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派是「同频派」,认为和伴侣能吃到一起、玩到一起、聊到一起,是非常重要的,生活喜好上的同频能让两个人都能舒舒服服的,不会为了妥协迁就彼此而觉得心累。
最近编辑部同事们聊到彼此的感情现状时,发现大家分成两个阵营。
一派是「同频派」,认为和伴侣能吃到一起、玩到一起、聊到一起,是非常重要的,生活喜好上的同频能让两个人都能舒舒服服的,不会为了妥协迁就彼此而觉得心累。
一派是「互补派」,认为某些方面互补能帮彼此打开新世界的大门,比如一位很宅的同事,谈恋爱后每个周末被超级大 E 人伴侣拉着出门,因此尝试了很多运动,也很意外地从户外活动中获得很大的乐趣,整个人都更健康有活力了。
一直以来,找伴侣要「同频共振」和「异性相吸」这两种择偶观总是各分阵营,也诞生了很多精彩的辩论。
今天,咱们就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聊聊,相似和互补,到底哪个更有利于关系的长期发展?以及如何科学选择适合的自己另一半。
相似和互补
具体到底指的是什么?
当大家说「我们是同类人,很同频」时,这种相似性有时候不完全是客观事实上的相似,还包含感知上的相似。
心理学对两种相似进行了详细的界定[1]:
感知相似性(Perceived Similarity):从主观感受上觉得自己和对方很相似,有种莫名的熟悉感,这种判断是基于纯粹的个人诠释,哪怕事实上并不那么相似;
客观相似性(Actual Similarity):实际的、可测量的、外部可验证的客观事实上的相似,比如年龄、教育水平、兴趣爱好等等。
而互补性(Complementarity)指的是伴侣双方拥有不同或相反的特质、能力或偏好,而这些差异在结合时能够有效地弥补彼此的不足,或实现功能上的高效分工,实现 1+1>2 的效果。
这是因为,当我们对一个人产生喜爱、欣赏的感受时,会下意识地寻找共同点,自动屏蔽客观上的差距和差异,然后就越发觉得「这个妹妹我曾见过」,这种情况被称为积极诠释。
同时,这种感知上的相似性也会带来共识性验证(Consensual Validation),让人觉得「我遇到了知己,我的世界观得到了支持」,从而带来愉悦感和安全感。
图片来源:《花束般的恋爱》
当然,也有完全相反的情况,比如「乖乖女」爱上「黄毛」、有些成熟稳重的人会被天真烂漫的人吸引,这往往和个体的自我接纳程度有关。
当一个人还没能完全接纳自身的某些特质,觉得自己不够好、想要改变时,会更容易被跟自己完全相反特质的人吸引,因为在对方身上看到了自己的「理想自我」,看到了那个自己所渴望的、却没有活出来的样子[2]。所以,有人会被相似吸引,是因为「你让我感到熟悉和安全」;有人被互补吸引,是因为「你让我看到我想成为的样子」。
当然,也有很多人发现,那些一见如故、一拍即合的情侣,为什么有时候也很难长久?
不同的阶段,相似和互补
对关系起到不同的作用
美国家庭治疗师 Paul David 基于依恋理论和互补性原则,提出了亲密关系发展的四阶段模型,这个模型非常清晰地呈现了,相似和互补对关系的影响不是单一和孤立的,而是会随着关系阶段的变化而改变[3]。
关系进入热恋状态,会觉得彼此太投缘、太合拍、简直是天生一对,这很大程度是「理想化滤镜」带来的眩晕感,这层滤镜让人忽视客观上的差异,而是一味寻找相似点。
在这个阶段,感知相似性可以极大的促进一段关系,但平均也只能维持 6 个月左右,等到「滤镜」消失,关系会步入下个阶段。
图片来源:《爱在黎明破晓前》
到这个阶段双方会发现「你怎么跟我想的不太一样」,互补性开始被视作差异,并成为矛盾的一大来源。
双方开始因为生活习惯、性格偏好上的不同而对彼此不满,产生批评、 蔑视、冷战等破坏感情的行为。这些冲突看似是针对具体事件(比如家务分工、社交频率等),实则是对差异的不接纳引发的分化斗争。
在这个阶段,彼此都会产生的强烈的「想要改变对方」的冲动,这种冲动只会折磨双方,带来更多痛苦。直到某一刻,双方都接受了「对方不会按照自己期待的去改变」、「能改变的只有自己」,才有可能走向下个阶段。
这种「觉醒」往往需要数年时间,而没有「觉醒」的情侣,可能会在这个阶段走向关系的消亡。
图片来源:《革命之路》
双方开始接纳互补和差异的存在,尝试通过调整分工(一个人主外,一个人主内;一个负责计划,一个负责执行)来调和矛盾,接受差异,但互不干扰。
这是最舒服的阶段,双方不仅接纳差异的存在,还能把差异转化成自我成长的资源,从对方身上学到自己所没有的东西。
比如焦虑的人从伴侣身上学会放松,务实的人从伴侣身上学会浪漫,内向者吸收对方的社交技巧等等。
这时候,互补成为加分项,让彼此共同成长,实现 1+1>2 的效果。
走到这个阶段的伴侣,能够把差异看作是彼此成长的礼物,而非威胁,这种认知也让关系具备更强的抗风险能力。对互补性的有效整合,是关系达到 「高质量稳定」的标志。
图片来源:《史密斯夫妇》
纵观这四个阶段我们会发现,感知相似性会让两个人相互吸引,但这种吸引是难以长久的,不执着于改变对方、把互补看作是自我成长的机会,才是一段关系能高质量稳定的关键。
最理想的爱情:
在这两点上相似
并有七个方面互补
看到这里,相信你也发现了,相似和互补不是二元对立,而是分别作用于关系的不同阶段、不同领域。而最理想的爱情是需要在某些地方一致、某些地方互补。相似决定关系的下限,互补决定关系的上限。
首先是核心价值观上(如政治观点、宗教信仰、人生态度、道德准则等)的一致性,这决定了关系的底层共识[4]。如果一个人「放荡不羁爱自由」而另一个人觉得「平平淡淡才是真」,那迟早需要面对人生方向上的重大分歧。当然,「价值观一致」的前提是「有稳定的价值观」,如果一个人的三观还没有形成稳定的结构,总是摇摆不明确,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就难以判断是否同频。
比如在「育儿」这件事上:
核心方向一致:需要都认同「我们要让孩子多尝试新东西,同时确保孩子的安全」这个大目标,如果一个想完全放养,一个想努力鸡娃,那就是目标上的不一致。
投入态度一致:两个人都愿意投入精力完成目标,而不是一个人永远躺着说「你说了算,我都赞同」。
价值观和目标上的一致,是关系的底色,在此基础上的互补才是加分项。高质量关系中,伴侣往往会在以下七个方面形成黄金互补:
