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运会:中国香港和中国澳门改名了?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3 18:18 1

摘要:2025 年十五运赛场上,一个细微变化引发全网暖心热议:香港、澳门代表团的球衣和转播字幕里,“中国香港”“中国澳门” 的前缀悄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简洁明了的 “香港队”“澳门队”。当世界排名第一的香港花剑选手蔡俊彦身着 “香港” 二字战袍登场时,观众席的欢呼与

2025 年十五运赛场上,一个细微变化引发全网暖心热议:香港、澳门代表团的球衣和转播字幕里,“中国香港”“中国澳门” 的前缀悄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简洁明了的 “香港队”“澳门队”。当世界排名第一的香港花剑选手蔡俊彦身着 “香港” 二字战袍登场时,观众席的欢呼与为广东队、上海队加油的声浪融为一体,毫无违和感。

这个变化来得如此自然,就像春天的花开、秋天的叶落。没有官方文件的高调宣布,没有媒体的刻意炒作,却被亿万观众坦然接受。正如网友所言:“国内赛场本就无需多言‘中国’二字,就像我们不会叫‘中国广东队’‘中国北京队’,香港、澳门本就是中国的一部分,这份归属早已刻在骨子里。”

这次称谓调整,绝非偶然。它发生在粤港澳三地首次联合承办全运会的特殊背景下 —— 香港承办 8 项赛事、澳门承办 5 项赛事,两地均派出史上最大规模代表团:香港 1362 名运动员征战 28 个项目,澳门 430 人参与 23 个项目,澳门更是在空手道项目中斩获全运会历史首金,行政长官亲自颁奖的场景令人动容。

从 “中国香港” 到 “香港队”,两个字的减法,做的是区域融合的加法。当香港单车馆的赛道与广州奥体中心的泳池实现赛事联动,当澳门运动员与广东选手共用训练基地,当三地火炬手共同传递 “绽放” 火炬,这种称谓上的 “去特殊化”,正是现实中 “一家人” 的真实写照。就像十五运会会徽设计的寓意:木棉、紫荆、莲花三朵花瓣交叠成同心礼花,背靠祖国,绽放世界。

或许有人会疑惑:为何国际赛事仍称 “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答案藏在 “语境” 二字里。在奥运会、亚运会等国际舞台,“中国香港” 的称谓是主权归属的明确宣告,是 “一国两制” 框架下的合规安排;而在全运会这样的国内赛事,“香港队”“澳门队” 的简化称谓,是无需言说的身份认同 —— 就像台湾省选手以 “中国台北队” 参赛,同样遵循着 “一个中国” 的核心原则。

这种 “内外有别” 的称谓智慧,恰恰体现了对 “一国两制” 的精准把握。香港运动员邓俊文的一句话道出真谛:“在内地比赛被叫香港队,感觉更亲切,就像和同乡队友并肩作战。” 当运动员更衣室里不再有 “内地与特区” 的心理隔阂,当广东教练喊着 “香港班” 的方言解说引发弹幕共鸣,这种潜移默化的认同,远比口号更有力量。

十五运赛场上的称谓之变,本质上是民心向背的自然流露。数据显示,超过六成网友支持国内赛事简化称谓,认为 “没必要重复强调国家属性”;而香港、澳门的年轻运动员们,更在社交媒体上分享 “回家参赛” 的归属感。

从回归初期的 “刻意强调” 到如今的 “自然简化”,二十余年的时光里,“一国两制” 在体育领域结出了丰硕果实:黄金宝的自行车金牌、何诗蓓的泳池奇迹、澳门首金的历史性突破,这些成绩背后,是祖国大陆的坚实支撑,是三地体育产业的深度联动,更是民族自豪感的共同提升。

当 “香港队” 的呐喊与 “澳门队加油” 的呼声在粤港澳赛场交织,当十五运会主题口号 “激情全运会,活力大湾区” 响彻场馆,我们忽然明白:真正的国家认同,从来不是靠称谓的前缀来维系。就像北京路不仅在广州,也在香港的地铁站台;就像中华白海豚的吉祥物 “喜洋洋”“乐融融”,寓意的正是民族团结的和美图景。

全运会的称谓之变,是一面镜子,照见了 “一国两制” 的成功实践;是一座桥梁,连接起粤港澳的同心梦想;更是一声宣告:香港、澳门与内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一道,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

这种无需刻意的认同,才是最深刻的归属;这种自然而然的亲近,才是最动人的民族情。

来源:四方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