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救世主:为什么丁元英说话,总让人不愉快?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13 16:00 1

摘要:上篇《遥远的救世主:为什么丁元英对传统文化有一种自卑感?》,笔者留下一个问题,

解读《遥远的救世主》第12篇:

上篇《遥远的救世主:为什么丁元英对传统文化有一种自卑感?》,笔者留下一个问题,

为什么丁元英说,皇恩浩大的文化,是一个渗透到民族骨子的价值判断体系,太可怕了。

到底丁元英看到哪些可怕的现象

答案,在本篇笔者要解读的题目里:为什么丁元英说话,总让人不愉快?

丁元英的思维逻辑是 “觉悟天道”——

遵循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就是笔者推理出来的“象形表意”定义概念逻辑

“象形表意”事物的对象→“象形表意”事物对象和对象之间,随时间、地点和条件变化的存在状态

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之中,唯独没有人的意志”。

意志:

来自百科,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身的行动,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倾向。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也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意识:

来自百科,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主观反映,也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

所以,丁元英说话,只会说客观规律呈现的本质真相没有“主观反映”

那么丁元英“遵循天道”的现实生活态度是什么呢?

在此,要解释《遥远的救世主》中,丁元英的“终极真理”——神即道,道法自然,如来

来自AI摘抄

神:

并非传统基督教中具有人格意志的“上帝”,而是剥离了宗教具象化后的“终极力量”——西方哲学中“第一因”、“绝对精神”,或宗教中“支配万物的根本法则”。

道:

是道家的核心概念,《道德经》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指宇宙运行的根本规律,无形无象却支配一切。

如来:

佛陀的十大称号之一,意为“从如实(真如)而来”,指向宇宙万物的“终极实相”——对“万物本质”的终极描述

打破了基督教、道家、佛教形式界限,直指各文明对“宇宙根本规律”的共通认知, 核心是“一切终极真理本质同源,皆指向‘自然与本性’”

这里的“自然”不是“自然界”,是规律即本质,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没固定的招术、形式和方法,是“自己如此”、“本然状态”,它的运行就是“顺应自身的本性”,不强行干预, 不逆势而为。

顺应规律觉悟,如同水往低处流、花开花落,没有刻意,没有目的,是“本来如此”。

因此,丁元英的现实生活态度,呈现的是“自然与本性”,

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实事求是。不会考虑听话的人,能不能接受是否容易接受,会不会情感上难以接受。

根据《遥远的救世主》改编的《天道》电视剧,导演增加了一个“丁元英父亲突发脑溢血”的剧情, 面临“救,还是不救”,在家庭内部展开了围绕“传统文化”的对话,

丁元英的“自然与本性”表达, 在语言上带着残酷和浓浓的血腥味。

揭开了普通人深陷“愚昧而不自知”的认知陷阱,现实世界里,很多人一直在做——丁元英那些 “不是人话”的事

他们并不知道自己的选择,其实比丁元英说真话更残酷和无情。 他们的本性并不是坏只是愚昧而不自知

这跟所受教育的文化程度毫不相干,是他们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所形成的价值判断体系左右了他们一言一行

只不过,丁元英的真话让人们突然看到了,他们内心的“未曾觉知的残酷真实想法”,

听话的人, 不愿意相信,也不敢直面——原来自己做的事,才是真正的冷血、残酷无情

丁元英父亲突发脑溢血的剧情,在《遥远的救世主》原著里,是没有的,但《天道》编撰的这个剧情, 更能象形出,丁元英刻在骨子里对传统文化的成见

太可怕了”——丁元英无力的呐喊里到底是什么

当丁元英知道医疗技术,已经不能让父亲“”的时候,即便是救活,也是植物人的时候。

丁元英说:医生,那我怎么做,才能让我父亲S

来自字典,生存,有生命的,能生长,与“死”相对;救活,逼真地;不固定可移动,或处在进去 状态的;生动,不呆板,机灵,有生气;工作或生产品,

来自字典,失去生命,跟“生、活”相对;无知觉固定;死板;不活动

因为在他眼里,植物人=死,所以丁元英的“自然与本性”,便让他说出了“医生,那我怎么做,才能让我父亲S”。

当丁元英说出父亲的病情治疗意见,钱他出,如果父亲成植物人,他就拔管子

他的大哥愤怒了,就算是植物人也不能拔管子,我是长子,这个家轮不到你说话

我不能让别人说我们做儿女的,不孝顺,不能让人家背后戳脊梁骨,

别说家里还有点钱了,就是砸锅卖铁,也得保住爸的这一口气

丁元英大哥,是真不想让他父亲死吗?

