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永远的盟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13 20:17 1

摘要:曾经中国汽车在俄街头随处可见,市场份额飙到60%,风光无限;可短短一两年,就从巅峰跌进谷底,今年前9个月出口量暴跌58%,部分车企销量拦腰砍,惨到怀疑人生。

谁能想到!前两年还被中国车企当成“出海天堂”的俄罗斯市场,如今彻底变天了!

曾经中国汽车在俄街头随处可见,市场份额飙到60%,风光无限;可短短一两年,就从巅峰跌进谷底,今年前9个月出口量暴跌58%,部分车企销量拦腰砍,惨到怀疑人生。

这波过山车式的反转,把“没有永远的盟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这句话体现得淋漓尽致。俄罗斯突然变脸“关门打狗”,中国车企自身也踩了坑,今天就扒透这背后的博弈与教训!

01

从60%份额到暴跌58%!中国车企俄市遭遇“断崖式”滑铁卢

谁能想到,曾经的“香饽饽”会变成“烫手山芋”?中国车企在俄罗斯市场的落差,简直比坐跳楼机还刺激。

前两年,西方车企因为俄乌冲突纷纷撤离俄罗斯,中国车企趁势补位,凭借高性价比和丰富产品线,迅速占领市场。街头巷尾的吉利、长城、奇瑞越来越多,市场份额一度冲破60%,堪称“中国汽车一条街”。

那段时间,中国车企出口俄罗斯的数据美得不像话,订单排到几个月后,不少企业加班加点赶工,都把俄罗斯当成了“淘金宝地”。可没人想到,这繁荣景象竟然是“昙花一现”。

今年数据一出来,直接给车企泼了盆冰水:前9个月中国汽车对俄出口量跌至35.8万辆,同比暴跌58%;前10个月更惨,部分车企销量跌幅超39%,有几家甚至直接跌了59.4%,相当于卖出去的车少了一半还多。

经销商也慌了神,之前囤的车卖不动,库存堆成山,资金回笼困难。有在俄做汽车贸易的老板吐槽:“去年还忙着找车源,今年只能忙着清库存,差价亏得血本无归。”

消费者的态度也变了。以前觉得中国车便宜实用,现在却开始犹豫观望,甚至有人直接转买本土品牌。街头的中国新车越来越少,曾经的“出海神话”就这样突然刹车。

这波暴跌不是个别企业的问题,而是全行业的集体遇冷。从风光无限到举步维艰,短短一两年时间,中国车企在俄罗斯市场经历了一场“断崖式”下跌,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答案很直接:俄罗斯政策突然“变脸”,一套“组合拳”直接把中国车企打懵了。

02

俄罗斯“翻脸不认人”!政策组合拳精准打击,背后全是利益算计

中国车企之所以跌得这么惨,核心原因就是俄罗斯的政策“急转弯”——去年以来,普京政府出台的一系列限制措施,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就是冲着中国汽车来的。

2024年4月,第一记重拳落下:俄罗斯要求经由中亚国家中转的车辆必须补齐关税。之前很多中国车企为了规避高关税,会通过哈萨克斯坦等国转口进入俄罗斯,这一招直接堵死了这条“捷径”。

紧接着10月,第二记重拳砸来:宣布到2030年,进口车报废税上涨70%-85%。这意味着消费者买进口车的成本大幅增加,中国汽车的销售成本直接提高10%,性价比优势瞬间被削弱。

今年1月,第三记重拳跟进:对进口汽车加征20%-38%的关税,清关费用最高增加2637元。本来利润就薄,关税一涨,不少车企直接从盈利变亏损,只能要么涨价要么停售。

关税还没消化完,质量认证又开始“卡脖子”。今年2月,俄工贸部突然发难,批评中国三款卡车存在严重缺陷,直接吊销相关认证证书;7月更狠,以安全要求不达标为由,禁止部分中国车型进口,还要求召回已售车辆。

这些操作一套下来,中国车企彻底扛不住了。成本飙升不说,消费者信心也被直接打击——一会儿说有缺陷,一会儿要召回,谁还敢买?

