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人那么喜欢“斩楼兰”?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3 23:23 1

摘要:公元前174年前后,大月氏被匈奴老上单于打败。这次败得比较惨,月氏王被匈奴人抓住杀掉了。匈奴人还把月氏王的脑袋割下来做成酒壶,双方仇恨很深。

关于这个问题,网上的说法很多,大部分都太文艺了。今天我们就从历史的角度,把这个问题彻底说清楚。

汉武帝是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从16岁登上皇位开始,就立志要攻打匈奴,洗刷高祖以来几十年的耻辱。他一直在等一个机会。

在祁连山北麓的敦煌一带,有一个国家叫大月氏,是一个野蛮彪悍的游牧民族。

公元前174年前后,大月氏被匈奴老上单于打败。这次败得比较惨,月氏王被匈奴人抓住杀掉了。匈奴人还把月氏王的脑袋割下来做成酒壶,双方仇恨很深。

河西走廊待不下去,大月氏只能往西边跑。

这是几十年前的事了,因为信息不通畅,到了武帝时期,汉朝才从匈奴俘虏口中得知这个消息。

本着敌人的敌人是朋友的原则,汉武帝就想联合大月氏,从东西双方夹击匈奴,这样胜算大一些。

当时汉朝对西域几乎一无所知,没有人熟悉路线,也没有人懂他们的语言,找了好久也没有找到合适的使者。无人可派,只能公开招募。

这时候有个郎官出现了,说我愿意去,这个人就是张骞。

虽然张骞愿意冒险,但是他不懂胡语。汉武帝就给他配了一个翻译,叫堂邑父。堂邑父是匈奴人,不仅会胡语,还会骑马射箭,能保护张骞。

公元前139年,张骞带着堂邑父和100多个随从,从长安出发了。

匈奴打跑大月氏后,河西走廊就成了匈奴人的地盘。

张骞一行人过了陇西郡,刚进入河西走廊,就被匈奴兵抓住了,并被送到匈奴龙城。

军臣单于对张骞说,月氏在我们的西边,你们怎么能穿过我的地盘去联络月氏呢?还想联合月氏攻打我们,我们能不抓你吗?如果我穿过你们大汉的地盘,联络南越攻打你们,你们愿意吗?

单于就把张骞等人扣下了,但并没有难为他们。因为张骞这个人长得孔武有力,性格坚韧,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很man,小伙长得帅呆了。

注意,张骞长得帅这个特点,后来无数次帮了他。翻开中国古代史,因长得帅免死和上位的案例非常多。

单于非常喜欢张骞,为了招降他,帮他娶了老婆,还生了孩子。匈奴人帮张骞安了家,以为他回去的意愿不强,对他的看管慢慢就松懈了。

张骞在匈奴一呆就是十年,但他始终没有投降,一心向汉。有一天他瞅准机会,带着随从跑了。

被扣留十年,按照正常人的思维,张骞应该往东跑,回到汉朝。但张骞是去出使大月氏的,还没有完成任务,于是他逃出匈奴后往西跑,继续寻找大月氏。

张骞一路向西,翻过葱岭,到达大宛。大宛在现在的乌兹别克斯坦境内,过着定居的生活,喜欢种植葡萄,还酿造葡萄酒。

这是汉人第一次见到葡萄和葡萄酒。我国引入葡萄种植,就是从张骞这次出使大宛开始的。在没有糖的古代,葡萄就是那个年代的巧克力,是糖的平替,普通人根本消费不起。

除此之外,大宛还有另外一样好东西——阿哈尔捷金马,也就是大名鼎鼎的汗血宝马。这玩意可比宝马汽车贵多了,现在一匹汗血宝马的价格还能超过千万美元,在冷兵器时代更是价值连城。

大宛国王见到张骞非常开心,因为他早就听说汉朝强盛富有,早就想和汉朝来往了,可是山高路远,始终联系不上。现在汉朝主动派使者来联络,相当于女神主动找你加微信,能不开心吗。

大宛国王就问张骞:“你们这是去哪里呀?”