如果,是真的想救他父亲,看到丁元英曾让医生不惜代价的抢救,对医生用高价药、呼吸机和血透机等,便不会产生咱是不是有了俩钱,就非得这么烧啊

大哥,不是医生,医生的救治,他不信任,他自己又没有医疗技术和能力救

那么,他的表达里,到底是愿意抢救父亲, 还是不愿意抢救父亲?

如果是愿意的,所谓抢救,意味着必须用非常规手段而他认为那些非常规的治疗手段,是在烧钱。

那么,真相就只是一个他的选择是——不抢救

本质上,他大哥就是在做,丁元英那句“我怎么样,才能让我父亲S”的事,也是在拔他父亲的管子

而他愤怒“丁元英拔管子”,提出要“砸锅卖铁,也得保住爸的这一口气”,

只是因为他的长子身份,担负了社会责任,必须要做给“别人、人家”看,以符合传统文化的“孝顺”。

如果,丁元英把笔者推理的,大哥的所做所为,实际上就是在拔他父亲的管子的逻辑说出来,大哥会不会正视自己呢?

答案是——不会

因为,他内心确实从来没想过放弃救父亲,甚至一直在想砸锅卖铁都要救

如果丁元英真推理一番,除了激怒他们斥责丁元英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恶意揣测”, “给他泼脏水”,甚至将救治父亲的事情,推向更无法调和的境地。

引用芮小丹在审王明阳场景里,说了一句话

“《路加福音》里说:主啊,原谅他们,他们做的他们不知道

最能表达这个情景。

在丁元英说“如果大哥觉得,秋红照顾老人挺辛苦,想放几个钱表达一下心情,也可以”的时候,

大哥更生气说“你那是有钱哪,你要是没钱呢?没钱,你也会这么说话吗?

大哥这么说,难道丁元英有钱,一直是丁元英在支付父亲的医疗费,这不是事实

为什么要假设?

假设的真相就是:

不愿意给秋红“放几个钱表达一下心情”,用“自己没钱”,掩盖“尽孝的事,他什么也没做”的事实。

丁元英的母亲,听丁元英说出“拔管子”的时候,

母亲:元英啊,那可是你爸,拔管子,这种绝情的话,你也说得出口,养儿防老,他落就落了这么个下场, 自己的亲生儿子要给他拔管子,生儿育女还有什么用啊。

丁元英:妈,如果你养儿,就是为了防老,那就别说母爱有多伟大了,你养来养去,还是为了自己,那是交换, 等不等价,还两说着呢,碰到我这么个不孝顺的,您就算赔了。

大哥:你想把妈气死,这么多年,你在外面自在了,怎么没见你给妈盛过一碗粥,端过一碗水,既然这血缘关系的本来,你先本该如此一个让我瞧瞧

大哥,既不愿意花钱抢救父亲,又不愿意花钱给妹妹表达照顾父亲的辛苦

为了“别人、人家”,要求丁元英和妹妹“砸锅卖铁,也得保住父亲的一口气”,

在父亲治病的钱有丁元英全部兜底之后,

大哥站出来,对丁元英说“这个家轮不到你说话”,

不出力又不出钱,又不知道父亲的病该怎么办,但是长子身份是“他才有权利做主”,

他做主,不是带头出钱出力,保住父亲的性命,而是要求弟弟妹妹必须履行“别人、人家”的“孝顺”的标准

长子身份的孝顺是:

动动嘴,或指手划脚监督弟弟妹妹,按“别人,人家”的孝顺程度为标准他只负责挑剔、指责。

这就是千百年留传下来的,刻在人们骨子里的——长幼尊卑的烙印

养儿防老”这个传统观念,正如秋红所说的“养儿防老,不都是这样子过来的嘛”,

中国人都知道, 也从来没有谁提出过质疑

丁元英说“养儿防老,那父母就是你天然的债权人,而且这种感情,比山高,比海深,你永远想的,就是还债报恩, 所以这种文化,就让每个人都直不起腰来,你看这个民族,就是老弯着腰,而老人,越是觉得养儿防老, 就越容易觉得吃亏,心里就越苦。