一份黄金互补清单
调节焦点 (Regulatory Focus)互补:敢想敢冲(促进型)和稳重谨慎(预防型)组合,一个在追求目标的时候能快速执行,一个能预防风险,确保安全;
情绪应对策略(Emotional Coping)互补:一方能适当地表达和处理情绪(外化),而另一方能够提供冷静、稳定的支持和分析(内化),这种互补能避免「双双失控」;
核心生活技能(Core Life Skills)互补:细节执行能力和宏观规划能力组合,比如旅行的时候一个人规划整体行程体验,一个人让细节落地执行;
社会技能与社交倾向(Social Skills)互补:内向和外向组合,外向者可以负责招待朋友、热场子,内向者负责拉向深度亲密沟通,外向者推动活动,内向者提供情感深度;
日常管理偏好(Management Preference)互补:有秩序感的一方可以帮助双方形成健康的生活作息,维持日常生活的规律性,放松随性的一方可以增加生活的灵活性和趣味性;
主导取向(Dominance Orientation)互补:一方更习惯在关系中承担决策、带领的角色(主导型),另一方更容易配合、响应(顺应型),减少权力冲突;
兴趣爱好(Lifestyle Complementarity)互补:例如一个喜欢动,一个喜欢静,可以给彼此带来新鲜感和个人成长机会,帮助彼此拓展自我边界,避免让生活陷入单调重复。
这种把彼此的不同之处纳入自身,这也是是亲密关系区别于其他关系的关键之一——把对方整合进自己的生命中,使得自己变得更加完整、丰富。于是「差异」像是一场邀请,邀请对方进入自己的世界,也拓宽自己的世界。
一个和你「既相似又互补」的人,具体是什么样的?KY测评在【择偶标准梳理】中总结了18条必备条件和13条红线条件,通过层层筛选梳理你的择偶标准。
购买测试,定制你的择偶标准
能处理好相似和互补的人
首先是一个「本身就很好的人」
在讨论「相似」和「互补」时,有一个更基础的问题往往被忽略:关系双方是否是一个「本身就很好的人」,这决定了能不能处理好相似和互补的部分。
这里的「好」不是指性格完美,而是心理学上更具体的三个维度:大五人格中的「神经质低」、「尽责性高」、「宜人性高」。这些特质对于亲密关系有着显著的积极影响[6]。
一项研究从人格维度探究了「自己的人格」、「伴侣的人格」和「双方的人格的相似性」分别对于关系幸福感的影响,发现[6]:
「自己的人格」对关系幸福感的影响力很强,如果我们自己能做到情绪稳定、责任心很强、善良体贴,不易怒、不易争吵、不自私,愿意积极沟通和合作,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大概率都会幸福感更高;
同样,「伴侣的人格」对关系幸福感的影响同样很强,意味着能和拥有这些积极特质的伴侣在一起,感情也会更加顺利和幸福;
人格相似反而没那么重要,比如两个高神经质(情绪波动大)的人在一起也很容易天天吵架。
同样,当我们成为本身就很好的人,也筛选到本身就很好的人,无论是相似还是互补,都能让关系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今日互动
你的亲密关系走到了第几阶段?
来评论区聊聊
References:
[1] Tidwell, N. D., Eastwick, P. W., & Finkel, E. J. (2013). Perceived, not actual, similarity predicts initial attraction in a live romantic context: Evidence from the speed‐dating paradigm.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0(2), 199-215.
[2]Solomon, Z. (1986). SELF ACCEPTANCE AND THE SELECTION OF A MARITAL PARTNER--AN ASSESSMENT OF THE SVR MODEL OF MURSTEIN. Social Behavior & Personalit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14(1).
[3] David, P. Stages of Development in Intimate Relationships.
[4] Tartakovsky, E. (2023). The psychology of romantic relationships: motivations and mate preferences.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4, 1273607.
[5] Bohns, V. K., Lucas, G. M., Molden, D. C., Finkel, E. J., Coolsen, M. K., Kumashiro, M., ... & Higgins, E. T. (2013). Opposites fit: Regulatory focus complementarity and relationship well-being. Social Cognition, 31(1), 1-14.
[6] Dyrenforth, P. S. (2010). Big Five personality and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actor, partner and similarity effects.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Psychology.
本文关键词:相似、同频、互补
欢迎大家在 KY 账号内搜索你需要的科普,如果没提到,也可以在文章下留言~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搜索文章丨心理测试丨招聘丨转载丨合作 请戳菜单栏
作者 / 丸子
来源:知我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