俄罗斯这么做,表面上说是为了保护本土汽车产业。确实,政策扶持下,俄本土品牌拉达重回销冠,市场份额逐步回升,看起来达成了“护犊子”的目的。

但往深了挖,根本原因还是俄乌冲突背景下的战时经济转型。连年打仗让俄罗斯军费开支激增,外汇储备越来越紧张,限制进口就成了减少外汇外流的重要手段——汽车作为大宗进口商品,自然成了重点调控对象。

更关键的是,俄罗斯想“倒逼”外资车企本土化生产。他们希望中国车企把工厂建在俄罗斯,带动当地就业和产业链升级,实现汽车产业自主可控,而不是一直依赖进口。

说白了,俄罗斯当初欢迎中国车企进来,是因为西方车企撤离后,市场出现空白,需要中国车填补;现在本土产业慢慢恢复,外汇又紧张,就想“过河拆桥”,把中国车企变成自己的“代工厂”。

这种“先请进来、再关上门”的做法,难免让人质疑是“杀鸡取卵”。当初中国车企帮俄罗斯稳住了汽车市场,解决了民众用车需求,现在却被这么对待,难免让投资者心寒。

毕竟,没有哪个企业愿意在一个政策说变就变的市场长期投入。俄罗斯的算盘打得精,可忘了“互利共赢”才是经贸合作的长久之道。

03

中国车企也踩坑!盲目囤货+适配不足,自身短板难辞其咎

当然,俄罗斯政策“变脸”是主要外部因素,但中国车企自身也存在不少问题,这才让下滑趋势雪上加霜。

首当其冲的就是盲目囤货。前两年俄罗斯市场太火,不少车企被短期利益冲昏了头,觉得好日子会一直持续,于是疯狂备货,甚至不惜高价抢物流资源。

结果俄罗斯政策突然收紧,关税上涨、转口通道关闭,这些囤在仓库里的车瞬间变成“烫手山芋”。卖吧,成本太高没利润;不卖吧,资金压着周转不开,不少企业因此陷入财务困境。

其次是产品适配性不足,尤其是新能源汽车的低温性能问题。俄罗斯冬天有多冷不用多说,零下二三十度是常态,可很多中国新能源车企没充分考虑这个场景。

有俄罗斯车主吐槽:“冬天开中国新能源车,续航直接打五折,充电还慢,有时候冻得根本启动不了。”除了低温续航,不少车型的导航没有俄语界面、座椅加热等实用功能缺失,也让消费者抱怨不断。

售后服务体系不完善更是硬伤。中国车企在俄罗斯的4S店数量不足,维修网点覆盖不够,配件供应也不及时。车主出了问题,要么找不到地方修,要么等配件要等好几个月,体验感极差。

更要命的是,部分产品的质量问题也拉低了口碑。虽然大部分中国汽车质量靠谱,但少数车型出现的小毛病,在俄罗斯市场被放大传播,再加上俄工贸部的“点名批评”,直接影响了消费者对中国汽车的整体信任度。

这些问题其实早就存在,只是在市场繁荣的时候被掩盖了。当俄罗斯政策收紧、竞争加剧,这些短板就成了“致命伤”,进一步加剧了出口下滑的趋势。

说到底,部分中国车企对俄罗斯市场的认知太浅,只想着“赚快钱”,没有长期深耕的打算。既没有针对当地环境做产品优化,也没有搭建完善的服务体系,更没有预判政策风险,一旦市场有变,自然扛不住。

这波滑铁卢对中国车企来说,既是打击也是教训:出海不是“简单卖货”,而是要真正融入当地市场,从产品、服务到供应链,都得本土化布局,否则迟早会被市场淘汰。

04

没有永远的盟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中俄汽车贸易的教训太深刻

中国车企在俄罗斯市场的大起大落,完美印证了“没有永远的盟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这句话。国家之间的经贸合作,本质上就是利益的交换,一旦利益诉求变了,合作模式自然会跟着变。