丁元英的意思是,如果死抱着“养儿防老”这种“固定招术”,当环境(时间、地点、条件)发生变化的时候, “养儿防老”就注定会失效

比如,丁元英跟母亲说“碰到我这么个不孝顺的,你就算赔了”,

因为丁元英不在父母身边,照顾老人不是全靠钱解决的事

但是,这是千百年来人们赖以生存的信念,如果不让他们指着“养儿防老”,人们便陷入了恐慌无助

丁元英说“神即道,道法自然,如来”,遵循自然规律,就是遵循“自然与本性”的生活态度。

养儿防老”,具备环境的,你可以靠“养儿防老”,

不具备环境的,你就不能固守“养儿防老”

所以,现实生活中,总会听到一些抱着“养儿防老”观念的老人,对孩子照顾和关心自己不如自己照顾孩子小时候的尽心尽力,陷入愤恨、谴责、伤心、绝望中,眼泪汪汪地渡过了人生最后的那段光阴。

这是丁元英不想看到的,现在笔者感觉有些“懂”了丁元英。

笔者还有思考,丁元英的语言表达能力如此强,哪怕是说实话,也可以用较温和的语言表达出来,

或者, 把这个问题踢回去,让那些内心早有相同答案的人无法自圆其说

比如,后来秋红问了丁元英一个假设

秋红:哥,我想问你个问题,这是个假设,如果我们已经砸锅卖铁再也借不来钱了,但是还差一万块钱, 就能救活爸,那你说,该怎么办啊

丁元英:那他就S

如果当时,丁元英反问秋红你会怎么办?

通常的回答是:“我就是不知道怎么办,所以才问你的啊”

其实秋红“不知道怎么办就是答案

不知道怎么办=不作为

不作为就是作为=拖起=那他就死

秋红的“不知道怎么办”,其实做了跟丁元英相同的选择——“那他就死”。

跟丁元英的区别,只是没说出来罢了,不说出来,别人不知道,就不用背负道德上的心理压力。

那些,和大哥、秋红一样的千千万万的普通人,他们不是因为不善良,只是因为愚昧而不自知理直气壮地干着一些残酷无情的事,

特别是,当面临生死考验的时候,一句“我也不知道怎么办”等于变相地杀人

难道,这不可怕吗?

曾经网上一个新闻,几个儿子轮流给母亲养老,在儿子们“不知道怎么办?”的推诿下,这位母亲被“杀死”在寒冬的一个清晨

如果是这样,笔者倒更愿意接受丁元英的实话了,

孝顺就是

办到哪里是哪里尽心尽力是标准办到什么程度不是标准

那么,为什么人们会用“程度”衡量孝顺呢?

因为“尽心尽力”标准,是一个可能漫长的过程不容易被衡量,而“程度”是可度量的

比如,当老人去世后,往往发现那些生前没尽孝,或少尽孝的人哭得最是惊天动地,因为这是可以被“别人、 人家”看到的“孝心”,

反而是那些,在老人生前端茶送水的,会平静地送老人最后一程

还有老人在生时舍不得花钱和尽心尽力的,老人走后,舍得花大价钱,给老人大办葬礼、请僧侣超度、修坟墓

因为,这也是“别人、人家”看得到的“孝心”

特别是给老人的坟墓,越是豪华,越是立了一个长存于世的 “孝顺”牌坊

《天道》电视剧仅开播3个月被正式“禁播”,历经10年之后,2018年才再次与大众见面, 首播即受到无数观众的追捧,豆瓣评分高达9.2分。

不少网友称之为洞察人性的“神剧”,很多人认为这部剧能够启迪心智,是打开人们视野的一扇门。

为什么会被禁,网上也有各种解读,

笔者分析到这里,好像能理解了,从丁元英父亲病危这个剧情, “救与不救”、“养儿防老”等观念,还有芮小丹之死丁元英的沉默和芮小丹单位的处理决定等等, 内容太过于真实和现实,穿透了人们的心灵,可能在社会上产生不良误导影响

