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郑州“续面”纠纷升级到法庭,马女士称已收到立案通知,起诉面馆老板霍先生,要求公开道歉并赔偿,其新账号被封、公司已注销,开庭时间待定
郑州“续面”纠纷升级到法庭,马女士称已收到立案通知,起诉面馆老板霍先生,要求公开道歉并赔偿,其新账号被封、公司已注销,开庭时间待定
接到立案短信那天,马女士说自己没激动太久,更多是松口气的踏实感
她再三强调:这一步不是“闹”,是“维护”,核心诉求是道歉与赔偿
具体开庭时间,她在等法院通知,手机就放在手边,铃声开着
把时间拨回去
8月13日傍晚,3名女子带着4个孩子在郑州一间饸饹面馆就餐,前两次能续面,第三次被拒后双方起了争执,当晚警方到场调解
按常理,消费纠纷到这一步,多半就散了
可这次没停
第二天,霍先生发布了涉事视频,出现了顾客与孩子的正面影像,引发大量围观与评论
说白了,线下的磕巴,一下被抬到了线上旋涡
8月15日,两边坐下来签了调解协议
协议写得很明白:彼此不再提及此事,删除相关内容并道歉
可没过多久,马女士发现,直播间和后续视频里仍出现针对她一方的人身攻击,于是决定走诉讼
她的原话很直白:不是一碗面的事,是对人、对家人说的话,得有个交代
换句话说,违反调解协议,不是小节,是要担责的契约问题
马女士找了律师,签了代理协议,准备证据与材料,方向指向名誉与肖像相关侵权
她也明确表态,面馆关门并不是她希望的结果,“知道关门是从网上看到的”
更扎心的是,现实里“闭店”并不会替谁消解被攻击的感受
她说:店关了也好,账号封了也罢,欠我的一句道歉,还在
看另一边
记者检索到,霍先生后来新注册的社交账号已被平台封禁,其名下“郑州老霍记餐饮服务有限公司”9月20日发布注销备案公告,之后已完成注销
更早些,9月5日夜里,门头被拆,多家平台显示歇业关闭
9月23日,霍先生发视频称永久闭店,并表示会向当事人赔礼道歉并补偿
但和解的口头表示,和履行到位,是两件不同的事
两件事不是互相抵消
这件事之所以“沸点”难降,是因为它把几条线绞在了一起
一条是“无限续面”这类活动的边界线没划清,执行口径临场摇摆,顾客觉得被区别对待,商家觉得被占便宜
还有一条更敏感
涉及未成年人肖像与名誉,民法典对此有明确保护,未经同意不得公开肖像,尤其是引发二次传播的场景
再有就是
调解协议一旦签了,就不是“随口说说”,违反约定要承担后果
放在更大背景里,数据也给出了侧面注脚
公开资料显示,8月19日该店在某点评平台评分降至3.0分,差评累计超过2万条;
霍先生其后回应称不少差评非真实消费,但不论真假,这样的舆情压力足够把一家小店压垮
三官庙街道办当时还设了专门办公室跟进“续面”事件,可见官方也在试图为情绪降温、为程序托底
当然,争议点也有待厘清
就餐金额到底是70余元还是140.58元,双方各执一词,公开报道并未给出最终定论
还有网传诸如“拖欠工资”“收学费让学员倒贴当服务员”的说法
多位知情者与流出信息口径不一,真实性未有权威部门定论,需谨慎看待
在这样的信息场里,最该做的,往往不是拼抢声量,而是把证据交给法庭
法律层面,几句话能说明白
其一,肖像权归自然人所有,未成年人享有更高保护,未经同意公开传播,风险极高
其二
调解协议具备法律效力,违约就要承担相应责任,民事诉讼是兜底路径
其三
网络空间不是“法外地带”,直播、短视频一旦涉及特定个人,表达边界必须收紧
从经营角度看
这起事件像一堂血的成本课:一句气话、一个不经审查的推送,可能换来闭店与注销
说实在的
规则该写清楚到“能续几次、每次多重、适用人群”,并贴在门口让每位顾客一眼看懂
换句话说,清晰的制度感,能替代情绪化的临场决定
对顾客而言,也要意识到“薅羊毛的乐趣”有边界,边界之外是别人的生计与尊严
这场风波也提醒我们避开一个坑:网暴从来不是正义的外衣
一旦把矛盾交给“谁声音大谁占理”的逻辑,最终只会把所有人推向更激烈的对立
理性的最好落点,是把话留给程序,把证据交给法庭,把善意留给彼此
接下来几天,有几个看点可以留意
其一,霍先生是否就被起诉立案公开回应,是否明确将如何履行此前“赔礼道歉并补偿”的表态
其二
中原区法院是否公告开庭时间及合议庭信息,程序节点会影响节奏
其三
社交平台是否会出现更多细节,舆情能否降温,决定了事件是否还能回归到“法律问题就按法律解决”的轨道
我更愿意看到的结局,是一句实在的道歉,一次不再反复的履行
让一碗面的纠纷,真正止于法与理
来源:外向海海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