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孝感大悟县、孝昌县、孝南区村名由来里的精气神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3 21:11 1

摘要:吴家河在彭店乡,名字起得再直白不过——吴姓人家住在河边。但你千万别觉得这名字普通,它背后是六百年的人口迁徙史。元末明初那会儿,吴家老祖从江西搬到这儿,看中了这条清澈的河,就在河边定居下来。

咱今天不聊那些高大上的话题,就说说咱老百姓身边的事儿。在孝感这片土地上,有些老村名听着土里土气的,可你要是细细琢磨,里头藏着的故事能让你听得入迷。

一、大悟县:山河之间的生存智慧

先说说大悟县的几个村子。你听这名儿——“大悟”,据说就是因为境内有座大悟山。这地方山多水多,村名也常带着山水的气息。

吴家河在彭店乡,名字起得再直白不过——吴姓人家住在河边。但你千万别觉得这名字普通,它背后是六百年的人口迁徙史。元末明初那会儿,吴家老祖从江西搬到这儿,看中了这条清澈的河,就在河边定居下来。

这条河啊,养育了吴家世代子孙,但也给村里带来过不少麻烦。记得村里老人说,上世纪七十年代之前,每到雨季,河水就泛滥成灾,田里的庄稼说淹就淹了。后来全村人下了狠心,搞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改河造田”运动,硬是把弯曲的河道给拉直了,这才有了现在这千亩良田。

村口有棵古柏树,三人才能合抱,据说栽于唐朝中期。村民们对这棵树有特别的感情,世代自发保护它。大炼钢铁那年月,有人要砍这树,村民们愣是拼死护了下来。后来大家还给树修了水泥围台,实行挂牌保护。这不只是保护一棵树,更是守护着村里的根。

白果树湾村在芳畈镇,这名字来源于村前那棵古老的白果树。但这村子更出名的,是它在抗战时期的那段红色历史。

村里87岁的严加信老人记忆特别好,他虽然年纪大了,但思维敏捷、声音洪亮,还会每天在村子里转一大圈。他记得清清楚楚——1939年3月,李先念带着十几个人来到白果树湾,在这里创立了鄂豫皖抗日民主根据地。1941年春,新四军第五师就在这儿成立,白果树湾成了五省边界地区抗战的指挥中心。五年间,新四军第五师对日伪军作战1260多次,歼敌4.3万多人。

老人说起当年百姓和官兵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情景,眼睛还会发亮:“官兵们抢着帮忙下地干活,乡亲们抢着给官兵们洗衣服、传递消息……在那艰苦岁月,白果树湾里分不清谁是民,谁是兵。人人皆兵,全员斗争。”

这种鱼水情深的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2019年,包括白果树湾在内的大悟县实现整县脱贫。干部们又一次扎进村里,和老百姓一起商量——养猪还是养鸡?种绿茶还是油茶?然后撸起袖子一起干。老百姓都说,当年干群鱼水相依的情景又回来了。

熊畈村在黄站镇,这个名字记录着明初那段“江西填湖广”的大移民历史。熊氏祖先从江西豫章“筷子巷”迁来,按照当时朱元璋插标为记的移民政策,在滠水河边的河谷插下一根麻柳枝,取名熊家畈。

那棵麻柳枝如今已长成600多年的古柳树,每到春夏依然枝繁叶茂。村子里还保存着一座清光绪年间建的九重屋,前后共九重建筑房屋,90多间房。门廊相通、院落相连,建筑古朴大气,是鄂赣文化交融的活化石。

中原突围期间,陈少敏率领中原部队2000多人在这里驻扎过。第九重房屋的墙壁上,至今还留着激战留下的弹孔。周恩来从汉口赴宣化店谈判时途经熊畈,还亲切慰问过驻扎在这里的战士。

二、孝昌县:石头里蹦出的坚韧

孝昌县这名字很有来头,始建于南朝宋孝建元年(公元454年),取的是“孝行昌盛”之意。这里的村子名字,往往透着一股子坚韧劲儿。

磨山村在王店镇,这村子可有意思了,整个村子和石头结下了不解之缘。村子原名“摞山”,因为出产石磨,后来就叫成了“磨山”。

到了磨山村,你会惊叹这里的人真是把石头玩出了花。村里60岁以上的男子,八成都是石匠。他们擅长锤凿雕琢之功,制作的马槽、石磨等各类石器,畅销全国。走在村里,随处可见石磨、石磙、石槽、石碾、石钵、石盆。

老石匠樊月东是磨山石匠中出色的一位。他打制的石磨有大磨、中磨、小磨,其中小巧玲珑的手磨,如今已成为工艺品。2017年,他与中国人民大学艺乡建陈雄教授合作的“水”“一”“叶”均被中国人民大学美术馆多次展出并收藏。

