖赣边界经济报》筹备时期,我因为会写写文章而且小有名气,有幸进入报社工作。无论是当记者、编辑还是专题部主任、新闻宣传科科长,我始终与衢报保持密切联系,多的时候一年要在衢报上发表数十篇文章。每每有衢报的记者到开化采访,我也非常乐意一同前往采访。

2014年4月,我被抽调到县五水共治办公室,后来调到现在的单位,衢报一直陪伴我成长、成熟,使我的人生道路越走越远、越走越宽。四十年来,我在衢报上刊发了数百篇新闻稿件和文学作品,极大地丰富了我的人生阅历。

没有互联网之前,我每天早上上班第一件事情就是翻阅《衢州日报》,有时没等到报纸,便跑到衢州日报社开化发行站看报。每当看到自己的文章见诸报端,异常激动,看了一遍又一遍,或将文章剪下来贴在本子上,订成厚厚的册子;或将整张报纸保存下来。现在,我的书房里堆满了衢报的剪报本和报纸,我要将这些宝贝好好珍藏,一代代传下去。我知道,这些都是我岁月的印记,值得回忆和回味的往事,丰富的精神食粮。

从乡村到县城,住的地方从土坯房变成单元楼,但我订阅《衢州日报》从未断过,报箱里的报纸越堆越厚。看着报上的开化从泥泞山路到柏油马路,从土瓦房到新楼房,从肩挑背扛到电商直播,那些铅字像是时光的足迹,印着我和这片土地共同变迁的经历。

四十年来,在衢报各位老师的帮助下,我取得了一次次成功,多次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文学作品,加入省音乐文学协会,并出版诗集《放歌四季》。2023年,我还加入了浙江省作家协会。可以说,没有《衢州日报》,就没有我的今天。

现在有了三衢客户端,阅报更方便了,深夜12点以后,我打开手机客户端,浏览《衢州日报》各个版面,如有好看的文章,就及时转发到微信群或微信朋友圈。《衢州日报》已深深融入了我的生活,成为我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写稿至此,已是子夜,我等在手机屏幕前,等待着《衢州日报》崭新的一天,徐徐翻开。

原来有些缘分,就像开化的山溪,看似涓涓细流,却能在岁月里蜿蜒成河。《衢州日报》陪我走过山乡的晨昏,也见证着一方水土的变迁。四十载春秋流转,山风依旧拂面,报香始终萦绕,我与《衢州日报》的缘分,还在时光里缓缓延续……

(作者系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音乐文学协会会员。当过教师、记者、编辑、治水人,现供职于开化县委统战部。出版诗集《放歌四季》。)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