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德阳是一座由桥梁连缀的城市。绵远河从北至南贯通全城,蓄成旌湖一脉碧水,把西城区和东城区切割成两半。那12座凌波跨越的桥梁,犹如纽带,将河湖两岸紧密连接,使之浑然一体。这些桥梁中,年代最为久远的是建于150多年前的东平桥。如今,我们只能透过历史云烟去回望它曾经的
凯江路大桥。
百年前“众筹”修建的东平桥。
□潘鸣
德阳是一座由桥梁连缀的城市。绵远河从北至南贯通全城,蓄成旌湖一脉碧水,把西城区和东城区切割成两半。那12座凌波跨越的桥梁,犹如纽带,将河湖两岸紧密连接,使之浑然一体。这些桥梁中,年代最为久远的是建于150多年前的东平桥。如今,我们只能透过历史云烟去回望它曾经的绰约身影。
壹
百年前“众筹”,兴建东平桥
绵远河发源于九顶山南麓,属于沱江一脉。千百年来,它挟带冰雪水,汇聚沿途溪涧,由北至南汩汩贯穿德阳城区,再一路向东南,流经广汉三水,与石亭江汇合,注入沱江主流。
早年的德阳,城邑狭小,河东一片滩涂,已属郊外。但是东岸并不荒僻,近邻多个乡镇,缀连通达中江潼川之要道,实为交通要冲。其时,两岸只设有简陋渡口,叫“东平渡”。夏秋旺水时节,靠一蓑笠翁摇船摆渡。渡口码头,常常挤满等候过河的官员百姓、文人武夫、商贾行旅。冬春水小,河滩上则搭一溜木板,渡津人行走桥上,无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到了汛期,洪水陡涨,官府便一张告示“封渡”,两岸有急事的待渡客只有望水兴叹,满面愁容。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版《德阳县志》对当年情景有记载:“东门外半里许,跨绵远河,东通潼、保,西接什、绵,商贾辐辏,来往行人如织,待船争渡,拥挤喧哗,沦溺莫可胜记,远近咸以为病……”
东平渡,并不平安。邑人苦苦盼望有桥如虹飞跨,安渡众生。
清朝同治十三年(1874)正月里的一天,德阳县贤士赖任全,邀约向来乐善好施的王德元、刘元春、卓现濂等乡绅在老街茶铺喝茶,话题只有一个:筹资建桥。赖任全说:绵远河上架桥,乃邑人夙愿,迫在眉睫。县衙财力匮乏难成其事,我等何不集众力齐心共为?言毕,带头解囊捐款。几人也慷慨出手,当场筹集捐钱四千缗(一千文铜钱穿一串,叫一缗)。消息传开,前来捐款者络绎不绝,坊间有家贫无力出资者,即踊跃报名争当建桥义工。
绵远河河床最宽达 800米,在当时,建桥难度颇大。赖任全等人经细致勘察,选定河道相对较窄的原渡头作为施工点。早春二月,工程启动。四乡民工和各路巧匠几百人云集河滩,采石、凿木、掘坑、砌浆、雕刻,分工协作,不舍昼夜,各尽其能。至次年岁末,跨河长桥终于建成,冠名东平桥。耗资2万余缗,全部为民间“众筹”。此乃当时方圆百里最大的木石组合桥,计有49个孔洞,桥高4米、宽3.3米、跨长266米。桥中央建有观音亭,东西两端分筑叠翠、流霞两座廊楼,造型古雅,工艺精湛。桥上石栏雕有栩栩如生的花鸟走兽、戏曲人物。两岸桥头各塑一头石牛,作为镇水神兽。桥面石板下支撑巨柏260株为梁,桥墩处掘坑深3米,夯槌栎木、椿木树桩于沙石下,用以强基固墩。赖任全等人倡募建桥的善举,被老县志《东平桥记》记述,为后人感恩永念。
建成后的东平桥气宇不凡,许多外乡人慕名前来观瞻,邑人皆以为傲。从此,西来东去的人们再无涉水渡河之忧。
贰
古桥嬗变,“东风”接力
因风雨剥蚀、年久失修,历经近百年岁月之后,东平桥出现了桥面裂缝、桥身倾斜等疾患。新中国成立后,虽经多次维修加固,仍难遏止颓危之势。百年渡人,竭力荷载,一座老桥,已然功德圆满。
1971 年 10 月,德阳县人民政府决定拆旧桥、建新桥。指挥部从全县各地统一抽调人员参加工程。那时国家困难,物资紧缺。上工地的人全都自带口粮,公家每天给予适当补贴。劳动需用的锄头竹筐扁担,下饭的酸萝卜辣子酱都是各人自备,夜晚就在工棚睡地铺。那时河滩上红旗猎猎,高音喇叭滚动播放激越乐曲,整个工地一派火热场景。
1972年7月1日,用时仅8个月,新桥竣工通行,命名为“东风大桥”,耗资44万元,民工工日29.2万个。新桥在东平桥原址重建,全长260 米,沥青桥面,幅宽 10米。老桥拆卸的部分石木材料再度融入新桥骨架。新桥形制也颇有老桥遗风,桥墩之下照旧是石砌涵孔,桥上依然是精雕细刻的石护栏,那一对石牛神兽也继续镇守在两岸桥头。东平桥并未消弭,它的神韵,传承在接力诞生的东风大桥骨子里,蕴含在新桥的楚楚风采中。
东风大桥桥面拓宽,承载能力得以提升,能兼顾人车并行,成为连接德阳东西两岸的重要通道。
叁
一桥变多桥,再造新德阳
随着国家实施改革开放,尤其是1983年德阳建市之后,城市日趋繁荣,交通物流快速发展,东风大桥又显得“不合时宜”了。往来渡桥的人流车流量与日俱增,拥堵越来越严重。1991年,市政府又投资对东风桥进行全面改造升级,桥体采用钢筋混凝土悬链线空腹式双曲拱结构,加宽南侧桥面至17.8米,形成双向4车道和专用人行道,配套绿化和路灯系统,更名为凯江路大桥。
改造升级后的凯江桥车水马龙,交通阻塞大为缓解。
1992年,德阳市委、市政府吹响“再造一个德阳”号角。决定以重装工业为依托,加快城市化进程。大力开发地域空间潜力巨大的绵远河(旌湖)东区,是这份雄伟蓝图的重要一笔。此时,仅有一座凯江桥的状况成为河东开发的最大瓶颈。于是,市委、市政府将兴建系列跨河(湖)大桥列入重要战略。1995年金秋,位于城市主轴线的彩虹桥竣工,一举贯通东西城市主干道。此后,陆续兴建了珠江桥、岷江桥、黄河桥、青衣江大桥、嘉陵江大桥……迄今,已有12座大桥凌波飞跨。其建筑风格颇具匠心,各显特色。既充满现代时尚感,又融入了重装工业符号、三星堆图腾等德阳元素。每一座桥,都缀连着一条贯通东西的干道,昔日东西城区一水之隔的梗阻荡然无存。东城区随之迸发蓬勃活力:街区路网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布局一锤定音,一个个重点项目接踵入园,新产业集群迅速形成。
近几年,联合国“清洁技术与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国际示范城市”“国家首批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标准化试点”相继落户经开区。城市综合体、商业街区、公寓楼院层出不穷,如春日繁花,生机盎然。昔日冷清的河东区,成为一片诱人的热土。
“再造一个德阳”,已经好梦成真。
来源:四川农村日报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