2017年底,村里要在春水塘上建座石桥,樊月东二话没说就带领村民干起来。两个月后,一座精美的石桥建成了。令人称奇的是,桥身用石头砌成,石头间严丝合缝,没用一点水泥。樊月东介绍,桥梁用当地绝活“干砌法”做成,仅在桥的基座用了少许水泥。

磨山村更是一块红色的土地。1946年6月,解放战争时期,大悟宣化店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中原突围事件。南路突围部队在时任中原军区副司令员兼1纵队司令员王树声的率领下,于7月1日清晨进抵磨山东侧,选择从王家店突破平汉铁路封锁线。这场战斗后来被称为“磨山战役”。

如今的中原突围纪念广场上,矗立着用石头雕刻的红色纪念碑,上面书写着“中原突围第一枪纪念广场”几个大字。底座的石头上雕刻着这场突围的历史故事。从这里至千口堰的山路上,磨山村“两委”就地取材,以磨山石为路基,建设了长达3公里的登山栈道。党员们穿着军服穿梭在山林间,重走中原突围路,寻找革命记忆。

磨山村的变化是天翻地覆的。2016年3月,在驻村干部和乡贤樊大红等人的推动下,全村掀起一场清洁卫生行动,动员全湾男女老幼3000多人次,清运垃圾300多车,彻底清除了长达40年之久的垃圾和污秽物。2016年9月,村里引进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公共艺术工作室。如今的磨山村,最高日客流量甚至能达到2000余人。

三、孝南区:水运码头的商贸记忆

孝南区的村子名字,常常和水有关,记录着这里曾经繁忙的水运商贸。

埠镇村在三汊镇,这个村名就透着浓浓的水运气息。村子原名“三汊埠”,因为村前的东河和西河交汇于村前约300米处,后顺流南下形成三汊经野猪湖连通长江达武汉成埠,所以才叫“三汊埠”。

在解放前,这里的经济以商业为主,是各地商贸物资的集散之地,是孝感东部的一个大型的中心枢纽。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当时的县政府行文在此设镇,名为“三汊埠镇”,“埠镇”之名就这样传开了。

村子里现在还保存着一座明代的关帝庙。庙建在一个夯土堆积达10米高,长宽20多米墩子上,青砖黛瓦、架构精巧。庙基座用米浆石灰砖块灌筑,庙内长宽十余米、高达八米,内有两根直经约一尺粗的木柱顶梁。上世纪60年代中后期庙内供物损毁,生产队作为粮食仓库主体建筑才得以幸存。2009年民间捐资维修了关帝庙,重塑了关公金像。

更让人津津乐道的是清朝同治年间(1874年)的故事。三汊埠十里之内一次省会试时,中得文武三会元(文会元屠仁守,三汊埠街舒家巷人、秦应逵,西河秦家松林人,武会元黄兆晋,三汊埠大黄湾人),后来三人又同时中得文武进士。“十里三进士,一科(同治甲戌科)三会元”,于是成为当地佳话。民众认为此乃吉祥之兆,为勉励后人奋发图强,于是纷纷捐资修祠建庙,取名“三元宫”。

三汊港在肖港镇,也是一个因水得名的地方。因过去是水运交通重要枢纽,三河交汇,形成丁字形的三个汊,所以叫三汊港。

三汊港建街于明末清初,至今约400多年。老百姓来自五湖四海,有50多个姓氏,可谓“百家百姓”。他们多以生意为主、种田为辅,亦农亦商。虽杂姓群居,但和睦相处。

老一辈的三汊港人流传这样一句谚语:“三汊港,路东西,一只白鹤撵金鸡。若要得了这块地,代代有人穿朝衣。”那时候,人们只知三汊港,不知肖家港。在建国初期设立行政区为三汊港镇,八大商行覆盖了老百姓所有的生产生活需求,30多个知名商号一片繁荣兴旺,北正街、南正街、北后正街、西门等街巷人潮涌动,川流不息。

四、写在最后

走完这些村子,它们像一面面镜子,照见了这片土地上的山山水水、人来人往。

从吴家河、熊畈村这样的名字里,你能听出祖先迁徙的脚步;从磨山村这样的名字里,你能看到老百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智慧;从埠镇村、三汊港这样的名字里,你能想象当年舟楫往来、商贾云集的繁华。

这些名字之所以能流传到今天,不是因为它们多好听多文雅,而是因为它们实实在在地记录了咱们祖辈怎么在这片土地上生存、奋斗、发展的故事。

来源:水滴石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