张骞说我们打算出使月氏,来的路上被匈奴人抓住了,刚逃出来,现在继续出使月氏。但是我们不知道月氏在哪里,如果你们能派人送我们去月氏,等我回到大汉朝,禀告皇帝,一定会送给你们“不可胜言”的财物。

大宛国王看张骞不仅长得帅,还会办事,说话也中听,开心坏了。赶紧派人护送张骞,还给他配备了翻译和向导。

那大月氏现在究竟去了哪里呢?

他们被匈奴人赶出祁连山后,一路向西,跑到了伊犁河流域,打跑了当地的塞种人。大月氏还没有站稳脚跟,又被旁边的乌孙人打败了,只能继续逃跑。

他们路过大宛,一看不是对手,就继续向西逃跑,来到了大夏国。大夏国不是短剧里的那个大夏国,位置在现在的阿富汗西北部,都城在马扎里沙里夫附近。

这个地方当时没有像样的国家,都是一些部落城邦,没有啥战斗力,大月氏轻松占领了这里。

大宛国把张骞送到了康居国。康居国在现在的乌兹别克斯坦东南部,都城是现在的撒马尔罕。

大宛人喜欢张骞,康居人也喜欢。康居人就接过大宛人的接力棒,把张骞送到大月氏。不得不说,这一段和后来唐僧取经的经历好像啊。

大月氏现在是什么情况呢?

月氏王被匈奴人杀掉后,月氏人就立他老婆为王。张骞就对月氏女王说,你老公被匈奴人杀了,脑袋还被人当酒壶,我们大汉朝也跟匈奴人有仇,我们一起攻打匈奴报仇好不好啊?

没想到月氏女王却对张骞的建议不感兴趣,长得帅也没用。为啥会这样呢?因为月氏人来到大夏后,发现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还没有外来侵略,好好过日子不好嘛,干嘛还要报仇?再说了,路途实在太遥远了,回去打仗实在不方便。

张骞历尽艰难险阻、千辛万苦来到这里,没想到是这个结果。但也不能因为几句话就回去,于是他就留下来,想尽各种办法做女王的工作。张骞在大月氏待了一年多,最终也没有说服女王。

但也不是完全没有收获。在这一年多时间里,张骞发现月氏人使用邛竹杖和蜀布,这两样东西都是蜀郡的特产。张骞就非常奇怪,你们和汉朝相隔万里,怎么会有我们的商品。月氏人说这是我们的商人是从身毒买的。

身毒就是现在的印度。看到这里想到了什么?丝绸之路是不是已经呼之欲出了?

游说了一年多都无法说服月氏女王,张骞只好回长安复命。张骞来得时候走得是北路(北疆),有点绕远,回去的时候走得是南线(南疆)。但无论如何都绕不过河西走廊。

怕啥来啥,张骞在河西走廊又被匈奴兵抓住了,送到龙城王庭。好在张骞实在是有魅力,匈奴单于还是没有杀他,让他继续和老婆过日子。

一年之后,匈奴发生内乱,左谷蠡王伊稚斜打败了单于的儿子於单,自己当了单于。张骞趁机逃跑了。

这次逃跑,张骞还带走了自己的匈奴老婆。随行人员,除了翻译堂邑父,其他人都没有跑回来。

张骞于公元前139年出发,公元前126年回到长安,前后13年时间,历经千辛万苦。走得时候带了100多人,回来的时候只剩下3个人。

虽然联合大月氏没有成功,但毕竟获得了大量西域的宝贵信息,也算不辱使命。汉武帝听了张骞的汇报,了解了西域各国的情况,龙颜大悦,称张骞的这次出使为“凿空”,意思是凿开了通往西域的道路。拜张骞为太中大夫,封堂邑父为奉使君。

汉武帝特别注意到一个细节,就是在大夏国有蜀郡的邛竹杖和蜀布,大夏人又是从身毒买的。汉武帝就想打通这条贸易线路。

他以为的线路是蜀郡-西南夷-身毒-大夏,如果能开通直接到身毒的贸易线路,就可以从身毒去西域,就不用通过匈奴人控制的地区了。

汉武帝派张骞去云南,张骞从云南派遣四路使者去寻找通往身毒的道路。

熟悉地理的人都知道,别说是西汉,就是现在,从云南去印度都不容易。

1962年,解放军打印度,部分装备还是通过印度运过去的。战争结束后,解放军把缴获的印军装备悉数归还。为啥?因为运输难度太大、成本太高,运回来根本不划算。

网上有人说是因为印度装备太落后,那是拿现在的眼光看历史。印度当时是妥妥的世界第三,“三哥”不就是这么来的嘛。朝鲜战争前,都是印度外交官在中美之间传话调停,想想那是啥地位。