这也就能理解,为什么丁元英与传统习俗格格不入

那些遵循传统的人,抱着传统道德的固定招术,这些固定招术, 经不起环境的考验

但他们愚昧而不自知,在传统“道德”的引导下,有时,做着与他们愿望相反还可能非常残酷的事,而他们并不自知,这使得丁元英无法愉快

丁元英遵循“自然与本性”说实话,办实事指出正确的道路吧,

由于那些人的愚昧而不自知,看不到,丁元英看到的传统文化可能产生的“真相”,让他们违背了祖祖辈辈留传下来的美德,等于让人们失去刻在基因里的生存方法,而陷入恐慌

于是,周围的人,也无法对丁元英的话感到愉快

这就是为什么,丁元英总想找个地方一个人呆着

其实,丁元英并不是,让人们不遵从传统文化,而是遵循自然规律

传统文化也有可以传承的,只是让人们不要将什么传统文化理解成,一成不变地固定招术,而是走“条件的可能”而已。

这个话题,笔者不知道会不会说得有点多,点到为止吧,

再接着前面“秋红的假设”话题,象丁元英和叶子农那样的人,笔者认为,他们无法、也不会把话题反问回去。原因还有来自于他们的认知境界

笔者曾思考过一个问题,丁元英和叶子农难道不能不说实话

事实上,他们真的做不到

要么不说说的,一定是本质真相

因为他们的思维逻辑只给他们推送实话

而且不说实话,可能产生相反的作用,有时可能助推了他不想看见的结果

在认知境界上,是高纬度认知对低纬度认知的同情、怜悯

在《遥远的救世主》里,丁元英只说过一句

愚昧对于智者固然是一种社会资源,可是利用这种资源掠取的好处越多,心里就越不是个滋味。

这是一种比较模糊的怜悯表达。

但是豆豆在《天幕红尘》里,有详细描述。

叶子农研究二十年的理论资料,当老九认为,于公于私,都应该公开的时候。 叶子农说:

于公说,经过‘部长事件’这么一折腾,那个叫叶子农的人,俨然已经是理论专家了, 专家有影响力,就不能像普通人那样,说完就算了,就得有点社会担当了,

问题是这些碎纸片的文字,仅仅是我的个人认识,或者说仅仅是我的认识能力能认识的,对错咱都自己揣着,不妨碍谁,

公开就不同了, 多少都有点影响性,而咱的观点未必是对的,或者在某一点上是对的,放到宏观、大得失上就可能是错的。 ……

要知道大多数人的价值观,都是在舆论引导下完成的,大众不可能个个都具备独立、精透辨别能力

咱既然被扣了个专家的帽子,就不能随便说话了,咱既不能干扰正确的,也不能误导认识能力比咱还不如的

这是一个能被称为专家的人起码的社会良心……

丁元英的“心里的不是滋味”,跟叶子农“不能误导认识能力比咱还不如的”是一个道理,他们不能说假话, 也不会说假话,只会说实话、真话。

如果说假话,他们可以预见,引导事件向相反的方向发展,对此结果,人们也是不愿意接受或者难以承受的,

所以,他们“遵循自然”,不强行干预,不逆势而为,就只能选择沉默

那么,芮小丹打电话告别,丁元英为什么选择沉默

是冷酷吗?不够爱芮小丹吗?

笔者可以肯定回答,当然不是

时间不够来不太及劝阻芮小丹吗?

因为当时芮小丹说完,停了几秒就把电话挂断了。

笔者还是可以肯定地否定

但是,现在还先不能分析上面的问题,因为需要在解读以下问题以后:

丁元英不想被女人摧残,为什么接纳了芮小丹?丁元英为什么执着,让芮小丹到耶路撒冷去看看,丁元英想让芮小丹看什么?为什么丁元英自称不如芮小丹?为什么丁元英答应给芮小丹一个神话,又说这是个错误?丁元英给芮小丹的“神话”,真正的礼物是什么

欢迎阅读下一篇,解读《遥远的救世主》第13篇: 《遥远的救世主:丁元英不想被女人摧残,为什么接纳了芮小丹?

未经授权,抄袭搬运必究!

来源:这是一面镜子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