俄罗斯当初需要中国汽车填补市场空白,所以敞开大门;现在需要保护本土产业、节省外汇,就收紧政策,这背后全是利益的算计,没有所谓的“情面”可言。

但俄罗斯的做法也存在风险。过度的贸易保护虽然能短期扶持本土产业,却会吓跑外资投资者。中国车企要是因为政策不稳定而撤离,俄罗斯汽车市场可能会面临“本土车不够用、进口车买不起”的困境。

毕竟,本土品牌拉达的技术和产品线还不够完善,很多消费者还是需要高性价比的外资车。“借鸡生蛋”的关键是善待“鸡”,把“鸡”吓跑了,最后可能连“蛋”都得不到。

而中国车企学到的教训更深刻:出海不能只看短期利益,更要预判风险、深耕市场。

首先得敬畏当地政策和市场规则,不能盲目乐观。要建立政策预警机制,及时关注当地的法规变化,提前做好应对准备,而不是等政策落地了才手忙脚乱。

其次,产品必须本土化适配。每个市场都有自己的特点,比如俄罗斯的低温环境、俄语需求,中东的高温沙漠,欧洲的环保标准,都需要针对性优化。只有产品符合当地需求,才能真正站稳脚跟。

再者,售后服务和品牌建设不能缺位。汽车是大宗消费品,消费者买的不仅是产品,还有后续的服务。完善的维修网点、及时的配件供应、贴心的售后体验,才能积累口碑,让消费者愿意长期选择。

最后,本土化生产是必然趋势。只有把工厂建在当地,雇佣本地员工,融入当地产业链,才能降低关税和政策风险,也能让当地政府和民众真正接纳,从“外来者”变成“自己人”。

其实,中俄汽车贸易的基础还在。中国汽车的性价比优势、技术实力依然存在,俄罗斯市场的需求也没有消失。只要双方都做出调整,还是有机会重回正轨的。

对俄罗斯来说,需要拿出更稳定、透明的政策环境,不能再“翻脸不认人”。要让外资车企看到长期投资的价值,而不是担心今天的政策明天就失效。

对中国车企来说,要放下“赚快钱”的心态,沉下心来深耕俄罗斯市场。通过技术创新解决适配问题,通过完善服务提升口碑,通过本土化生产降低风险,证明自己不是“过客”,而是“长期合作伙伴”。

毕竟,健康的经贸关系从来都是互利共赢,而非单方面的算计与消耗。俄罗斯需要中国的技术和产品,中国需要俄罗斯的市场和资源,只有找到利益的平衡点,才能实现长久合作。

利益之下,唯有实力与真诚才能走得远

中国车企在俄罗斯市场的滑铁卢,虽然让人惋惜,但也给所有出海企业上了生动一课:没有永远的盟友,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市场,只有永远的适应与创新。

在国际经贸合作中,利益是基础,但信任和尊重同样重要。俄罗斯的政策“变脸”虽然出于自身利益考量,但也消耗了外资的信任,这种代价可能需要很久才能弥补。

而中国车企也明白了,出海不是简单的“产品输出”,而是“能力输出”——包括技术适配能力、风险应对能力、本土化运营能力。只有把这些能力练强了,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中站稳脚跟。

未来,中俄汽车贸易能否回暖,还是个未知数。但可以肯定的是,那些能够快速调整、深耕本土、敬畏市场的中国车企,迟早会重新赢得机会。

而俄罗斯也需要明白,在全球化时代,闭门造车行不通。只有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开放性,善待外资企业,才能吸引更多投资,带动本土产业升级,最终实现互利共赢。

“没有永远的盟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但这句话的后半句,应该是“没有永远的利益,只有持续的价值创造”。只有不断为对方创造价值,才能让合作长久下去。

来源:月光悠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