既然从印度绕不过去,就只能走河西走廊,必须当面锣对面鼓,正面硬刚匈奴。

好在那时候战神卫青已经出道,连河套地区也收复了,至少从心理上不再惧怕匈奴。

公元前123年,卫青率领六路大军出击漠南。汉武帝任命张骞为校尉,跟随卫青出征。张骞因为熟悉地理环境和风俗人情,立下战功,被汉武帝封为博望侯。

第一次出征表现不错,汉武帝决定重用张骞。第二年让他单独率领一支军队,和李广一起出右北平进攻匈奴。听到李广这个名字,就知道离倒霉不远了。

李广作为先行部队,被匈奴包围,张骞没有按时到达,导致李广损失惨重。张骞被判处死刑,他拿钱买了一条命,被废为庶人,博望侯还没有暖热就丢了。

好巧不巧,战神之神霍去病这时候终于登场了。公元前121年春天和秋天,两次河西之战,两次干净漂亮的胜利,把匈奴人彻底赶出河西走廊。同时,匈奴在西边被乌孙打败,只好往北撤退。

这样,河西走廊就被霍去病打通了,连周边的威胁也被解除。但由于霍去病实在太猛,把河西走廊打得没人了,张骞就向汉武帝上奏,再次出使西域,去联合乌孙,让他们回到祁连山下,共同对付匈奴。

汉武帝同意张骞出使西域,但和张骞的目的不一样。汉武帝现在手握卫青霍去病两大战神,根本不用联合任何国家对付匈奴。他想得是把西域纳入大汉的版图,开辟丝绸之路。

公元前119年,张骞带着300多人的使者团和大量财物出发了。因为路上没有了匈奴人,张骞很快就到了乌孙国。

张骞献上武帝赏赐的财宝,乌孙昆莫大大咧咧坐在那里不动,张骞大怒:“大汉皇帝赏赐你财宝,你竟敢不拜谢,态度傲慢。那你把财物还给我,让我们带回去。”

昆莫一看吓坏了,赶紧起身拜谢。还跟张骞解释,我现在年纪大了,不能一个人做主,可以臣服汉朝,不过大臣都不愿意迁回祁连山。

乌孙昆莫派使者护送张骞回去,其实就是不相信大汉朝的实力,想让使者去长安看看。

乌孙使者到了长安,眼珠子都快掉下来了。他们从来没有见过如此富庶繁华的地方,还以为是到了天国,一个个是心服口服。乌孙也表示愿意臣服汉朝。

汉武帝封张骞为大行,相当于外交部长,负责属国和藩国事务。这也算人尽其才,不过一年之后张骞就病逝了。张骞死后,他派往西域各国的副使才回到长安。

这次张骞出使,广派使者,出使西域各国,开通了与西域各国的交往。从此,与汉朝来往的达三十六国。著名的丝绸之路,就这么开通了。

从此之后,通往西域的道路就热闹了。

在张骞之前,让谁去谁都不愿去,现在全都争着抢着请求出使西域。为啥这么积极呢?因为危险没有了,一边贪污汉朝赏赐给西域的财物,一边敲诈西域各国,两头拿钱,当然都愿意去了,无利不起早嘛。

这时期派往西域的使者很多,相望于道,一年都有十几波。这些使者打着张骞和汉朝的旗号,一个个耀武扬威,对西域各国不友好,还让沿途各国提供吃喝费用。慢慢地,很多国家就受不了了,态度变地冷漠,也不愿意提供饮食。

关系越闹越僵,使者就开始攻打这些国家。最倒霉的是离汉朝最近的两个小国,楼兰国和姑师国。

既然撕破脸了,楼兰和姑师就开始抢劫汉朝使者团。不仅他们抢,还给匈奴人提供情报,让匈奴人过来一起抢。万一汉朝派兵报复,咱们一起抗。

汉武帝就派赵破奴去攻打楼兰和姑师。赵破奴以前是霍去病的手下,跟着霍去病立下战功,被封为从骠侯。后来因为酎金事件,被剥夺了爵位。

因为他打仗风格跟霍去病有点像,汉武帝很喜欢,所以这次重新启用。

公元前110 年,赵破奴率领几万大军出发了。赵破奴仅率 700 轻骑兵长途奔袭,一举拿下楼兰,生擒楼兰王;随后乘胜北上,大破姑师国。两个国家表示愿意效忠大汉朝,再也不敢为难汉朝使者。

