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1月12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发布的一组数据引发广泛关注:截至目前,全国各类粮食经营主体累计收购秋粮超1亿吨,顺利迈入集中上量的关键阶段。作为占全年粮食总产量3/4的“主力军”,秋粮收购的顺畅推进不仅是丰产丰收的直接印证,更用沉甸甸的数据,彰显了我国在粮食
11月12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发布的一组数据引发广泛关注:截至目前,全国各类粮食经营主体累计收购秋粮超1亿吨,顺利迈入集中上量的关键阶段。作为占全年粮食总产量3/4的“主力军”,秋粮收购的顺畅推进不仅是丰产丰收的直接印证,更用沉甸甸的数据,彰显了我国在粮食生产、流通、保障全链条的硬实力,为复杂形势下的民生稳定与经济发展注入强劲信心。
秋粮收购“量稳势顺”的背后,是供需两端的良性互动与市场活力的充分释放。今年秋粮收购自10月上旬启动以来,“进度快、购销活、价稳质优”成为显著特征。稻谷主产区供应充足,河南、湖南等地中晚稻收购价保持在合理区间,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的启动为市场托底护航;大豆市场呈现“优质优价”热潮,高蛋白大豆因契合食品加工、饲料养殖等领域的刚性需求,收购价较普通大豆每斤高出0.2元左右,成为市场抢手货;东北地区玉米收获进度与质量双超上年同期,烘干设施满负荷运转,加工企业与收储主体积极入市,形成“货源充足、需求旺盛、流通顺畅”的良性循环,推动收购量持续攀升。
玉米市场的强劲需求,成为秋粮收购的重要增长引擎。作为我国种植面积最广、用途最广的粮食作物,玉米一头连着养殖业,一头连着深加工产业,其市场热度直接反映实体经济的复苏动能。数据显示,全国饲料企业年处理粮食原料能力超5.5亿吨,玉米饲用消费量约2亿吨,随着养殖业逐步回暖,饲料需求稳步回升;同时,我国玉米深加工年产能达1.25亿吨,近两年工业消费量稳定在7800万吨左右,淀粉、酒精等下游产品市场需求旺盛。11月上旬,全国淀粉加工企业开工率达66%,月环比提高6个百分点,企业为保障原料供应纷纷提高收购价、延长收购时段,进一步带动玉米收购进度快速推进,成为秋粮收购破亿吨的关键推力。
全链条保障举措的精准落地,为秋粮收购打通“堵点”、筑牢“防线”。国家层面提前谋划、统筹部署,从政策、仓容、资金、服务等多方面构建全方位支撑体系:在主产区启动中晚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守住农民种粮收益底线;各地通过腾仓并库、维修改造等方式,提前准备收储仓容超1000万吨,确保粮食“收得进、存得好”;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力度,累计发放收购贷款超千亿元,解决企业“有钱收粮”的后顾之忧;交通部门优化运输通道,保障粮食运输车辆优先通行,打通“从田间到粮仓”的最后一公里。在技术赋能方面,中储粮等央企在主产区调配移动检测车,现场快速检测粮食水分、杂质、容重等指标,让收购过程公开透明;安徽、山东等地推广数字化收购系统,农民通过手机APP即可预约售粮、查询价格,减少排队等待时间,让售粮更高效、更省心。
秋粮收购破亿吨的亮眼成绩,更源于粮食生产的坚实基础与农业现代化的持续推进。今年以来,各地克服洪涝、干旱等不利天气影响,大力推广优质品种与绿色种植技术,强化田间管理与病虫害防治,实现秋粮播种面积稳定、单产稳步提升,为收购工作提供了充足的优质货源。从江西万年县“万年贡米”的绿色种植基地,到内蒙古通辽市耐旱抗病的优质玉米产区,再到黑龙江高蛋白大豆种植带,优质品种的推广与标准化种植的普及,不仅提升了秋粮品质,更让“好粮卖好价”成为现实,激发了市场主体的收购积极性,形成“丰产—优质—优价—旺收”的正向循环。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秋粮收购周期将持续至2026年4月,后续仍有大量粮食有待收购。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明确表示,将持续加强市场监测预警,严厉打击“压级压价、克扣斤两”等损害农民利益的违法行为,同时动态调配资源,优化收购服务,保障收购工作平稳有序推进。随着各项政策举措的持续发力,预计今年秋粮收购总量将保持在合理水平,为稳定粮食市场供应、应对各类风险挑战提供坚实支撑。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秋粮收购超1亿吨的突破,不仅是一组数字的跨越,更是中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集中体现。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我国始终把粮食安全放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通过“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深入实施,通过收储制度的不断完善,牢牢掌握了粮食安全的主动权。这超1亿吨的秋粮,将通过加工转化,变成餐桌上的主食、养殖场的饲料、工厂里的原料,既滋养着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也为工业生产、经济复苏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粮”劲源泉。
从田间的金色麦浪到粮仓的满满储备,从市场的活跃购销到全链条的精准保障,秋粮收购的每一步进展,都在书写着中国粮食安全的坚实答卷。随着后续收购工作的持续推进,相信在政策支撑、市场驱动、技术赋能的多重作用下,今年秋粮收购将圆满完成,为筑牢国家粮食安全屏障、保障民生稳定、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来源:公主一点号