赵破奴乘胜利之威,率军继续西进,围困乌孙和大宛。这两个国家吓坏了,赶紧表示臣服大汉,不敢反叛。赵破奴这才率军返回,被汉武帝封为浞野侯。

汉武帝从酒泉往西,一路建立要塞,一直建到玉门关,加强对丝绸之路的保护。

丝绸之路稳定之后,就有使者不断在汉武帝面前提大宛的汗血宝马。汗血宝马在大宛的贰师城,但我们一去大宛人就把宝马藏起来,不给我们。

汉武帝说宝马能是随便给的吗?得花钱买。于是再派使者,携带千金,还用黄金打造一匹金马,准备用金马换宝马。

使者到了大宛,谁知道人家不卖。汉朝使者破口大骂,当众把金马砸碎,气鼓鼓回去了。

汉朝使者走后,大宛国王越想越生气,就派人到东边的郁成国,让他们截杀汉朝使者。郁成国王听说汉朝使者带有大量财物,立即派人截杀,把人员全部杀掉,财物抢劫一空。

汉武帝得到消息后勃然大怒,既然你们不愿意卖,那我不掏钱就不算卖喽,决定派人攻打大宛。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汉武帝招来使者,询问大宛的情况。使者都说大宛国很弱小,派三千人就能拿下。

这等好事自然不能便宜了别人,汉武帝派李广利带兵出征大宛。李广利是汉武帝的大舅子,就是那个“倾国倾城”的李夫人的哥哥。

李广利带人走到郁成国时,被郁成国打败,损失惨重,还剩下几千人。还没有到达大宛就失败,只能撤退。

汉武帝大怒,让李广利在玉门关外等着。征发囚犯、悍匪、地痞、不良少年、边境骑兵等六万人,随李广利再次征讨大宛。

但这次随李广利出征的人数远远不止六万,因为很多人带着武器干粮,自费跟着部队去打仗。没有编制也得去,就是为了建功立业、出人头地。

这次出征很顺利,李广利带人围攻大宛都城40多天,攻破外城,大宛群臣把国王杀掉后,出城找李广利议和。李广利接受了大宛的投降,并让人挑选上等汗血宝马几十匹,中等母马和公马3000匹,带回长安。

另有一路人马由上官桀率领去攻打郁成国,打败郁成国后,其国王就逃到了康居国。上官桀紧追不舍,带人追到康居国。

康居国一看形势不妙,就把郁成国王绑起来送给上官桀。上官桀派了四个人,押送郁成国王去找李广利复命。

走到半路,这四个人一琢磨,这山高路远的,万一让国王跑掉了,我们几个都得死啊。于是四人一致同意,杀掉郁成国王,带着人头回去比较保险。

结果三个年纪大的都很胆小,不敢动手。年纪最小的小伙叫赵弟,人小胆大,一刀砍死郁成国王,提着脑袋追上李广利。就因为这个行为,回到长安后,赵弟被封为新畤侯。有些人真的是运气好,但也不得不佩服他们的冒险精神和把握机会的能力。

李广利两次西征大宛,前后四年时间,虽然不算顺利,但真正让西域各国见识了汉朝的实力。在李广利回长安的路上,沿途各国纷纷献上酒食,并派使者带上贡品,跟随汉朝大军一起到长安,表示永远臣服汉朝。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安全基本上是能够得到保证的。那为什么还要斩楼兰呢?

楼兰是个小国家,位于河西走廊和西域的交界处,在罗布泊西边,是进入西域的第一站。因为地理位置特殊,所以楼兰国特别倒霉。

公元前110年,赵破奴征服楼兰后,楼兰王就向汉朝称臣,并派一个儿子到汉朝当质子。匈奴人一看这么好打,也派兵攻打楼兰。楼兰王又向匈奴称臣,又派一个儿子到匈奴当质子。

公元前92年,楼兰王死了,楼兰国的大臣们就请求汉朝把质子送回去继承王位。可是这个质子却回不去了,因为他在长安犯法,被阉割了。

但是这事不能说呀。汉朝就回复楼兰,我们的皇帝很喜欢这个质子,你们就立别的儿子为王吧。

新国王刚继位,汉朝一道诏书,你们还得再派一个儿子来当质子,楼兰只能照做。同时,楼兰国又派一个儿子到匈奴当质子。这个楼兰国,也是够窝囊的。

过了没有多久,新楼兰王也死了。这个消息被匈奴人先知道了,他们立即把手里的质子送回楼兰当国王。这个国王叫安归,他只听匈奴人的,成了匈奴人的附庸。

汉朝知道后就不干了。什么叫附属国?你们的国王得让我们来任命,怎么能自立国王呢?所以汉朝就派使者到楼兰,下诏让刚即位的安归到长安朝见天子。当然话说得还算客气,“令上朝,天子将加厚赏”。

安归就犹豫了。安归的老婆兼后妈就给他说,先王派的两个质子都没有回来,你想想你去了还能回得来吗?

安归就违抗诏令,没有去长安。他对汉朝使者说,我刚刚继位,国内局势不稳,我愿意后年去觐见天子。

由于是被匈奴人送回来抢的王位,安归就和匈奴人走得很近,慢慢就不与汉朝来往了。不但不来往,还派人拦路截杀汉朝的使者。

在匈奴人的唆使下,西边的龟兹人也开始反叛,截杀汉朝使者,以至于汉朝西通大宛的道路受阻。

公元前77年,有一个叫傅介子的人自告奋勇,请求出使西域,顺便教训一下楼兰和龟兹。傅介子本来是一个军人,因为立下军功被封为骏马监。骏马监就是给皇帝养马的,跟“弼马温”孙悟空是同行,看这身份就不是不一般人。

傅介子到了楼兰国,当面怒斥楼兰王安归,你联合匈奴人截杀大汉使者,该当何罪?安归当时就跪下谢罪,表示改邪归正,绝不敢再犯,誓死效忠大汉朝。

傅介子就说,大汉的使者去西域,你经常向匈奴人报告,让他们截杀汉朝使者。那匈奴的人去西域,你们也必须向我们报告。

楼兰王赶紧报告,前不久有一批匈奴使者刚路过这里,往乌孙国去了,他们还会路过龟兹,如果你走得快一点,说不定能追上。

傅介子追到龟兹国,发现匈奴使者已经离开了。他就怒斥龟兹王,你们背叛汉朝,杀害大汉使者,该当何罪?龟兹王像楼兰王一样,赶紧跪下谢罪,表示以后要誓死效忠汉朝。傅介子也不再追究,就继续西行,出使大宛。

在大宛完成出使任务后,傅介子原路返回,到达龟兹国的时候,龟兹王就向他报告,匈奴使者从乌孙国回来,路过我们这里,还没有走。

当天晚上,傅介子带人偷偷杀入匈奴使者的帐篷,将匈奴使者全部杀死。然后才率领使者返回长安。

汉昭帝听到傅介子的汇报,非常高兴,就拜傅介子为中郎,并提拔他为平乐监。

但傅介子却不太满意,认为自己的成绩不够,他还想干一票大的。他就对霍光说,像楼兰、龟兹这些国家,反复无常,今天归顺明天反叛,不杀不足以惩戒。我愿意带人再去龟兹,斩杀龟兹王,以此来向西域各国扬我大汉国威。

霍光觉得龟兹太远了,这样做太冒险。你要真的想试试这种办法,你可以先去刺杀楼兰王,楼兰国离我们近,成功的几率高一点。

傅介子就率领使者,带着大量黄金锦绣出发了。他还一路扬言,这次出使西域,主要是奉大汉皇帝的诏令,去赏赐西域各国。

到了楼兰,楼兰王的态度又消极了,对傅介子不太热情。傅介子一看楼兰王态度消极,就假装离开继续西行。当快到楼兰国边境的时候,傅介子就让楼兰国的翻译回去报告楼兰王,我们这次出使,本来是要给各国赏赐黄金锦绣的,如果楼兰王不来,我们就去西边各国,对你们的赏赐就没有了。说完还故意露出黄金锦绣给翻译看。

楼兰翻译赶紧回去报告楼兰王,你要是去晚了,汉朝使者就带着黄金锦绣走远了。

楼兰王安归是个财迷,就赶紧带着大臣来见傅介子。傅介子设宴招待,还把黄金锦绣摆在外面给他们看。这帮人一高兴,很快就喝醉了。

傅介子就对安归说,我有天子的密诏,你跟我来,咱们单独聊聊。楼兰王正高兴呢,就跟随傅介子进入大帐。刚一进门,就被傅介子埋伏的两个壮士砍死了。

傅介子带人控制住局面,并向楼兰大臣宣布,安归叛汉,我已经奉诏处死了安归,立在汉朝的质子尉屠耆为楼兰王。汉朝大军马上就到,你们不要轻举妄动,敢动就把你们灭国。

楼兰大臣立马怂了,你们说啥就是啥吧。傅介子砍下安归的脑袋,派人快马送回长安,悬挂在北城门口。

那傅介子说的汉朝大军马上就到是不是真的呢?当然是假的,哪里有什么大军。事情办完之后,傅介子对楼兰人说,既然你们臣服了大汉,我就不劳烦军队过来了。

那这件事的结果是什么呢?

傅介子回到长安,被汉昭帝封为义阳侯,食邑七百户。

立尉屠耆为新国王,国名改为鄯善。从此楼兰国的历史结束,鄯善国的历史正式开始。

尉屠耆请求汉昭帝说:“我长期在汉朝生活,如今回到自己的国家,势单力薄,而且前楼兰王的儿子还在,我害怕被他杀害。我们国家的伊循城,土地肥沃,希望汉朝能派遣一位将领率军来此屯田,让我得以依靠汉朝的威势。”

于是汉朝便派司马一人、官兵四十人到伊循城屯田,来镇压安抚鄯善国。此后又设置了都尉。在伊循设置官吏就是从这时开始的。

这就相当于在别的国家有了一个军事基地,长期保卫着我们最重要的国际贸易通道。

从此以后,消失的楼兰国再也不得安生,动不动就有人想斩它,特别是文化人。比较著名的有王昌龄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李白的“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除此之外,还有杜甫的“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辛弃疾的“且挂空斋作琴伴,未须携去斩楼兰”;文天祥的“男儿斩却楼兰首,闲品茶经拜羽仙”。

直到现代,陈毅元帅还写过一首“弯弓射日到江南,终夜喧呼敌胆寒。镇江城下初遭遇,脱手斩得小楼兰”。

回到最开始的问题,为什么古人那么喜欢“斩楼兰”?

但凡一个中国人,受过正常的传统教育,几乎没有不想建功立业的。有时候我们说不想,本质上不是不想,而是做不到,索性就放弃了。

在我们的传统观念里,立功一般都是指军功,所以才有“非军功不得封侯”的说法。尽管后来因为一些人不要脸,比方说外戚太监啥的,这一原则屡屡被打破,但是大家心里还是有杆秤,爵位和爵位并不一样。

想要立军功,就得去打仗。但不是所有人都会打仗,就算你会打仗,打仗的代价太大,而且能否立功也有很大的运气成分。比方说前面提到的赵弟,估计也没有多大能耐,就因为战友不敢动手,让他得以封侯,你说李广冤不冤?

如果你不会打仗,比方说文化人,做个像傅介子一样的外交官,不需要劳烦军队,凭借勇气和智慧,就能建立功勋,这个诱惑是非常大的。而且也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所以后来的很多使者,都想学习傅介子。有些人甚至比傅介子更猛,手拿汉朝的符节,征发西域国家的军队,就地平定叛乱。

还有些人,能力有,但没有机会。比方说李白和辛弃疾,就单论个人勇气和武力值,比傅介子猛多了。如果有合适的机会,干的事不会比傅介子小。

到了今天,中国再次崛起,需要与世界各国平等做生意。跟西汉一样,我们也需要有力量保护我们的贸易线路。就现阶段来说,我们在远洋的军事力量还远远不够。就算哪一天我们的海军力量超过美国,也不能全靠军事手段解决问题,更低成本的方式是使用外交手段。

在新时代,需要我们重拾“汉使”精神,学习先辈的勇气和智慧,以更巧妙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来源:假装讲故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